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对高中语文新教材处理的几点浅见
【作者】 边 巴
【机构】 西藏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教材的目标性和条理性十分清晰,作为教师,需要对教材的整体架构有所了解和分析,每一册新的教材拿到手里,我们都要整体把握全书内容,需要在学期一开始就有一个统筹安排,合理取舍,是一模块一模块进行,还是穿插着进行,并且在每学期的教学进度安排中就要有所体现。
关键词:分析教材、大胆取舍、个性化教学
高中新课改后的第一届学生已经参加完高考,进入更高一级的学府继续深造,而笔者有幸成为这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一轮施教者。现在回想起来,我们是怀着一种新鲜又忐忑的心情,一边探索、一边尝试完成三年的教学工作,收获很大,感慨良多。
带过三年新教材的教师都知道,刚刚开始接触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教材编订模式,从高一开始就要完成每学期两个模块,也就是两本教材的教学任务,这让每个人都感觉到压力,总觉得时间很紧,我们在新教材使用初期就有一种手足无措的茫然,把它们称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有时候连早读,读报课,培优补差课都用上了,每篇课文都要严格按照课时安排进行,不敢多加一点内容,也不敢太铺开深入地去讲,担心时间不够,就这样也是临近考试才把新课结束,留下很短的复习时间,还有一点就是,似乎再也没有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作文训练,只能布置成课后作业,作文的讲评也放在自习课上。
总之就是一种感觉——赶、赶、赶!年级组和教研组会议时,老师们都在说,其实新教材的编订和选材是合理而匠心独具的,很多课文上完后都留有遗憾的,如果时间够的话应该怎样怎样。经历了一轮教学下来,笔者现在又从高一开始,明显感觉到没有那么慌张,多了几分自信与淡定,尤其在教材处理上,自己感觉有了一些经验,借用一句诗歌来介绍我的方法,那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这究竟是怎么个意思呢?
“横看成岭”——把握教材整体思路
高中语文新教材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由于各个学校会根据教情与学情的不同,来自主安排选修内容,所以在这里我单就五个必修模块来谈谈教材处理的问题。
必修一选取了的现代诗歌四首,浅显写人记事文言文三篇,写人记事现代文三篇,以及新闻三篇与报告文学一篇,所以本册书的表达交流重点放在记叙文写作指导上,包括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记叙要选好角度、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点波澜等能力培养。
必修二包括现代散文三篇,早期的古典诗歌七首,游记类文言文三篇,演说词三篇,根据阅读鉴赏篇目的安排,本册书的表达交流重点放在了借景抒情类文体的训练上,包括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学习虚构等。
必修三的内容加深了难度,选取了中外古今小说三篇,唐代诗歌七首(其中包括篇幅较长的《琵琶行》),论说类文言文四篇,科普类说明文三篇,而本册书的表达交流则将重点放在了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上,包括了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习论证、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必修四阅读鉴赏进入了古今中外的戏剧学习,诗歌单元重点放在了宋词上,并且以一个词人的两首代表作形式来编写教材,现代议论文向杂文和哲理类文章方向深入,文言文单元则以人物传记为主,本册书的表达交流仍然将议论文写作方法指导作为重心。
必修五将小说名篇放在第一单元,文言文的选择上也更注重铺陈手法的运用,第三单元安排了三篇文艺评论文,科技类说明文放在第四单元,这时候的表达交流,对学生作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习写得深刻、学习写得充实、学习写得有文采、学习写得新颖。
从以上说明中,我们不难看出,新教材的目标性和条理性,作为教师,需要对教材的整体架构有所了解和分析,这样首先就不会慌张,只有把握好教材编订的“脉”,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侧看成峰——凸显个性特征
对于教材有了整体认知之后,接下就要进入具体篇目的教学了。我们以往采用的方法是年级组集体备课,由于第一次接触新教材,所以带同头班级的几位老师都很谨慎,集体备课时格外认真和严谨,唯恐丢了、落了什么知识点,每一篇都严格地从作者、背景、基础知识、文章结构、重点难点、作业布置等几个方面做好协调统一工作。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每个教学班的学生听到的课基本是一样的,不会有太大差异,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就是抹杀了每一位教师的创造力和特色以及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因此在进入第二轮教学时,我们年级组的教师首先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改变了以往的备课模式,由各位教师每人负责一个单元,大家在重点难点上达成一致,而具体的操作则鼓励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这样一来,我们首先从备课这一环节就感到轻松了。下面就以必修二为例来说说笔者对于教材的整体处理。
鉴于本册书的文言文单元背诵任务较重,为了留给学生背诵的时间,我采取了将第三单元和第一单元穿插教学的方式,学习一篇游记类文言文,穿插一篇现代散文,这样做除了对背诵的考虑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两个单元文章有相似、相同之处,都有写景、记事,都有抒情、议论,都用到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学生也不会因为只学习长篇文言文而感到枯燥。然后学习了第二单元,这个单元选取上古时期诗歌,有故事性和画面感都很强的《诗经》,也有比较尖涩难懂的《离骚》;有学生很感兴趣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也有简单易学,朗朗上口的《诗三首》,基本上这个单元在朗读、背诵、讲故事、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就能轻松结束。最后进入的是演说词单元。
第四单元的演说词更是很好体现了虽然都是演说词,但各有各的侧重点。我们在备课时就提到了,演说词的三大特点:条理性、针对性、鼓动性。那么让我们来看看本单元的三篇文章吧,《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先生以怎样的热情与决心,针对当时北大弊端,条理清晰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本课的重点就放在“条理性、针对性”;《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在25万人的广场上,发表气势磅礴、感人至深的演讲,语言的鼓动性难道不是最打动人心的吗?所以本课重点放在演讲词语言特点上,让学生反复去读,男女生分开读,每一组之间竞赛式读,个人读,文章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演讲的感情。
为每一篇文章找到侧重点,找到它会出现在教材中的理由,在“横看成岭”的基础上“侧看成峰”,目标明确又轻松快乐去教学吧!
以上是笔者几点浅见,还望得到大方之家的批评指正。
关键词:分析教材、大胆取舍、个性化教学
高中新课改后的第一届学生已经参加完高考,进入更高一级的学府继续深造,而笔者有幸成为这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一轮施教者。现在回想起来,我们是怀着一种新鲜又忐忑的心情,一边探索、一边尝试完成三年的教学工作,收获很大,感慨良多。
带过三年新教材的教师都知道,刚刚开始接触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教材编订模式,从高一开始就要完成每学期两个模块,也就是两本教材的教学任务,这让每个人都感觉到压力,总觉得时间很紧,我们在新教材使用初期就有一种手足无措的茫然,把它们称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有时候连早读,读报课,培优补差课都用上了,每篇课文都要严格按照课时安排进行,不敢多加一点内容,也不敢太铺开深入地去讲,担心时间不够,就这样也是临近考试才把新课结束,留下很短的复习时间,还有一点就是,似乎再也没有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作文训练,只能布置成课后作业,作文的讲评也放在自习课上。
总之就是一种感觉——赶、赶、赶!年级组和教研组会议时,老师们都在说,其实新教材的编订和选材是合理而匠心独具的,很多课文上完后都留有遗憾的,如果时间够的话应该怎样怎样。经历了一轮教学下来,笔者现在又从高一开始,明显感觉到没有那么慌张,多了几分自信与淡定,尤其在教材处理上,自己感觉有了一些经验,借用一句诗歌来介绍我的方法,那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这究竟是怎么个意思呢?
“横看成岭”——把握教材整体思路
高中语文新教材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由于各个学校会根据教情与学情的不同,来自主安排选修内容,所以在这里我单就五个必修模块来谈谈教材处理的问题。
必修一选取了的现代诗歌四首,浅显写人记事文言文三篇,写人记事现代文三篇,以及新闻三篇与报告文学一篇,所以本册书的表达交流重点放在记叙文写作指导上,包括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记叙要选好角度、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点波澜等能力培养。
必修二包括现代散文三篇,早期的古典诗歌七首,游记类文言文三篇,演说词三篇,根据阅读鉴赏篇目的安排,本册书的表达交流重点放在了借景抒情类文体的训练上,包括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学习虚构等。
必修三的内容加深了难度,选取了中外古今小说三篇,唐代诗歌七首(其中包括篇幅较长的《琵琶行》),论说类文言文四篇,科普类说明文三篇,而本册书的表达交流则将重点放在了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上,包括了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习论证、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必修四阅读鉴赏进入了古今中外的戏剧学习,诗歌单元重点放在了宋词上,并且以一个词人的两首代表作形式来编写教材,现代议论文向杂文和哲理类文章方向深入,文言文单元则以人物传记为主,本册书的表达交流仍然将议论文写作方法指导作为重心。
必修五将小说名篇放在第一单元,文言文的选择上也更注重铺陈手法的运用,第三单元安排了三篇文艺评论文,科技类说明文放在第四单元,这时候的表达交流,对学生作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习写得深刻、学习写得充实、学习写得有文采、学习写得新颖。
从以上说明中,我们不难看出,新教材的目标性和条理性,作为教师,需要对教材的整体架构有所了解和分析,这样首先就不会慌张,只有把握好教材编订的“脉”,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侧看成峰——凸显个性特征
对于教材有了整体认知之后,接下就要进入具体篇目的教学了。我们以往采用的方法是年级组集体备课,由于第一次接触新教材,所以带同头班级的几位老师都很谨慎,集体备课时格外认真和严谨,唯恐丢了、落了什么知识点,每一篇都严格地从作者、背景、基础知识、文章结构、重点难点、作业布置等几个方面做好协调统一工作。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每个教学班的学生听到的课基本是一样的,不会有太大差异,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就是抹杀了每一位教师的创造力和特色以及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因此在进入第二轮教学时,我们年级组的教师首先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改变了以往的备课模式,由各位教师每人负责一个单元,大家在重点难点上达成一致,而具体的操作则鼓励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这样一来,我们首先从备课这一环节就感到轻松了。下面就以必修二为例来说说笔者对于教材的整体处理。
鉴于本册书的文言文单元背诵任务较重,为了留给学生背诵的时间,我采取了将第三单元和第一单元穿插教学的方式,学习一篇游记类文言文,穿插一篇现代散文,这样做除了对背诵的考虑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两个单元文章有相似、相同之处,都有写景、记事,都有抒情、议论,都用到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学生也不会因为只学习长篇文言文而感到枯燥。然后学习了第二单元,这个单元选取上古时期诗歌,有故事性和画面感都很强的《诗经》,也有比较尖涩难懂的《离骚》;有学生很感兴趣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也有简单易学,朗朗上口的《诗三首》,基本上这个单元在朗读、背诵、讲故事、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就能轻松结束。最后进入的是演说词单元。
第四单元的演说词更是很好体现了虽然都是演说词,但各有各的侧重点。我们在备课时就提到了,演说词的三大特点:条理性、针对性、鼓动性。那么让我们来看看本单元的三篇文章吧,《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先生以怎样的热情与决心,针对当时北大弊端,条理清晰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本课的重点就放在“条理性、针对性”;《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在25万人的广场上,发表气势磅礴、感人至深的演讲,语言的鼓动性难道不是最打动人心的吗?所以本课重点放在演讲词语言特点上,让学生反复去读,男女生分开读,每一组之间竞赛式读,个人读,文章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演讲的感情。
为每一篇文章找到侧重点,找到它会出现在教材中的理由,在“横看成岭”的基础上“侧看成峰”,目标明确又轻松快乐去教学吧!
以上是笔者几点浅见,还望得到大方之家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