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城乡结合中学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平凉市“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工业化转型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华亭县安口镇为例
【作者】 李乾未
【机构】 甘肃省华亭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在异地打工而留在家里读书的在校学生,他们一般由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人照顾,他们年龄一般在十六岁以下。因为各种原因他们不能跟随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只能隔代抚养或近亲监护在家里读书,就近上学。基于此,我从一名普通体育教师的角度出发,针对所任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平等地与留守儿童进行心与心的“对撞与交流”,积极营造理解、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进而引导身边的留守儿童珍惜并正视自己与周围的一切,努力享受同其他学生共同学习和运动的快乐。
关键词:留守儿童 体育运动 关爱
一、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体育教育
“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开始变得十分普遍。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形成城市随迁子女,但是更多的孩子并没有足够的条件能随着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由父母交给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继续留在本地带看照料,这一类未成年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教育环境的制约和社会反应淡漠,关注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部分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等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学校作为教育基地,应大大关心留守儿童。
据调查,以按国家教学计划开设体育课、教学活动落实者为“正常开课”,据调查开课率为68.2%,这与全国农村中小学体育开课率相差20%。以实施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或甘肃省教育厅思政体卫处组织编写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规范教学为“实施教学大纲”的标准,据调查合格率则为16.7%。
二、城乡结合中学留守儿童体育教育教学
1.城乡结合中学留守孩子的行为习惯
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男同学确实有让学校看来别样的“天性”:在校园里,他们的行动“野性”十足,随意性大,自由散漫已成习惯,纪律约束似乎荡然无存,转眼间就会爬树,爬杆,折树枝,甚至到“垃圾”堆里翻东西,一部分人身上经常有一股“怪味”,随意地、旁若无人地吐痰是小事,随时可以把操场扔满饮料罐、纸屑、树枝、小砖块和饭盒等杂物,而对老师正常的关心、教育置之不理、毫无反应。对于每一项体育运动,孩子们好象都没碰到过,知之甚少,有种特别的新颖感,无需老师提要求,就会迫不及待地、一窝蜂地“感触”。因为没有兴趣去学习,更不要说按部就班地提高技术了,总是喜欢凭自己的意愿去“玩”,置老师的引导于千里之外。而女同学呢,很多人不愿意参加活动,跑步好象是有点难为情的事情,任何练习的开始总会你推我让,消磨时间。
2.城乡结合中学留守孩子面对的体育教育的态度.
孩子们不会把体育教师——所谓的副课老师放在“眼里”,普遍的意识认为:上学就是学习(其实他们中很多人对待学习的态度是不以为然),身体本身就是好好的,要什么锻炼,要什么调节,更没有必要学习体育知识,协调性、柔韧性差一点有什么关系?体育课就是玩的,我们已经在教室里关了几节课,憋得难以承受了,难道还要在体育课上守规矩、学动作?体育老师应该让我们一起尽情地活动,至于上课纪律、运动技术与要求,全是多此一举。
3.城乡结合中学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表现
在组织的体育课上,总会让人听到一些不堪入耳的谩骂声,假如谁几次丢球啊,连续投不进啊,或者没有很好地传到位等情况出现,彼此之间就会有攻击声,而一旦出现动作过大等不合理防守,在互不谦让的情况下就会大打出手。有一部分学生,他们似乎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只要有空就聚在一起抽烟,或者窃窃私语,商量他们心目中的大事。为了逃避老师的视线,宁愿一直躲在偏僻的地方,或厕所里受熏。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七年级十四岁的留守学生在百米赛跑中男生平均值为20.3秒,女生为23.4秒,结束后大都感到气喘吁吁,体力不支。一部分留守孩子因缺乏营养面容肌瘦,目光呆滞,虽然家长考虑到孩子的营养不断寄钱回家,但这些孩子并没有用在补充营养上,而是拿钱进台球室、网吧、游戏厅等。
三、加强城乡结合中学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建议
1.深入了解,心灵沟通,与留守孩子打成一片。
孩子的天性是一样的,本质没有贵贱之分,只是各自的生活环境不同,从而导致了这些留守儿童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他们自己看来“正常”生活习惯,并“自觉地”带到了学校里,影响到学校期盼的教学秩序。
作为一名体育教育者,是训斥,责备,怒骂,还是回避、听之任之呢?如果这样做导致的结果会适得其反,孩子们会认为是老师看不起而讽刺、挖苦他们,一定会变本加厉地把老师看成是“敌人”而痛恨你,与老师形成势不两立的对立面,肯定有悖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参与他们的活动,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
2.营造宽松气氛,让他们在简单的练习中展现自己。
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两方面的事情,光有教师热情地、辛勤地“教”,而没有学生领情地、快乐地“学”也是无济无事的。特别是面对一批特殊情况的学生时,与他们的交流、沟能、彼此理解、增加信任尤为重要,因此,老师的教学目标只能先降低,也就是现代教育常说的蹲下来看学生,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安排教学内容与要求,用心去接近他们、体会他们,真正以学生为本,重视他们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并关注个体差异,让他们在心情愉快的情况下享受力所能及的体育运动,在不知不觉中体验技术的学习过程,增强学习自信心,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
3.在享受运动中,情不自禁地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
留守孩子在体育课很难接受“站如松、坐如钟”等正确姿势的思想,想方设法用抵制、拖延、逃避、假装、毫不理会,或者就是针锋相对等各种行为与老师的要求周旋,使教学内容毫先继续进行的可能;一部分人学生因自由散漫,讨厌老师多讲半句话。比如打篮球吧,他们只关心抢到球,跑啊,跳啊,投向篮圈,从不考虑基本规则,更不必说用正确的技术动作合理过人,怎样的动作才能比较准确的投篮进筐了.因此,体育与健康教师更不可操之过急,头脑中始终要清楚学生现有的状态和思想意识,将预期教学目标作为教学弥合的“操作空间”,根据培养目标的支持性条件,设计出完成这个空间的过渡目标,最终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
4.教育机构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当地政府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帮助留守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应本着对留守儿童、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履行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加大资金投入,为各级学校配齐、配足体育器械,并积极地做好组织和宣传工作,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
无论留守儿童的知识基础和行为习惯如何,他们的“过去”已经存在,这也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相当长时间里存在的自然现象。然而,留守儿童的天性更为本善、性情更为纯朴,孩子们的今天和将来是可以提高和发展的。我们的教育面对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不能袖手旁、听之任之,需要更多的学校和人携手参与,透过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地安排一些使自己的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在快乐体育教学中绽放出健康的“花朵”。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香萍,亓凤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建设和谐社会[J].职校论坛,2008(28).
关键词:留守儿童 体育运动 关爱
一、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体育教育
“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开始变得十分普遍。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形成城市随迁子女,但是更多的孩子并没有足够的条件能随着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由父母交给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继续留在本地带看照料,这一类未成年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教育环境的制约和社会反应淡漠,关注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部分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等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学校作为教育基地,应大大关心留守儿童。
据调查,以按国家教学计划开设体育课、教学活动落实者为“正常开课”,据调查开课率为68.2%,这与全国农村中小学体育开课率相差20%。以实施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或甘肃省教育厅思政体卫处组织编写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规范教学为“实施教学大纲”的标准,据调查合格率则为16.7%。
二、城乡结合中学留守儿童体育教育教学
1.城乡结合中学留守孩子的行为习惯
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男同学确实有让学校看来别样的“天性”:在校园里,他们的行动“野性”十足,随意性大,自由散漫已成习惯,纪律约束似乎荡然无存,转眼间就会爬树,爬杆,折树枝,甚至到“垃圾”堆里翻东西,一部分人身上经常有一股“怪味”,随意地、旁若无人地吐痰是小事,随时可以把操场扔满饮料罐、纸屑、树枝、小砖块和饭盒等杂物,而对老师正常的关心、教育置之不理、毫无反应。对于每一项体育运动,孩子们好象都没碰到过,知之甚少,有种特别的新颖感,无需老师提要求,就会迫不及待地、一窝蜂地“感触”。因为没有兴趣去学习,更不要说按部就班地提高技术了,总是喜欢凭自己的意愿去“玩”,置老师的引导于千里之外。而女同学呢,很多人不愿意参加活动,跑步好象是有点难为情的事情,任何练习的开始总会你推我让,消磨时间。
2.城乡结合中学留守孩子面对的体育教育的态度.
孩子们不会把体育教师——所谓的副课老师放在“眼里”,普遍的意识认为:上学就是学习(其实他们中很多人对待学习的态度是不以为然),身体本身就是好好的,要什么锻炼,要什么调节,更没有必要学习体育知识,协调性、柔韧性差一点有什么关系?体育课就是玩的,我们已经在教室里关了几节课,憋得难以承受了,难道还要在体育课上守规矩、学动作?体育老师应该让我们一起尽情地活动,至于上课纪律、运动技术与要求,全是多此一举。
3.城乡结合中学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表现
在组织的体育课上,总会让人听到一些不堪入耳的谩骂声,假如谁几次丢球啊,连续投不进啊,或者没有很好地传到位等情况出现,彼此之间就会有攻击声,而一旦出现动作过大等不合理防守,在互不谦让的情况下就会大打出手。有一部分学生,他们似乎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只要有空就聚在一起抽烟,或者窃窃私语,商量他们心目中的大事。为了逃避老师的视线,宁愿一直躲在偏僻的地方,或厕所里受熏。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七年级十四岁的留守学生在百米赛跑中男生平均值为20.3秒,女生为23.4秒,结束后大都感到气喘吁吁,体力不支。一部分留守孩子因缺乏营养面容肌瘦,目光呆滞,虽然家长考虑到孩子的营养不断寄钱回家,但这些孩子并没有用在补充营养上,而是拿钱进台球室、网吧、游戏厅等。
三、加强城乡结合中学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建议
1.深入了解,心灵沟通,与留守孩子打成一片。
孩子的天性是一样的,本质没有贵贱之分,只是各自的生活环境不同,从而导致了这些留守儿童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他们自己看来“正常”生活习惯,并“自觉地”带到了学校里,影响到学校期盼的教学秩序。
作为一名体育教育者,是训斥,责备,怒骂,还是回避、听之任之呢?如果这样做导致的结果会适得其反,孩子们会认为是老师看不起而讽刺、挖苦他们,一定会变本加厉地把老师看成是“敌人”而痛恨你,与老师形成势不两立的对立面,肯定有悖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参与他们的活动,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
2.营造宽松气氛,让他们在简单的练习中展现自己。
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两方面的事情,光有教师热情地、辛勤地“教”,而没有学生领情地、快乐地“学”也是无济无事的。特别是面对一批特殊情况的学生时,与他们的交流、沟能、彼此理解、增加信任尤为重要,因此,老师的教学目标只能先降低,也就是现代教育常说的蹲下来看学生,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安排教学内容与要求,用心去接近他们、体会他们,真正以学生为本,重视他们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并关注个体差异,让他们在心情愉快的情况下享受力所能及的体育运动,在不知不觉中体验技术的学习过程,增强学习自信心,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
3.在享受运动中,情不自禁地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
留守孩子在体育课很难接受“站如松、坐如钟”等正确姿势的思想,想方设法用抵制、拖延、逃避、假装、毫不理会,或者就是针锋相对等各种行为与老师的要求周旋,使教学内容毫先继续进行的可能;一部分人学生因自由散漫,讨厌老师多讲半句话。比如打篮球吧,他们只关心抢到球,跑啊,跳啊,投向篮圈,从不考虑基本规则,更不必说用正确的技术动作合理过人,怎样的动作才能比较准确的投篮进筐了.因此,体育与健康教师更不可操之过急,头脑中始终要清楚学生现有的状态和思想意识,将预期教学目标作为教学弥合的“操作空间”,根据培养目标的支持性条件,设计出完成这个空间的过渡目标,最终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
4.教育机构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当地政府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帮助留守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应本着对留守儿童、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履行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加大资金投入,为各级学校配齐、配足体育器械,并积极地做好组织和宣传工作,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
无论留守儿童的知识基础和行为习惯如何,他们的“过去”已经存在,这也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相当长时间里存在的自然现象。然而,留守儿童的天性更为本善、性情更为纯朴,孩子们的今天和将来是可以提高和发展的。我们的教育面对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不能袖手旁、听之任之,需要更多的学校和人携手参与,透过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地安排一些使自己的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在快乐体育教学中绽放出健康的“花朵”。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香萍,亓凤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建设和谐社会[J].职校论坛,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