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问题教学法

【作者】 钟喜妹

【机构】 广西省来宾市民族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作为一根主线,以问题引人,以问题归结,又以新的问题引人新的学习,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下面以问题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谈我的做法:
  一、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展示数学问题
  (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方面是要巧妙地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紧密的衔接起来,让学生有熟悉感,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从而激发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入到学习状态。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多种教学手段。
  如恰当地引用激情式导语、启迪式导语、生活式导语、悬念式导语等,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模型、自制教具等,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观教学,运用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精心设计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展示目标,使学生兴趣勃发,从而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三)通过自学指导,提出数学问题。
  平时,教师常常要求学生课前进行自学,但学生的自学往往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标。经分析,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让学生进行自学预习时往往要求比较笼统,且缺乏必要的指导。数学教学中,现行教材所体现的数学知识是经过逻辑加工形成的演绎体系,其表现形式为:概念、公式、定理、范例与应用。为此,教师可以采用“以问导学”的方法,把数学知识点分解为若干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使问题能充分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框架结构、运行规律,把自学指导问题化、问题系列化。这样能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学的目标,把握自学的重点,使自学有的放矢。同时,这些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便于他们由浅入深地学生,有助于他们掌握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及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问题化自学指导、要求,学生还可据此来检查自己自学的效果,从而真正的收到预习的实效。具体做法有:①展示教师准备的自学指导、要求。这种方式可在内容多、时间紧的情况下使用。②展示由班上的数学兴趣小组准备的自学指导、要求。这种方式更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检查他们课前的自学效果。
  二、通过自学排疑,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运用以掌握的阅读方法,对照自学指导、要求进行自学,初步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信任学生,要完完全全的把时间和自主权留给学生,不能有过多的提示和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生、探索,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一步一步向目标靠拢。
  三、通过适时点拨,探究数学问题
  通过对照自学指导、要求进行自学探索后,学生都会遇到许多问题,排除大多数问题,得到新观点、新思路,形成知识。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踊跃发言,做到对有根据、错有原因。教师还要时时注意积极引导,适时点拨,层层剖析,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牢固的掌握知识。接着教师可指导学生自设问题进行应用练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指导学生讨论解决课后的思考练习题;课运用课文内容知识,师生研制一些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题,另请别的同学作答。这个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实践操作完成。师生设计或学生设计的一些练习题可以延伸到课后,让学生再学习、再讨论、再扩展、再深化、再探究,不断完善,由此形成一个浓郁的学习气氛,使学生逐渐养成勤学、多思、善问、多练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学生。
  四、通过互问激疑,发现数学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中学生敏感好学、争强好胜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自己去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极力倡导大家互问互答。鼓励学生互问互答,不仅消除了学生与教师对话可能产生的思想顾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良好的提问氛围,还能使学生针锋相对地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把自己在学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在小组讨论,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最新颖的问题来与其他小组同学一起思考,共同探讨解决困难和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最后把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课后研究性学习问题也越来越具有创造性。通过互问互答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的学习也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五、通过作业批改,深化数学问题
  学生作业超负荷、教师批改费时低效,是教育界长期探讨的问题。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不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还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窗口。精心设计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能使师生双方及时接受正确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改变作业“教师布置,学生完成,教师批改”的呆板局面,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师生活动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为此可以进行以下尝试:随堂批改作业。新课上完后,简单的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集体讨论答案,当堂集中统一批改。小组批改作业。把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四人小组,每次上课前5分钟由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小组内互相批改,并向教师或信息小组汇报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信息小组及时做好信息交流,由课代表和几名同学组成信息小组,其主要任务是:①汇集班上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进行“会诊”,分析错误原因,写成正确答案供同学参阅。②收集作业中做题方法新颖巧妙、思路简捷、一题多解的典型范例,及时在全班交流。③每一单元教学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信息小组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典型题例,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达到消除错误、开阔眼界、巩固知识、掌握方法的目的。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复批或面批。这样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教师由独角演员变为导演,充分发挥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