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作者】 刘 丽

【机构】 陕西省延川县永坪镇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要会写就首先要会读,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了语文阅读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就应该为学生阅读创设良好的环境,教给学生整体阅读的方法,指导好学生的阅读,充分拓展学生的阅读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知识积累 能力培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心。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只要抓好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阵地。那么,应如何进行小学阅读教学呢?下面是我对阅读教学的一点认识。
  在阅读教学中,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不仅是学生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读还是理解的过程,读也是信息处理后反馈表达的形式。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让学生充分地读。 
  要让学生读好书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读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培养他们先说后问再议,积极参与学习。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时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词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会庐山云雾的形态美。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课文是怎样形象的写出云雾的特点的。让学生小组讨论,再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白这段采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运用了恰当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描绘出庐山的千姿百态。阅读教学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阅读,敢于发言,学生没有了紧张、畏惧心理,自然而然投入阅读学习中,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这样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阅读愿望,体现了人文精神。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科书是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涵。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在教学《雪儿》时:“爸爸”捡回一只受伤的小白鸽,小白鸽的哀伤让“我”一下子产生了怜悯之情。相似的遭遇,相似的期盼,是“我”似乎理解雪儿的心思,天天和它看蓝天白云,盼望雪儿早日康复,早日重返蓝天。爸爸的介绍让“我”懂得雪儿是“蓝天信使”,“我”让雪儿重返蓝天的愿望更迫切了。终于,雪儿展翅飞上了蓝天。尽管多日相处结下深厚的友谊,“我”对雪儿有很多的眷恋与不舍,但看到雪儿重返蓝天“我”十分快慰。在“我”的眼里,雪儿翱翔于蓝天的样子是那么美丽。“我”的感情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文本,抓住重点难点,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的过程。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我建构,应包含一定的知识点,遵循一定的知识体系,包括: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重要的词句和一定内涵的词句;分辩感情色彩,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表达效果;积累词句等等。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教学,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要求。自我建构是建立在学生自主理解基础上的,一定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枯燥的语法分析,摒弃形形色色的“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做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重点,引导探究、发现。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建构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我建构。首先,培养阅读质疑,促进多维思考。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突出语感,质疑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阅读课教学模式。目前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再次,重视课外积累,拓展阅读视野。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书不读不知其妙,读是学习语言的根本方法.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不仅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阅读积累,还要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资料,阅读文章,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通过教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方法的同时,还要激励他们阅读课外读物,以达到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如有一次课外阅读课上有位学生问我,老师“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我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我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我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回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
  这样,书读多了,不管什么文章一拿起来就能读的流利了,读的心有所悟,与书中人物同喜同乐。书读好了,话也说得流利了,句子也就写的通顺了,语文水平自然提高了。 
  总之,几种教学方法,只有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材实际,根据所带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有主有次,科学合理的组织,综合的运用,才能收到卓越的功效。世上没有只用一个音符的好歌,也没有仅用一种教法的好课。教师只有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又要善于恰当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奏出最美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交响乐”。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2
  [2]《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M].东方出版社.2011.08
  [3]《小学语文课本》[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