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人文馥郁满室香——我的新课程语文教育观

【作者】 王 培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宝轮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国传统教育一直重视人文教育,但当今中学生人文教育缺位严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更少些急功近利和喧嚣浮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影响,这是这个时代的要求,更是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良知和悲悯情怀。
  关键词:语文教育 人文因子
  一、时代需要人文教育
  哲学家思斯特·卡西尔曾说,"科学技术不仅导致日趋严重的人的自我疏远,而且最终导致人的丧失",是的,在知识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的科技性和工具性色彩决定了"应试教育"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走向"素质教育"的过渡期太过漫长,使得当今中学生人文缺失严重,但我们的教育其实是有着深厚人文性传统并与工具性能和谐共处的。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深深依附于儒家的经学教育,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也决定了传统语文教学始终处于经学的附庸地位。但传统语文教育也传达出先贤哲人们重视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朴素特质,确是其最为可贵的。
  在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语文不仅成功突围成为中小学教学的一个独立学科,更形成了“语文是学生学习各门学科必须首先掌握的最基本的工具”这一普遍共识,在上世纪末期和本世纪初,先后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人文性属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范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继承和发展。而现代社会更强调人才素质中的“获得知识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
  语文教育减少功利,依托传统,回归本真,用人文因子浸润生命、濡染心扉,就是在传承文化、传承文明。
  二、语文需要人文色彩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只是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外在价值和意义,它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则集中体现于人文性和生命性。
  语文学科性质需要人文色彩。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其工具性诚然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和思维,但就自身意义而言则是文化和文明传承的载体,集中体现于人文性和生命性。语文又是一门指向人的文化和情感的学科,它强调对人、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强调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如果语文的人文性和生命性未能得到强调、张扬和实现,语文所谓的工具性也将无所依附。
  语文教学规律需要人文色彩。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渐进性要求语文教学也必须循序渐进,语文课程的性质要求教学中要做到思维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三维统一,语文教学文本的感性色彩需要学生和教师有更多个性解读和创新解读。
  语文教学过程需要人文色彩。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突出,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这是改善语文教学人文环境的原动力。语文学习中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包括基础知识的积累都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积累内化和实践运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觉学习的主体意识和教师对学习主体意识的尊重是关键所在,教师应该只能是一个主导者而不是主演者,只有学生不知、不能、有疑的内容才是教师所要讲授的,以此建立人格平等、教学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共生的文化场域就此形成。
  学生学习过程需要人文色彩。从“过程”角度设计课程目标,从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转变到对学习过程的重视。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应用活动才能养成,只有关注过程、关注实践活动,才能抓住语文教育自身的特点。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实行新课改的基础上,又全面推行生本教育,真正把课堂变成了学生的学堂,课堂景象不再是师问生答,而是生问师答;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成为了语文教学中最显著的人文标签。
  三、多措提升人文素养
  新课程注重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强调阅读传统经典名著和优秀诗文,这有利于形成学生民族意识与人类意识相统一的精神品格。
  1. 建设充满人文情怀的管理者。学校在对师生的管理制度上首先要体现出人文情怀,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性和身心的和谐发展,建立起具有较强激励性、平等性和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和教育环境。学校领导要变唯科学、制度管理为人文管理,重视师生情感、信念和价值的培养;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更应该给予学生这一生命主体以平等和尊重,真正体现学校管理就是为师生服务。
  2. 重视语文教材人文因素的挖掘。没有德育因素渗透的语文教学,就等于没有了灵魂。语文教学文本的人文性对学生人格塑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师者应努力追求其内隐的深层文化本质,加强和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维度,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看作是语文课程固有的重要内容,而不是附加的任务。
  3.培养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能力、志向、才干的培养问题,没有教师的个性对学生个性的直接影响,是不能实际解决的。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来培养,才干只能由才干来培养。”俗话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成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要求教师有健全的人格。这其中,教师对教育事业、对教师职业、对文本教材和对学生本身的热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教师有了最真挚的爱,才会有爱的熏陶、爱的传承,也才会有一堂好的语文课,学生也才会受到感染和激励。
  语文教育活动不仅仅是一个语言习得的过程,更是师生双向、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即是以自己的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鲜活生命对话的过程,从而触摸、感知、理解生命以实现自我生命成长和人生境界提升的过程。
  人文之花真国色,馥郁满室弥久香。在新课程改革和社会现实背景下,语文教育应该也必须以人文教育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双向提升中柔性修炼人性美好、内心强大、和谐共生的全新自我,这是语文教学对个体生命的真正终极关怀,更是对人类和社会永恒价值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国家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国家教育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米洪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
  张仁贤:《教育也可以很美》世界知识出版社
  沈辰:《师之责——人性教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