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正确运用互动教学,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 赵德坤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鄌郚镇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更新教育理念,更新生物教育方法,让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让师生互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的有效性,增加生物课堂的吸引里和学生学习兴趣。我觉得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合适的时机,开展互动活动
1.精心备课,巧妙进行互动教学
教师要在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备课,从多层次多角度入手,备课内容要结合生物课程的特点,融合教学目标。要不断加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与生活之间联系的认识,以及情感价值观与之的关联。从而转变学生掌握知识的单一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以及价值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伸肘和屈肘”时,可事先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制作“肘关节模型”。课堂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先展示挂图和模型,同时演示自己的上肢,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分析,尔后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综合运用情景激发,师生互动,直观演示,将模型、挂图及自己的上肢对照起来,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各结构的位置及名称,再演示部分结构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探讨,从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动作就是这样完成的结论。这种开放性的课堂,学生兴趣高涨,这样的课堂,真正的师生互动,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在这样高昂的激情下,顺便让学生再分析健康体育课上的引体向上、俯卧撑等动作的完成就是如此的轻而易举了。因此,教师对课程的准备要在深入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构建互动桥,对互动桥的搭建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实现。
2.巧用过渡,引入互动教学
教师巧妙的过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主动性。运用巧妙的语言引入互动能够产生悬念,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和求知欲的推动下去主动学习。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则直接关系到互动教学的成败。教师可通过讲故事或者提问题来引导学生参与到互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使他们把上课当成享受,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对各方面的学习能力。
3.突破重难点,优化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过程中有高低潮的分别,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教师必须对教材要有整体的把握能力,对课程的安排要合理规范,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还要适时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要求学生去发现重难点并尽量自己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知识,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此知识之前,先讲个故事或谚语,比如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克隆”技术、“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个样”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愉快、兴奋的正面情绪状态下,再画出若干个从属关系的包涵图表来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及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情感调节,营造利于学生的学习氛围,实现师生的互动,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4.排疑解难,实现互动教学
例如,在学习“食物的消化”时,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如何区分,确实有一定难度,不妨一试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教师可以随手捏一个小粉笔头成粉末状,随手烧一张小纸片,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分析及讨论这个实验的现象和成分的变化,在教师的指点下,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就容易分辨和掌握了。新课程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促进共同发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双重目的得到实现。而创设情境是实现互动教学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好奇心的满足,实现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目的。另外,学生还要善于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正确的把握好互动型教学
1.注重全面性
互动教学模式要求遵守全面性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要使教育的整体得到发展,除了要传授知识,注重对能力的培养外,还需要关注个性的发展、对身心的调节,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全面提升。另外也要注重理论与时间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达到全面提升的教学目的。
2.注重民主性
互动教学中的民主原则是要求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平等、友好关系的建立,以及实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协作的良好关系,为教学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教师要有民主意识,能够主动去了解学生,师生间进行交流沟通,实现师生的互动。教师在课程设置时应该注意要更多地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敢于提出问题,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
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互动教学的成效
1.提高互动教学的趣味性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提高课堂活跃性,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而这就对互动教学模式提出了要求,其教学中对于情境的创设必须要有针对性与趣味性,不但能够引出教学内容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索的激情,以及对知识的渴求。这又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变更教学方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因而教师要对教材要有准确地把握和熟练的了解,以保证互动教学效果的实现。
2.掌握好互动教学的方向
第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实现互动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认知、思想情感的疑问和要求得到反映,还会能够体现社会、学校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最大发挥,是多方交流的结果。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避免了学生的盲从,而学生自由空间也得到了发挥,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个人观点,培养独立思维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互动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而互动的内容以教材为基础,因而,避免了互动的盲目性,确保了学生主体地位,和互动的有效性。第三,互动不是单向的,而是多方面的,旨在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引导学生培养多种思维能力,敢于提出问题以及找出多种解决方案,达到互动教学的目的,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共同进步。
一、利用合适的时机,开展互动活动
1.精心备课,巧妙进行互动教学
教师要在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备课,从多层次多角度入手,备课内容要结合生物课程的特点,融合教学目标。要不断加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与生活之间联系的认识,以及情感价值观与之的关联。从而转变学生掌握知识的单一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以及价值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伸肘和屈肘”时,可事先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制作“肘关节模型”。课堂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先展示挂图和模型,同时演示自己的上肢,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分析,尔后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综合运用情景激发,师生互动,直观演示,将模型、挂图及自己的上肢对照起来,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各结构的位置及名称,再演示部分结构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探讨,从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动作就是这样完成的结论。这种开放性的课堂,学生兴趣高涨,这样的课堂,真正的师生互动,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在这样高昂的激情下,顺便让学生再分析健康体育课上的引体向上、俯卧撑等动作的完成就是如此的轻而易举了。因此,教师对课程的准备要在深入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构建互动桥,对互动桥的搭建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实现。
2.巧用过渡,引入互动教学
教师巧妙的过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主动性。运用巧妙的语言引入互动能够产生悬念,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和求知欲的推动下去主动学习。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则直接关系到互动教学的成败。教师可通过讲故事或者提问题来引导学生参与到互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使他们把上课当成享受,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对各方面的学习能力。
3.突破重难点,优化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过程中有高低潮的分别,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教师必须对教材要有整体的把握能力,对课程的安排要合理规范,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还要适时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要求学生去发现重难点并尽量自己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知识,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此知识之前,先讲个故事或谚语,比如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克隆”技术、“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个样”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愉快、兴奋的正面情绪状态下,再画出若干个从属关系的包涵图表来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及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情感调节,营造利于学生的学习氛围,实现师生的互动,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4.排疑解难,实现互动教学
例如,在学习“食物的消化”时,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如何区分,确实有一定难度,不妨一试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教师可以随手捏一个小粉笔头成粉末状,随手烧一张小纸片,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分析及讨论这个实验的现象和成分的变化,在教师的指点下,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就容易分辨和掌握了。新课程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促进共同发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双重目的得到实现。而创设情境是实现互动教学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好奇心的满足,实现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目的。另外,学生还要善于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正确的把握好互动型教学
1.注重全面性
互动教学模式要求遵守全面性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要使教育的整体得到发展,除了要传授知识,注重对能力的培养外,还需要关注个性的发展、对身心的调节,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全面提升。另外也要注重理论与时间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达到全面提升的教学目的。
2.注重民主性
互动教学中的民主原则是要求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平等、友好关系的建立,以及实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协作的良好关系,为教学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教师要有民主意识,能够主动去了解学生,师生间进行交流沟通,实现师生的互动。教师在课程设置时应该注意要更多地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敢于提出问题,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
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互动教学的成效
1.提高互动教学的趣味性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提高课堂活跃性,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而这就对互动教学模式提出了要求,其教学中对于情境的创设必须要有针对性与趣味性,不但能够引出教学内容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索的激情,以及对知识的渴求。这又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变更教学方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因而教师要对教材要有准确地把握和熟练的了解,以保证互动教学效果的实现。
2.掌握好互动教学的方向
第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实现互动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认知、思想情感的疑问和要求得到反映,还会能够体现社会、学校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最大发挥,是多方交流的结果。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避免了学生的盲从,而学生自由空间也得到了发挥,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个人观点,培养独立思维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互动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而互动的内容以教材为基础,因而,避免了互动的盲目性,确保了学生主体地位,和互动的有效性。第三,互动不是单向的,而是多方面的,旨在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引导学生培养多种思维能力,敢于提出问题以及找出多种解决方案,达到互动教学的目的,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