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正本清源,走语文教学改革之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三点思考
【作者】 宋振广
【机构】 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堂教学的改革如沐浴春风,百花齐放,已经进入深水区。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盲目学风”,或者“盲目搬风”,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为此,教师必须要解放思想,端正教学态度,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走自己语文教学改革特色之道,做到摒弃全文串讲,让学生多一点潜文悟意;少点用多媒体,多一点让学生品读语言;少一点合作讨论,多一点让学生运用语言,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走向成功,取得显著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潜文悟意 品读语言 运用语言
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各种各样的公开课,研究课粉墨登场,一些名师、名课通过各种媒体走进你的视线,各级举行的教学研讨会也层出不穷。作为教师,从这些课例、案例中吸取精华,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改革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出现一些令人不满意的现象:有的教师由于“盲目学风”,导致教学停滞不前,使自己的教学改革不知如何改?有的教师由于“盲目搬风”,而导致自己成为教改的失败者等等。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面对这些课例,应该冷静思考,从中吸取精华,从中明确语文教学怎样改革,又往何处改?找准改革的方向,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继续向前推进。为此,我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三点思考。
改革思考一、摒弃全文串讲,让学生多一点潜文悟意
尽管新课程教学改革进入深水区,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全文照搬照讲,口头上讲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仍是全文串讲现象大有市场,经调查,这些老师也有苦衷,他们担心学生在考试中考不好成绩,怕学校扣奖金,怕领导批评,怕不能参加职称评比,所以宁愿辛苦一点,也不愿意少讲;宁愿守旧,也不愿改革教法。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改革教学方法,如果继续用过去这种方法教学生,不仅害人害已。必须摒弃旧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主要讲父母对儿子这首诗的不同评价,结果使儿子成为一个作家的事。有一位教师以串讲全文,向学生提问,他妈妈对他写的诗怎样评价?他爸爸对他写的诗是怎样评价?你认为他爸爸的评价好还是妈妈的评价好?她的儿子成为作家,爸爸和妈妈起到什么作用?一篇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课文被肢解了,学生在教师追问下,忙于寻找答案,无瑕品味到语言文字的精妙,也无法了解课文表达的含义,一篇佳作就这样教完了。
我听了这节课后,经过反思,必须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改革教学方法,走自己的语文教学特色之路,由全文串讲转变为抓重点教学。因此,我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内容14—15自然段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将重点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围绕“糟糕透了”和“精彩极了”品读课文,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时学生纷纷回答,有的学生说:“因为他记住爸爸说的话‘糟糕透了’,也就是说经常提醒自己写的诗还不够好,水平有限,必须继续努力写作,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有的学生说:“有一个严厉的父亲时常提醒他,在写作时候要做到小心、注意、总结、提高,才能提高写作水平。”话音刚下,有一个学生说:“他取得这样的成绩不能说只靠他爸爸,也有一个慈祥的母亲的功劳,他妈妈对这首诗的评价(精彩极了)就是他创作力量和灵感,如果没有他妈妈的鼓励,他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他妈妈功不可没,是一个了不起的好妈妈。”有一个学生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他说:“他的成功,既有一个严格要求的爸爸,正因为他严格要求,他才不敢骄傲。而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妈妈的鼓励,成为他创作的源泉,成为他创作的力量,成为他创作的动力,所以才能使他取得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我接着说:“是啊,他的爸爸和妈妈是多么用心良苦了,作为一个父母,为了儿子成才,他们不知付出多大的代价,让我们借诗人的《游子吟》表达对父母的感恩。”
改革思考二、少点用多媒体,多一点让学生品读语言
随着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很多教师在公开课也好,研究课也罢,在课堂教学中都少不了运用多媒体教学,如果适当运用是无可厚非,然而,有的教师为了让课堂更精彩,多一些花样,吸引学生眼光,在课堂教学中一些简单的知识一些教师盲目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无关重要语句理解也用多媒体展现,课堂教学热闹非凡,长期下去,课堂变成了用多媒体教学代替老师的教学,学生学习时变成依赖多媒体,不去查工具书,不动脑筋思考,甚至对于课文中一些简单语句的意思理解学生也等待用多媒体展示,这样滥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危害。
如教《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第二段是描写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这些语言既生动活泼,又能写出漓江水特点。有一次,听公开课的时候,这位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漓江水的特点,这位教师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描写漓江水的特点展示出来,当教师再让学生学习课文的语句时,学生就没有兴趣了,因为刚才学生已经通过看多媒体知道漓江水的特点,学生已经明白,因此课堂效果就变得逊色了。这样的教学,只流于课文内容的表象,只热于课堂教学的热闹,只注重于多媒体教学展示,没有认真正将语言文字落到实处,没有真正让学生进行细致品尝语言,体会语言的表达魅力。
鉴于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做到“三不”原则,课文的一些简单回答让学生品尝,自己感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决不用多媒体。二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不用,经过思考能解答的不用多媒体。三是一些词句学生通过查阅字典或者讨论能解决的,不用多媒体,杜绝盲目“跟风”,走自己有语文特色教学之道。我教《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坚守这个原则,如引导学生品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这么静?有的学生说:“是静得让不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实际漓江的水是缓慢流动的,由于水很清,所以看不出在流动,说明水很静。”有的学生说:“通过抓住重点语句品尝,感到漓江的水不流动,变得很静,这个‘静’字,不但让学生体会到只有漓江的水,其它河的水是无法相比的。”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的高超,文学功底的深厚,也让学生体会到语言表达的巧妙,深深地铭刻学生的脑海中。这时,教师再用媒体展示让学生看漓江水的特点,当看到漓江静时,教师将媒体定格,让学生细细观察,静静倾听,认真正体会漓江静得真实,静得亲切,静得从容,静得自然。”
改革思考三、少一点合作讨论,多一点让学生运用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以后,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大胆进行改革,但是,有的教师盲目“跟风”,在课堂上一会儿让学习自主学习,一会儿让学生合作学习,一会儿让学生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所谓精彩纷呈,但是检查教学效果时,发现学生“空空荡荡”,根本没有掌握知识,学生只不过是走马观花,课堂教学只不过热热闹闹而已。这样的课堂教学,在一些教学汇报课、公开课和比赛课,甚至名师的观摩课也缺不了这些环节。一些听了课后教师,以为是宝,没有经过思考,在课堂上就盲目照搬这些教学方法,导致在课堂教学中马失前蹄,教学效益不但没有不提高,相反走进教学课堂教学的死胡同。我经过自己反思,作为教师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抛弃盲目“跟风”思想,要做到审时度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走自己语文教学特色改革之道,做到少一点合作讨论的形式,多一点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让学生回归本位,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落到实处,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例如教《七月的天山》一文,课文主要讲七月天山的美丽景色,学生要学的知识很多,有字词句段篇等,如果做到面面俱到,三节课也讲不完。对于这篇课文我教了二次,第一次我采取全文讲读,学生根据老师提出问题学习课文,第二段让学生以合作形式学习,第三段让学生小组讨论学习,当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学生的收获甚少。经过反思,问题出在于自己教师的身上,由于盲目跟风,不顾学生的实际导致的结果。因此在第二次教学中,我采取“任凭你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水饮”做法,先让学生学习全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第四段:第一步,让学生独立阅读这段中主要抓住几种景物来表现天山的美?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这段,了解这段主要描写的景物是“野花”?第三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怎样把野花写得更生动,就是运用修辞方法(比喻和排比),当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这种写法。第四步引导学生总结描写的写法“景物+比喻+比喻”公式。第五步让学生运用这个公式描写一种景物,于是学生纷纷动笔,写出下面的优美句子。有的学生写道:“校园雕像的杜鹃花真美啊!一朵朵争艳竞放,有鲜红,有的粉红,有淡白色的,它们像一条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多么的明艳啊!又好像一条圆形的锦缎,是多么的鲜艳啊!把雕像点缀得非常的美丽。”学生将杜鹃花比喻为“彩带”“锦缎”,将杜鹃花描写得生动形象。还有的学生写道:“学校门口右边的小草坪上,有的小草懒洋洋伸出头了,仰望美丽的天空;有的小草好像穿着绿色的衣服,在微风吹来,好像向我们的点头问候。学生将小草用拟人的方法写,把了小草的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采取“只取一瓢水饮”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由阅读全文——抓重点段——学习段语言——仿写段语言——运用段语言的能力。学生不但掌握读书方法,而且学到的语言运用到实处,正如叶圣陶说:“语文,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
上面的教法,我得出一种结论,教学改革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盲目“跟教”,要围绕新课程教学的目标进行教学改革,第一种教法是全文串讲是不可取的,第二种采取的教法就是大胆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抓主要内容教学,追求一种简洁清爽、干净朴实的教学境界,让学生反复咀嚼,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体验感情,升华认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才能摆脱表面浮华热闹的现象,回归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
总之,只要教师采取正解的教学方法,只有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致力于学习语言,培养能力,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这样教学改革才能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黄小江《语文教师美育教学能力的探究》《小学教学》 2010年第3期
2、伍强《实施新课程,加强语言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11期
3、王民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实效》《小学语文教学》 2011年第8期
关键词:潜文悟意 品读语言 运用语言
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各种各样的公开课,研究课粉墨登场,一些名师、名课通过各种媒体走进你的视线,各级举行的教学研讨会也层出不穷。作为教师,从这些课例、案例中吸取精华,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改革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出现一些令人不满意的现象:有的教师由于“盲目学风”,导致教学停滞不前,使自己的教学改革不知如何改?有的教师由于“盲目搬风”,而导致自己成为教改的失败者等等。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面对这些课例,应该冷静思考,从中吸取精华,从中明确语文教学怎样改革,又往何处改?找准改革的方向,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继续向前推进。为此,我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三点思考。
改革思考一、摒弃全文串讲,让学生多一点潜文悟意
尽管新课程教学改革进入深水区,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全文照搬照讲,口头上讲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仍是全文串讲现象大有市场,经调查,这些老师也有苦衷,他们担心学生在考试中考不好成绩,怕学校扣奖金,怕领导批评,怕不能参加职称评比,所以宁愿辛苦一点,也不愿意少讲;宁愿守旧,也不愿改革教法。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改革教学方法,如果继续用过去这种方法教学生,不仅害人害已。必须摒弃旧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主要讲父母对儿子这首诗的不同评价,结果使儿子成为一个作家的事。有一位教师以串讲全文,向学生提问,他妈妈对他写的诗怎样评价?他爸爸对他写的诗是怎样评价?你认为他爸爸的评价好还是妈妈的评价好?她的儿子成为作家,爸爸和妈妈起到什么作用?一篇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课文被肢解了,学生在教师追问下,忙于寻找答案,无瑕品味到语言文字的精妙,也无法了解课文表达的含义,一篇佳作就这样教完了。
我听了这节课后,经过反思,必须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改革教学方法,走自己的语文教学特色之路,由全文串讲转变为抓重点教学。因此,我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内容14—15自然段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将重点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围绕“糟糕透了”和“精彩极了”品读课文,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时学生纷纷回答,有的学生说:“因为他记住爸爸说的话‘糟糕透了’,也就是说经常提醒自己写的诗还不够好,水平有限,必须继续努力写作,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有的学生说:“有一个严厉的父亲时常提醒他,在写作时候要做到小心、注意、总结、提高,才能提高写作水平。”话音刚下,有一个学生说:“他取得这样的成绩不能说只靠他爸爸,也有一个慈祥的母亲的功劳,他妈妈对这首诗的评价(精彩极了)就是他创作力量和灵感,如果没有他妈妈的鼓励,他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他妈妈功不可没,是一个了不起的好妈妈。”有一个学生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他说:“他的成功,既有一个严格要求的爸爸,正因为他严格要求,他才不敢骄傲。而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妈妈的鼓励,成为他创作的源泉,成为他创作的力量,成为他创作的动力,所以才能使他取得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我接着说:“是啊,他的爸爸和妈妈是多么用心良苦了,作为一个父母,为了儿子成才,他们不知付出多大的代价,让我们借诗人的《游子吟》表达对父母的感恩。”
改革思考二、少点用多媒体,多一点让学生品读语言
随着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很多教师在公开课也好,研究课也罢,在课堂教学中都少不了运用多媒体教学,如果适当运用是无可厚非,然而,有的教师为了让课堂更精彩,多一些花样,吸引学生眼光,在课堂教学中一些简单的知识一些教师盲目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无关重要语句理解也用多媒体展现,课堂教学热闹非凡,长期下去,课堂变成了用多媒体教学代替老师的教学,学生学习时变成依赖多媒体,不去查工具书,不动脑筋思考,甚至对于课文中一些简单语句的意思理解学生也等待用多媒体展示,这样滥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危害。
如教《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第二段是描写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这些语言既生动活泼,又能写出漓江水特点。有一次,听公开课的时候,这位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漓江水的特点,这位教师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描写漓江水的特点展示出来,当教师再让学生学习课文的语句时,学生就没有兴趣了,因为刚才学生已经通过看多媒体知道漓江水的特点,学生已经明白,因此课堂效果就变得逊色了。这样的教学,只流于课文内容的表象,只热于课堂教学的热闹,只注重于多媒体教学展示,没有认真正将语言文字落到实处,没有真正让学生进行细致品尝语言,体会语言的表达魅力。
鉴于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做到“三不”原则,课文的一些简单回答让学生品尝,自己感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决不用多媒体。二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不用,经过思考能解答的不用多媒体。三是一些词句学生通过查阅字典或者讨论能解决的,不用多媒体,杜绝盲目“跟风”,走自己有语文特色教学之道。我教《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坚守这个原则,如引导学生品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这么静?有的学生说:“是静得让不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实际漓江的水是缓慢流动的,由于水很清,所以看不出在流动,说明水很静。”有的学生说:“通过抓住重点语句品尝,感到漓江的水不流动,变得很静,这个‘静’字,不但让学生体会到只有漓江的水,其它河的水是无法相比的。”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的高超,文学功底的深厚,也让学生体会到语言表达的巧妙,深深地铭刻学生的脑海中。这时,教师再用媒体展示让学生看漓江水的特点,当看到漓江静时,教师将媒体定格,让学生细细观察,静静倾听,认真正体会漓江静得真实,静得亲切,静得从容,静得自然。”
改革思考三、少一点合作讨论,多一点让学生运用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以后,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大胆进行改革,但是,有的教师盲目“跟风”,在课堂上一会儿让学习自主学习,一会儿让学生合作学习,一会儿让学生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所谓精彩纷呈,但是检查教学效果时,发现学生“空空荡荡”,根本没有掌握知识,学生只不过是走马观花,课堂教学只不过热热闹闹而已。这样的课堂教学,在一些教学汇报课、公开课和比赛课,甚至名师的观摩课也缺不了这些环节。一些听了课后教师,以为是宝,没有经过思考,在课堂上就盲目照搬这些教学方法,导致在课堂教学中马失前蹄,教学效益不但没有不提高,相反走进教学课堂教学的死胡同。我经过自己反思,作为教师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抛弃盲目“跟风”思想,要做到审时度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走自己语文教学特色改革之道,做到少一点合作讨论的形式,多一点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让学生回归本位,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落到实处,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例如教《七月的天山》一文,课文主要讲七月天山的美丽景色,学生要学的知识很多,有字词句段篇等,如果做到面面俱到,三节课也讲不完。对于这篇课文我教了二次,第一次我采取全文讲读,学生根据老师提出问题学习课文,第二段让学生以合作形式学习,第三段让学生小组讨论学习,当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学生的收获甚少。经过反思,问题出在于自己教师的身上,由于盲目跟风,不顾学生的实际导致的结果。因此在第二次教学中,我采取“任凭你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水饮”做法,先让学生学习全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第四段:第一步,让学生独立阅读这段中主要抓住几种景物来表现天山的美?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这段,了解这段主要描写的景物是“野花”?第三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怎样把野花写得更生动,就是运用修辞方法(比喻和排比),当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这种写法。第四步引导学生总结描写的写法“景物+比喻+比喻”公式。第五步让学生运用这个公式描写一种景物,于是学生纷纷动笔,写出下面的优美句子。有的学生写道:“校园雕像的杜鹃花真美啊!一朵朵争艳竞放,有鲜红,有的粉红,有淡白色的,它们像一条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多么的明艳啊!又好像一条圆形的锦缎,是多么的鲜艳啊!把雕像点缀得非常的美丽。”学生将杜鹃花比喻为“彩带”“锦缎”,将杜鹃花描写得生动形象。还有的学生写道:“学校门口右边的小草坪上,有的小草懒洋洋伸出头了,仰望美丽的天空;有的小草好像穿着绿色的衣服,在微风吹来,好像向我们的点头问候。学生将小草用拟人的方法写,把了小草的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采取“只取一瓢水饮”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由阅读全文——抓重点段——学习段语言——仿写段语言——运用段语言的能力。学生不但掌握读书方法,而且学到的语言运用到实处,正如叶圣陶说:“语文,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
上面的教法,我得出一种结论,教学改革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盲目“跟教”,要围绕新课程教学的目标进行教学改革,第一种教法是全文串讲是不可取的,第二种采取的教法就是大胆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抓主要内容教学,追求一种简洁清爽、干净朴实的教学境界,让学生反复咀嚼,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体验感情,升华认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才能摆脱表面浮华热闹的现象,回归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
总之,只要教师采取正解的教学方法,只有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致力于学习语言,培养能力,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这样教学改革才能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黄小江《语文教师美育教学能力的探究》《小学教学》 2010年第3期
2、伍强《实施新课程,加强语言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11期
3、王民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实效》《小学语文教学》 201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