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增强学生爱好数学的策略探讨

【作者】 桑 格

【机构】 新疆和静县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要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爱好,我们必须多措并举,在创新方法的同时,从情感上实施直观化、趣味化、生活化教学策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系数,增强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爱好 增强
  一种奇怪现象,随着年级增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渐淡,到了高段,反而没有了数学爱好,甚至对数学产生了抵触情绪。这是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所致还是我们教学方法出了问题,我们有必要在沉思的同时,多几分自省。诚然,数学被抽象化了,是生活的高度概括,对正处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并不意味着数学就远不可及,与学生就有距离。相反,其源于生活的特性又与学生如此亲近,就在学生周围,是那样有趣和有用。所以,导致这种奇怪现象出现,我们应在课堂找原因。我认为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数学爱好是很好的解决办法。下面,我结合实践,谈此感受。
  一、发挥情感积极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云:“信其师方能信其道。”要增强学生数学爱好,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必然要先让学生喜爱这位教师,愿意听他让课。因此,我们要充分课堂教学的情感交流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与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本身的追求、渴望得到满足。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
  (二)正确评价每一位学生。学生学习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教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利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更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学习较差的学生,学习往往没有信心,没有动力,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敢于前进。
  (三)运用成功激励学生。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点拨、诱导,帮助他们理解题意,走向成功。
  二、直观化的课堂教学,增强数学形象性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概括化语言,虽短但周延,逻辑性强,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语言,我们必须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教学中就是运用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这符合小学生思维特征,又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需要。
  三、实施生活化教学,凸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
  数学是“脱了衣”的生活,是生活的高度概括。学生不爱数学,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只感受到了的抽象与逻辑,没有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是负面原因成了主要因素。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方法,正本清源,使学生回归生活,营造生活情境,实施生活化教学,使其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让“有价值的数学”自身说话,凸现自身的有趣和有用。为此,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要把抽象化了的数学穿衣戴帽,使数学学习既课堂又生活,既在学知识,又在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自然被数学的有趣和有用所折服,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爱好。例如教学《连减应用题》,学生要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第一种解法可以理解为:姐姐有50元,第一天买了衣服用去15元,这时姐姐还剩多少钱?第二天姐姐又用剩下的钱买了一条30元的裙子,姐姐还剩多少钱?学生很快地说出;50-15=35(元),35-30=5(元),从而明白了第一种解法是用连减。情境二:姐姐到商店买衣服用去15元,买裙子用去30元,一共用了多少钱?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钱?列式是:15+30=45(元),50-45=5(元)。学生直观地理解了第二种解法的特点是先求两个部分数的和,再用总数减去两部分之和。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总之,要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爱好,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我们要多措并举,在创新课堂教学的同时,多从师生情感上加强沟通,通过直观化、趣味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有趣和有用。这样,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系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参考文献:
  【1】徐锦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蒋康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探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曹子华、高佩,《小学探究性教学案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