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学校管理中校长应具备的素质
【作者】 王 鑫
【机构】 山东省临沂枣园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校长除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外,还要有熟练的教学管理水平,善于抓住关键环节。校长应该是教师的教师、是教学的行家里手。一是会上课,二是会评课,三是会指导,四是会谈话。
关键词:学校管理 校长 素质
一、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校长要努力建造“学习型”组织,学习会使教师更聪明地工作;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内在原动力,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努力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因此校长要和教师交朋友,要与他们真诚交流,要诚心实意地为教师服务,为教师排忧解难,要信任和学会欣赏他们。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校长除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外,还要有熟练的教学管理水平,善于抓住关键环节。校长应该是教师的教师、是教学的行家里手。一是会上课,二是会评课,三是会指导,四是会谈话。
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无论从“科研兴校”的角度,还是从学校有效地组织旨在使学校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声誉的研究活动的角度看,校长都应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领头人。第一,校长要通过教育科研唤起教师探索和研究工作的兴趣。第二,校长要成为有威信、博学多识的“教师的教师”,自己必须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第三,校长还要为教师研究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努力引进外部资源,鼓励教师独立钻研,帮助教师寻找好的、有效的科研方法,把教师队伍培养成“学习型”的团队。
三、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
校长职业化决定了校长应当具备多种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组织协调能力,包括沟通与协调能力、策划能力、统筹能力、资源收集与配置能力等。先进的现代信息素养。校长的信息素养不仅仅表现在学校和本人身上,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有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校现代化教育环境,用科学的教育观念,先进的教育装备武装学校,武装教师,使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使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最好的应用和发挥,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达到有效的整合。
四、为广大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基于他对教育事业的毕生探索,对校长的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倡导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他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校长,那么首先你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好的教学论专家和好的教育者..如果你占着一个校长的职位,任凭着某种特殊的行政领导的天才就能取得成功,那还是打消这个想当一名好校长的念头吧。”这些精辟的论断揭示了校长的职责就是必须充当先进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坚持不懈地组织教师进行团队学习,带领教师深入研究、发展和更新观念,启发指导广大教师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达成共同的行动目标。这个共识一旦形成,就能产生教师自我变革的动力,而这往往比由外界动员、灌输更具有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由自发到自觉的教学改革比某些上级要求和布置的教学改革更显生机与活力的内在原因。要做到这一点,校长必须坚持经常到第一线了解教育教学情况,彼此沟通,达成共识,使广大教师能够直接体察和领悟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决策思想,这是校长管理决策能否全面而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就有这个特点,要领导它,首先必须是本身不断地丰富和更新,使自己的头脑今天一定要比昨天更充实。”从一个事务主义者转变为广大教师相同的教育价值观形成的启发者,这是校长治校和管理理念上的一个质的飞跃,也是现代学校管理对校长的必然要求。
五、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
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学校是围绕“人”而开展工作的,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人为本”关键在于尊重人,体现着价值尺度从“物”到“人”的转移,是关切现实人的命运和关怀人生价值取向的集中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如何提高个体与群体的工作效率,完成目标任务。管理的过程应该是包括教育、服务、管理在内的多种活动、多个空间、多方互动的综合过程。在管理过程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只有充分理解人、尊重人,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发人的潜在能力,以人的发展为本,并且将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捆绑在一起。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做的更好。
从现在大多的学校管理状况来看,更多强调的是量化管理。学校管理者把企业管理的方法运用到学校管理中来,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教师的各项工作进行系统的准确的量化。量化管理有其科学性、合理性,但同时也要考虑到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有其自身的特点,使其难以准确量化。首先,教师的劳动对象不同于企业。企业职工的劳动对象是物,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其次,教师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不同于企业。对于企业而言,它的劳动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其劳动过程的投入和劳动成果的多少可以用数量和价格进行量化的效益计算。然而教师的教学活动则不同,教师的劳动是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的一种精神活动,就其活动成果而言,学生培养是教师集体合作的结果,甚至是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个人共同作用的产物,所以劳动过程及劳动成果的特殊性,无法把某一位教师的劳动从中清晰地提取出来。
六、校长要做管理的实践者
在学校管理中,客观上固然存在着校长与教师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绝不能把这种关系简单地看作是支配与服从或等同于企业老板与下属的关系。现代社会里,人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而且由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广大教师渴望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就是现代学校管理中广大教师主体角色意识的觉醒。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教育管理观念有了新的改变。对此,校长要树立的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要经常反思和检验管理决策是否围绕和尊重了人这个第一要素,是否以教师为中心,把教师放在了第一位。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体现以教师为本,重视和强调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是教师在学校管理中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是一种动态的集体性活动,要完成以管理促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的任务,就必须使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过程转变为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主体活动。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总会增强其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从而使人的活动进入一种主动自觉的状态。以教师为本,注重广大教师的主体参与,是提高学校管理决策质量的根本保证。高质量的决策和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校长和广大教师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参与和团结协作。只有当教师以主动负责的态度,自觉地贯彻执行学校管理制度和决策的时候,校长的办学理念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
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管理必须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管理要创新,管理者的思想首先要解放,认识要提高。深刻认识教育管理的特殊性,深刻理解教育决策的对象在决策过程中所具有的双重身份,将应该属于决策对象的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权力还给他们,以提高管理决策的信度和实效。这是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学校管理 校长 素质
一、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校长要努力建造“学习型”组织,学习会使教师更聪明地工作;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内在原动力,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努力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因此校长要和教师交朋友,要与他们真诚交流,要诚心实意地为教师服务,为教师排忧解难,要信任和学会欣赏他们。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校长除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外,还要有熟练的教学管理水平,善于抓住关键环节。校长应该是教师的教师、是教学的行家里手。一是会上课,二是会评课,三是会指导,四是会谈话。
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无论从“科研兴校”的角度,还是从学校有效地组织旨在使学校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声誉的研究活动的角度看,校长都应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领头人。第一,校长要通过教育科研唤起教师探索和研究工作的兴趣。第二,校长要成为有威信、博学多识的“教师的教师”,自己必须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第三,校长还要为教师研究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努力引进外部资源,鼓励教师独立钻研,帮助教师寻找好的、有效的科研方法,把教师队伍培养成“学习型”的团队。
三、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
校长职业化决定了校长应当具备多种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组织协调能力,包括沟通与协调能力、策划能力、统筹能力、资源收集与配置能力等。先进的现代信息素养。校长的信息素养不仅仅表现在学校和本人身上,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有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校现代化教育环境,用科学的教育观念,先进的教育装备武装学校,武装教师,使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使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最好的应用和发挥,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达到有效的整合。
四、为广大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基于他对教育事业的毕生探索,对校长的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倡导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他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校长,那么首先你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好的教学论专家和好的教育者..如果你占着一个校长的职位,任凭着某种特殊的行政领导的天才就能取得成功,那还是打消这个想当一名好校长的念头吧。”这些精辟的论断揭示了校长的职责就是必须充当先进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坚持不懈地组织教师进行团队学习,带领教师深入研究、发展和更新观念,启发指导广大教师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达成共同的行动目标。这个共识一旦形成,就能产生教师自我变革的动力,而这往往比由外界动员、灌输更具有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由自发到自觉的教学改革比某些上级要求和布置的教学改革更显生机与活力的内在原因。要做到这一点,校长必须坚持经常到第一线了解教育教学情况,彼此沟通,达成共识,使广大教师能够直接体察和领悟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决策思想,这是校长管理决策能否全面而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就有这个特点,要领导它,首先必须是本身不断地丰富和更新,使自己的头脑今天一定要比昨天更充实。”从一个事务主义者转变为广大教师相同的教育价值观形成的启发者,这是校长治校和管理理念上的一个质的飞跃,也是现代学校管理对校长的必然要求。
五、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
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学校是围绕“人”而开展工作的,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人为本”关键在于尊重人,体现着价值尺度从“物”到“人”的转移,是关切现实人的命运和关怀人生价值取向的集中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如何提高个体与群体的工作效率,完成目标任务。管理的过程应该是包括教育、服务、管理在内的多种活动、多个空间、多方互动的综合过程。在管理过程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只有充分理解人、尊重人,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发人的潜在能力,以人的发展为本,并且将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捆绑在一起。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做的更好。
从现在大多的学校管理状况来看,更多强调的是量化管理。学校管理者把企业管理的方法运用到学校管理中来,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教师的各项工作进行系统的准确的量化。量化管理有其科学性、合理性,但同时也要考虑到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有其自身的特点,使其难以准确量化。首先,教师的劳动对象不同于企业。企业职工的劳动对象是物,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其次,教师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不同于企业。对于企业而言,它的劳动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其劳动过程的投入和劳动成果的多少可以用数量和价格进行量化的效益计算。然而教师的教学活动则不同,教师的劳动是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的一种精神活动,就其活动成果而言,学生培养是教师集体合作的结果,甚至是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个人共同作用的产物,所以劳动过程及劳动成果的特殊性,无法把某一位教师的劳动从中清晰地提取出来。
六、校长要做管理的实践者
在学校管理中,客观上固然存在着校长与教师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绝不能把这种关系简单地看作是支配与服从或等同于企业老板与下属的关系。现代社会里,人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而且由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广大教师渴望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就是现代学校管理中广大教师主体角色意识的觉醒。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教育管理观念有了新的改变。对此,校长要树立的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要经常反思和检验管理决策是否围绕和尊重了人这个第一要素,是否以教师为中心,把教师放在了第一位。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体现以教师为本,重视和强调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是教师在学校管理中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是一种动态的集体性活动,要完成以管理促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的任务,就必须使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过程转变为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主体活动。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总会增强其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从而使人的活动进入一种主动自觉的状态。以教师为本,注重广大教师的主体参与,是提高学校管理决策质量的根本保证。高质量的决策和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校长和广大教师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参与和团结协作。只有当教师以主动负责的态度,自觉地贯彻执行学校管理制度和决策的时候,校长的办学理念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
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管理必须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管理要创新,管理者的思想首先要解放,认识要提高。深刻认识教育管理的特殊性,深刻理解教育决策的对象在决策过程中所具有的双重身份,将应该属于决策对象的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权力还给他们,以提高管理决策的信度和实效。这是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