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安口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平凉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工业化转型过程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安口镇为例

【作者】 王红荣

【机构】 甘肃省华亭县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南方因人才和技术上的优势,经济持续繁荣发展,形成了缺口很大的用工市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和取得良好的生活环境,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的问题,其中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015年来自全国妇联的数据显示,我国的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达到6102.53万,怎样解决好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将结合我们安口镇的实际情况,针对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措施
  一、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概述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近几年来,留守儿童受到伤害和伤害别人的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2012年贵州毕节五名留守儿童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造成一氧化碳中毒死亡;2015年3月江西3名留守儿童因为无人看护导致意外溺水死亡。2015年10月,湖南邵东县三名留守儿童杀死老师,手法熟练,漠视生命,让办案警察感到震惊。这些类似的案件带给我们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谁去关爱?谁去守护?纵观这类案件,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的家庭也没有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问题。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安口镇在过去属于工业重镇,但随着各种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的消耗殆尽,经济发展逐渐滞后。全镇共有30868人,为了改善生活的状况,一半青壮年有外出打工的经历,留守儿童的情况较为普遍。在一个学校的八年级有135人,父母一方面外出打工的有57人,占全年级学生41℅;父母全部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占到了27人,占全年级人数的20℅。通过了解和调查,在这27个孩子中,大多数都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抚养,这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均存在很多问题,如学习成绩差、周末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缺乏爱心、脾气暴躁等,其中两人已经辍学,外出打工。通过对这些家庭的走访调查,我们看到的家庭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1、父爱母爱的缺失,导致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从小就缺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所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指对爱的认同和对健全家庭的渴望以此获得关爱和温暖。可是,留守儿童长期的与父母分离,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心理健康出现严重的失衡,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甚至是漠视的态度。科学研究表明: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对孩子起奠基作用的教育。美国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也指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孩子应该与父母(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并且这些关系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的时期,将对人生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由此可见,父母双方都在外出打工的情况下,长时间爱的缺失,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都将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在他们人格、心理成熟的时期无法给予足够的帮助,爷爷奶奶的这种有限的引导短期内还有效果,当孩子在关键的心理塑造成熟期需要强有力的引导时,爷爷奶奶的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效果不突出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和其他健康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相比,这些孩子有深深的失落感,内心会失衡,得不到足够的关爱,这种感情有可能会转化成恨,给父母留下终身不能弥补的伤害。在学校中竟然听到一个留守儿童犯错误后对自己的奶奶说“我爸爸妈妈都不管我,你算老几啊?”,可见这样的孩子,他们内心丢失的东西,依靠以后学校的教育也难以得到有效的补救。这类的孩子都有深深的失落感和抛弃感,看到自己的父母所走的道路,感觉不到人生的幸福,这种挫败感会对孩子们以后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产生不好的影响。通过询问一些留守儿童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得到的回答是没有规划,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也不知道爸爸妈妈希望自己干什么。如此思想空白,对自己的人生没有基本的认识,就不会有长远的规划和美好的期望。
  2、抚养人对孩子放纵、疏于管理,导致性格叛逆,容易产生行为偏差,教育难度大。通过了解,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条件差,监护人都年长体弱,没有文化,这些监护人一天从早到晚要忙各种各样的事情:喂猪养牛种地,做饭洗衣,对自己所抚养的孩子仅能做到让他们吃饱穿暖,其他的事情无暇顾及,也没有能力去做。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孩子不是一天到晚看电视,性格孤僻,就是去街道上玩,认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学会抽烟、上网等不良嗜好,更有甚至,结交一些混社会的人,由于心智的不健全和缺乏有效的监管,他们往往注重“哥们儿义气”,容易被外界的事情迷惑,对事物分不清好与坏,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变得自私、冲动、自以为是、惹是生非。在最近几年辍学的孩子中,占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受到了不良行为的影响,沉迷于网吧和游戏机室,玩手机玩到半夜。监护孩子的老人常说的是,孩子不听话,我也没办法,就让这样去吧!这样的孩子,缺少父母长期的关爱和有效的管控,再加上抚养人疏于管教,久而久之,有的甚至走到了犯罪的边缘。这样的孩子,无论从哪个层面而言,教育难度也会更大。
  3、家庭教育方法不得当、不规范,导致留守儿童教育的负面问题日益严重。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些抚养人也认为自己的孩子需要教育,自己也给孩子花了时间想了一些办法,但结果不理想,甚至出现了他们不想看到的结果,他们感到很伤心。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的教育方法不得当、不规范。比如,很多抚养人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不愿意委屈了孩子,孩子要吃好的穿好的都尽量满足,把夫妻在外地打工所挣的钱都花在了孩子身上,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也是对孩子父母的交代。还有一些抚养人,采取的是严厉的打骂和惩罚,孩子犯了错,拳打脚踢,想让孩子怕他,然后更听话。我们可以想见,这样的教育,只能使留守儿童教育的负面问题日益严重。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长此下去,孩子会养成自私、任性、贪婪、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不能和他人相处,缺乏爱心,这样的孩子长大受不了一点挫折,更加容易自暴自弃。拳打脚踢教育出来的孩子,表面的顺从,内心会更加冲动、暴躁,对人冷漠,心理叛逆,对一切他不爱的事情充满恨意。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难以在以后的社会上生存。
  三、解决安口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1、家庭教育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家风观或者家教观,这是解决“隔代抚养”问题培养孩子从小自强的基础。2015年春节前后,央视推出了关于家教和家风的话题的讨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家庭也做了深刻的反思。通过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家风、家教观,对家庭成员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很多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的问题无可避免,所以,父母或者爷爷奶奶该给孩子留下一个良好的、对孩子负责的家庭教育氛围。结合我们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目光放长远一些,以培养适合未来社会生存的人为根本进行教育和引导,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乐观向上、勇敢诚实等品质来给孩子树立榜样,营造对孩子体现出包容关爱的的家庭氛围,要让孩子能经受住挫折和诱惑,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成长之路越走越平坦,而不是不闻不问,只给物质没有关爱,只讲成长没有引导,最终使孩子的成长没有达到期望。
  2、尽最大可能加强孩子与父母的沟通,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关爱他们的成长。对留守儿童来说,对父母爱的渴望是最大的心理需求,解决这个心理需求是关爱留守儿童的关键。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视频通话、微信小视频已经被大多数人掌握,父母可以利用这个优势,每隔一两天和孩子取得交流,进行心理关爱,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就在自己身边,自己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及时和他们沟通,并求的父母的帮助。在外打工的父母可以双方也可以一方在孩子遇到困难或者假期的时候抽时间回来看看自己的孩子,这样一来,孩子在父母的关怀呵护下,孩子不会觉得孤单,不会感觉自己被抛弃,不会出现问题没有人及时解决。父母引导孩子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自己,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才会更有利。
  3、抚养人或者监管人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落实家庭抚养人和监管人的责任。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很少有抚养人主动地联系学校、联系老师,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情况,导致教育没有形成合力,出现学校依靠监护人,监护人依靠学校,最后出现两方面都不解决问题的局面。留守儿童很多能解决的问题就这样演变成对孩子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最后出现相互指责相互埋怨,把伤害留给了孩子。所以,抚养人或者监护人应该主动联系学校,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并和老师商量解决办法,观察效果,如小偷小摸、早恋等问题,及时的引导解决,孩子们犯错误的事会越来越少。抚养人或者监护人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就会在需要他们的时候做到监护,不让孩子么沾染一些不良的习惯,能看住能管住,才能有教育好孩子的可能。
  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影响到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项整体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各负其责,解决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让他们健康成长,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4)  
  [2]郭煜.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山东大学.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