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现状分析——平凉市“十二五”规划市重点课题:工业化转型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华亭县安口镇为例

【作者】 董君君

【机构】 甘肃省华亭县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其价值观错位、理想信念模糊的问题非常突出,也可以说,大多数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的人生缺少正确的理想。同时,儿童在人生观形成的启蒙阶段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全部的爱,这种爱的方式导致很多留守儿童陷入“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中,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概念。长期下去,这种不良的风气就愈演愈烈,最终易导致留守儿童价值观错位,偏离正确的人生道路。
  大多数留守儿童正处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其次,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由祖辈照管,他们只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要么溺爱,要么放纵不管,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等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留守子女心理健康成长。而大多数父母只单纯的用金钱来安慰他们,缺少心灵上和情感上的关心,最终使留守儿童形成偏激的性格,当出现任何不顺心的事时,就容易走向极端。
  一、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现状的成因分析
  1.家庭层面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确的亲情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都很不好;其次,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婆这些祖辈,他们大多数都是老年人,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有的甚至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有限,而且大多数祖辈只关心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忽略心理健康,加之在农村,祖辈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在留守儿童的学习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更不能兼顾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社会层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边缘山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不想再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日子,他们想带领自己的孩子走出这片穷乡僻壤。因此,大多数农民选择进城打工,从而使子女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可以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3.学校层面
  学校是德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在思想政治教学方面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村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但是在偏远的农村,没有专门的德育老师;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这一课程,更别谈对留守儿童的德育引导了。其次,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他们渴望在这里收获知识和关爱。而大多数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关心和爱护,这也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对策
  1.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
  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变革现行的户籍制度,鼓励农村留守儿童进城与父母团圆。农民工是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情况,为了给予子女衣食无忧的生活才来到城市打工的。长期与子女分开也让农民工不能全心全意在城市工作,只有改变现在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孩子长期“两地分居”的状况,促使更多的农民工及其子女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使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结束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健康的成长。
  其次,对进城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实行优惠的教育政策。政府应完善和推动有关留守儿童与家长共同进城生活的政策,特别建立和健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使农民工子女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教育权益。再次,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帮助和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应该深入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了解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切身情况,建立以政府为主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小组,制定真正关心留守儿童的各项具体措施并且落实到实处。
  最后,政府必须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经济,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样既能减少进城务工人员,让子女和父母团圆,也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有利于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
  2.注重家庭的亲情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解决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应该从家庭抓起。
  第一、增强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目前,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对孩子家庭教育的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有的父母认为,改变家庭经济环境,为孩子提供物质帮助是最重要的;有的父母则认为,只要孩子不做出什么出格的事都可以最大限度的放纵孩子,不需要父母陪伴在身边;还有的父母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教育孩子,干脆就放任孩子不管。其实,这些都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许多父母在孩子的各种意识形成的初期离开孩子(下转第29页)(上接第90页)外出打工,孩子缺失父母的早期教育和关爱,因此在思想、道德、情感、心理等多方面都存在偏差。所以,增强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尤为重要。如果父母不得已必须出门打工,必须增加与子女的联系,不仅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方面,也要着重关心子女的思想情感、心理健康、意识教育等方面;其次,外出打工的父母必须为留守在家的子女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多与监护人联系,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第二、为孩子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祖辈看管或者寄宿在学校,祖辈由于身体状况、知识水平、生活条件等原因不能照顾到孩子的方方面面。要么放任孩子不管,要么溺爱孩子,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家庭教育,甚至有的祖辈只关心孩子的衣食起居方面,而对孩子的学业、心理发展等方面一无所知。寄宿在学校的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更是一步步偏离了正确的人生轨道。所以,外出打工的父母必须为孩子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这个监护人不仅要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更应该对孩子的学业、心理、思想等各个方面负责做到真心关心孩子,补足孩子从父母这里缺失的爱。监护人还应及时与学校、父母联系,了解孩子的一切情况,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3.加强学校方面对留守儿童的重视
  第一、建立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关爱机制。在农村,大多数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他们的德育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因此,学校就成为了留守儿童德育的主阵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农村学校一般都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更是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德育,许多留守儿童有了心理问题也无处倾述。所以,学校应建立老师———学生之间的的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关爱机制,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上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有学生的关心,老师的关爱,最终促进学生的思想、心理的健康成长。
  第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教师。许多农村学校由于环境艰苦、薪资水平低等等因素,导师学校缺失大量的教师,甚至出现一师教多学科的情况。有的学校教师年龄偏大,没有年轻教师加入,导致学校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学习丧失兴趣。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根本没有配备专门的德育课老师,学生也就不能学到该方面的知识。使得本来就已存在的留守儿童德育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学校方面应该创造条件吸引更多年轻有为的教师,传授学生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而且学校应配备专门的德育老师,可能的话,成立专门的针对留守儿童的德育小组,引导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留守儿童的德育意识。
  第三、学校应该建立温暖的充满关爱的生活环境,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另一个家。这里有亲入姐妹的同学,有父母般慈爱的老师,使留守儿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困难时,都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提高留守儿童的德育素质,学会为人处世之道,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