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语教材插图的作用及运用策略
【作者】 李景文
【机构】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南湾子学区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语插图作用:对激发兴趣,突破重难点,训练思维能力,培养观察、语言能力及拓展文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语 插图 作用 策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文的现有插图,让其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做到图为文用.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1、 借助插图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受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的影响,小学生喜欢形象性的东西,对画面特别感兴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设计得很有趣味性,能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插图形象鲜明,有利于小学生深刻体会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充分利用插图来激发兴趣。如在教《燕子》一课时,利用课文的插图来导入,先指导学生看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细雨过后的湖边,在苇黄色嫩叶的柳丝、青草、绿叶以及各色鲜艳花朵点缀下的光彩夺目的春天里,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有的飞行,有的停歇……学生们看着如此迷人的春景,如此可爱的燕子,仿佛身临其境,从而为学生阅读课文创设了情境,激起了情趣。又如教授《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如果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肯定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看插图,一口水井,一些人,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时刻刻想念毛主席”,右上角还有一个毛主席的肖像。看过插图,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这口井和毛主席有什么关系呢?这样就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学习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插图,既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又激发了学生急于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借助插图,突破重难点。
教材中有些课文插图往往是课文的重点,解读这类插图,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加深印象。小学高年级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句子含义深刻,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教师如果运用课文插图加以点拨,往往能收到化难为易的效果。《老人与海鸥》一文的重点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含义深刻。如果让学生直接说出对它的理解,难度较大,是教学的难点。为此,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插图,图上有老人的画像,海鸥列队肃立,列队飞动,像白色的旋涡。在弄清图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品读句子,体会“扑得那样近”表示海鸥舍不得离开老人。“飞动的白色漩涡”写出海鸥很多,用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这样,图文结合,让学生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深化了课文主题,突破了教学难点。
3、借助插图,训练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插图不仅再现了课文的精彩片断,插图中还包含着许多文字所不能包容的信息,而且将思维训练、探究学习环节蕴涵其中。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的插图,画的是红军冲过泸定桥的情景。教师教学时可借助插图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一座怎样的桥?红四团战士为什么要过桥?他们会怎样过桥?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和探究欲望边读课文边看图。图文对照,学生就比较容易弄明白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用经过自己组织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课文内容不仅得到了理解,而且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独特性得到了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还达到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目的。
4、借助插图,培养观察能力。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观察开始的,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观察能力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基本能力,要从小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插图,进行大胆的猜测与合理的想象。如教师可运用插图,引导学生学会由远及近,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有顺序地观察事物。若是景物类,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看看图上画了哪些景物,应以哪种为主?景物的颜色、形状、大小、位置各是怎样?谈谈看了这些景物的感受等等;如果是人物类插图,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有几个人物,谁是主要人物,插图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人与人的交流方式相同的地方与不相同的地方,从人物的外貌、衣着、特点分辨出人物特点及个性特征。观察与想象紧密相连,观察是催生想象的基础和媒介。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提出一定问题,引发想象,进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5、 借助插图,培养语言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的有限,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譬如在教《清澈的湖水》第二自然段中的这句话“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紧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山石让他们展开想象,问孩子们:“这些石头有的像青蛙,有的像雄鹰,有的像石兔石龟,小朋友你还能看出山石像哪些事物吗?请用自己的话(下转第33页)(上接第17页)写一写。”学生迅速动笔练习用自己的话写。有的学生写道:“瞧,那座山就像一只大公鸡,伸长脖子在喔喔的叫,叫醒人们赶快起床”;“插图左下脚的那块山石像一只威武的狮子王,它前爪搭地,张着大嘴,露出了锋利的牙齿,在大声地怒吼,好象在呵斥他的手下。”从学生的写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不仅培养了孩子的想象能力,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习作能力,继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6、借助插图,拓展文本。
有的课文插图是对文章的一种补充,或是图上的情景文章中未写出来,或是图中人物的某一动作文章中未写出来。如让学生看图进行补充,既可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在教学《一株紫丁香》一文时,指导学生看图后总结:图中的小女孩的体态和神态各是怎样的?她们为什么透过门上的玻璃,争着向屋里看?她们在门外深情地看着、等着,这说明了什么?由此体会同学们对老师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受到尊敬师长的教育。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而且文本得到了有效拓展。
教材插图中蕴藏着无限的教学资料,它决不是一种摆设和点缀,而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财富。我们应该认真地研读插图,科学地开发、运用插图,让它为阅读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简介:作者:李景文,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小学语文教师。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南湾子学区中心校。
关键词:小语 插图 作用 策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文的现有插图,让其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做到图为文用.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1、 借助插图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受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的影响,小学生喜欢形象性的东西,对画面特别感兴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设计得很有趣味性,能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插图形象鲜明,有利于小学生深刻体会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充分利用插图来激发兴趣。如在教《燕子》一课时,利用课文的插图来导入,先指导学生看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细雨过后的湖边,在苇黄色嫩叶的柳丝、青草、绿叶以及各色鲜艳花朵点缀下的光彩夺目的春天里,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有的飞行,有的停歇……学生们看着如此迷人的春景,如此可爱的燕子,仿佛身临其境,从而为学生阅读课文创设了情境,激起了情趣。又如教授《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如果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肯定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看插图,一口水井,一些人,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时刻刻想念毛主席”,右上角还有一个毛主席的肖像。看过插图,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这口井和毛主席有什么关系呢?这样就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学习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插图,既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又激发了学生急于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借助插图,突破重难点。
教材中有些课文插图往往是课文的重点,解读这类插图,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加深印象。小学高年级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句子含义深刻,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教师如果运用课文插图加以点拨,往往能收到化难为易的效果。《老人与海鸥》一文的重点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含义深刻。如果让学生直接说出对它的理解,难度较大,是教学的难点。为此,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插图,图上有老人的画像,海鸥列队肃立,列队飞动,像白色的旋涡。在弄清图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品读句子,体会“扑得那样近”表示海鸥舍不得离开老人。“飞动的白色漩涡”写出海鸥很多,用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这样,图文结合,让学生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深化了课文主题,突破了教学难点。
3、借助插图,训练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插图不仅再现了课文的精彩片断,插图中还包含着许多文字所不能包容的信息,而且将思维训练、探究学习环节蕴涵其中。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的插图,画的是红军冲过泸定桥的情景。教师教学时可借助插图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一座怎样的桥?红四团战士为什么要过桥?他们会怎样过桥?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和探究欲望边读课文边看图。图文对照,学生就比较容易弄明白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用经过自己组织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课文内容不仅得到了理解,而且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独特性得到了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还达到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目的。
4、借助插图,培养观察能力。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观察开始的,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观察能力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基本能力,要从小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插图,进行大胆的猜测与合理的想象。如教师可运用插图,引导学生学会由远及近,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有顺序地观察事物。若是景物类,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看看图上画了哪些景物,应以哪种为主?景物的颜色、形状、大小、位置各是怎样?谈谈看了这些景物的感受等等;如果是人物类插图,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有几个人物,谁是主要人物,插图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人与人的交流方式相同的地方与不相同的地方,从人物的外貌、衣着、特点分辨出人物特点及个性特征。观察与想象紧密相连,观察是催生想象的基础和媒介。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提出一定问题,引发想象,进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5、 借助插图,培养语言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的有限,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譬如在教《清澈的湖水》第二自然段中的这句话“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紧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山石让他们展开想象,问孩子们:“这些石头有的像青蛙,有的像雄鹰,有的像石兔石龟,小朋友你还能看出山石像哪些事物吗?请用自己的话(下转第33页)(上接第17页)写一写。”学生迅速动笔练习用自己的话写。有的学生写道:“瞧,那座山就像一只大公鸡,伸长脖子在喔喔的叫,叫醒人们赶快起床”;“插图左下脚的那块山石像一只威武的狮子王,它前爪搭地,张着大嘴,露出了锋利的牙齿,在大声地怒吼,好象在呵斥他的手下。”从学生的写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不仅培养了孩子的想象能力,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习作能力,继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6、借助插图,拓展文本。
有的课文插图是对文章的一种补充,或是图上的情景文章中未写出来,或是图中人物的某一动作文章中未写出来。如让学生看图进行补充,既可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在教学《一株紫丁香》一文时,指导学生看图后总结:图中的小女孩的体态和神态各是怎样的?她们为什么透过门上的玻璃,争着向屋里看?她们在门外深情地看着、等着,这说明了什么?由此体会同学们对老师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受到尊敬师长的教育。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而且文本得到了有效拓展。
教材插图中蕴藏着无限的教学资料,它决不是一种摆设和点缀,而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财富。我们应该认真地研读插图,科学地开发、运用插图,让它为阅读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简介:作者:李景文,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小学语文教师。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南湾子学区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