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探讨
【作者】 蔡运玥
【机构】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凤岗镇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要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抓住发散思维的特性,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来训练学生,教会孩子从多个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以拓展思维,并运用转化思想于数学教学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培养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一种非常规、从多个角度来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包括立体思维、横向思维、侧向思维以及逆向思维等,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能够挖掘更深层的信息,寻求新的解题思路,创造出独特的解题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学习发展。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维积极性
一般情况下,思维的活跃度与人的情绪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惰性思维使发散思维的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学习抑或工作,当我们的情绪处于良好状态时,学习或工作思路开阔、思维反应敏捷;而情绪低落的时候,则反应相对迟缓,不愿学习或工作,创造力会受到阻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创设一个愉悦的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进入发散思维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如何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使他们对数学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求愿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下投入到数学探究中,另外,师生间要进行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时候,教师可先列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再进一步列出有加减法混合的算式,并让学生改写为含乘法运算的算式:5+5+5+5+4、2+2+2+2-3,经过了学生间的讨论及教师的指导,学生能观察数字之间的奥妙之处,积极思考,能发现5+5+5+5+4=5×4+4=5×5-1=6×4、2+2+2+2-3=2×4-3=2×3-1。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虽然比较繁琐,但是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思维的探索中,有利于学生自觉培养发散思维,教师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发现、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对新问题进行解读,从而使学生能灵活快速地解决问题。因此,设计有趣的数学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为运用发散思维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从多方面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要充分展开发散思维,首先就要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即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同一个问题,用创新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在思考数学问题的时候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小形成以多个角度、多方位来思考问题的习惯。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求异因素,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学生在寻求异解时表现出来的无奈等消极情绪,教师则要潜心诱导,使学生的心理发展成稳定的求异倾向。例如,在求解应用题的时候,通常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对问题进行补充并给予解答过程,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根据已有的数据作答,这样就会使学生慢慢形成一种发散思维。然而,在解答分析应用题的时候,除了从已知条件入手,逐步归纳出解题方法之外,还可以从答案入手,引导学生提出符合答案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运用正向思维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分析问题,还提高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训练了思维的求异性,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思维,同时是发散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联想思维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分析解答类似的新问题,由表及里。联想思维是在合理的联想范围内,对问题进行假设,运用自己的方法来解答题目,因此,联想思维训练可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深度,具有明显的独特性。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应用时,经常会接触到类似工程的问题,可用工程的解题方法来解答问题。例如:加工一批产品,甲工厂单独加工需15天完工,乙工厂单独加工需20天完工,如果两个工厂同时加工该批产品,需多少天完工?在初学阶段,有些学生会这样做:假设这批产品有360件,列式360÷(360÷15+360÷20)≈9(天)。为了使计算更加简便,还可引导学生用工程的思路去分析、解答该问题:1÷(1/15+1/20)≈9(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非常关键的阶段,对孩子的思维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育创新型人才。教师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为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堂上要设计各种有趣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分析问题。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鹏志.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 学周刊,2015-08-15.
[2]余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 小学时代(教师),2012-07-01.
[3]王万洪.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4-15.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培养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一种非常规、从多个角度来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包括立体思维、横向思维、侧向思维以及逆向思维等,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能够挖掘更深层的信息,寻求新的解题思路,创造出独特的解题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学习发展。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维积极性
一般情况下,思维的活跃度与人的情绪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惰性思维使发散思维的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学习抑或工作,当我们的情绪处于良好状态时,学习或工作思路开阔、思维反应敏捷;而情绪低落的时候,则反应相对迟缓,不愿学习或工作,创造力会受到阻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创设一个愉悦的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进入发散思维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如何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使他们对数学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求愿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下投入到数学探究中,另外,师生间要进行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时候,教师可先列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再进一步列出有加减法混合的算式,并让学生改写为含乘法运算的算式:5+5+5+5+4、2+2+2+2-3,经过了学生间的讨论及教师的指导,学生能观察数字之间的奥妙之处,积极思考,能发现5+5+5+5+4=5×4+4=5×5-1=6×4、2+2+2+2-3=2×4-3=2×3-1。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虽然比较繁琐,但是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思维的探索中,有利于学生自觉培养发散思维,教师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发现、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对新问题进行解读,从而使学生能灵活快速地解决问题。因此,设计有趣的数学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为运用发散思维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从多方面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要充分展开发散思维,首先就要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即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同一个问题,用创新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在思考数学问题的时候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小形成以多个角度、多方位来思考问题的习惯。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求异因素,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学生在寻求异解时表现出来的无奈等消极情绪,教师则要潜心诱导,使学生的心理发展成稳定的求异倾向。例如,在求解应用题的时候,通常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对问题进行补充并给予解答过程,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根据已有的数据作答,这样就会使学生慢慢形成一种发散思维。然而,在解答分析应用题的时候,除了从已知条件入手,逐步归纳出解题方法之外,还可以从答案入手,引导学生提出符合答案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运用正向思维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分析问题,还提高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训练了思维的求异性,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思维,同时是发散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联想思维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分析解答类似的新问题,由表及里。联想思维是在合理的联想范围内,对问题进行假设,运用自己的方法来解答题目,因此,联想思维训练可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深度,具有明显的独特性。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应用时,经常会接触到类似工程的问题,可用工程的解题方法来解答问题。例如:加工一批产品,甲工厂单独加工需15天完工,乙工厂单独加工需20天完工,如果两个工厂同时加工该批产品,需多少天完工?在初学阶段,有些学生会这样做:假设这批产品有360件,列式360÷(360÷15+360÷20)≈9(天)。为了使计算更加简便,还可引导学生用工程的思路去分析、解答该问题:1÷(1/15+1/20)≈9(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非常关键的阶段,对孩子的思维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育创新型人才。教师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为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堂上要设计各种有趣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分析问题。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鹏志.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 学周刊,2015-08-15.
[2]余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 小学时代(教师),2012-07-01.
[3]王万洪.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