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打造有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 韩辉平

【机构】 甘肃省舟曲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课改的深人,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经常采用的方式。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然而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是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这是个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如何打造有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认知活动必定伴随着情感的活动,在课堂上愉快的情感体验可使学生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 去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服务。如在教“商不变规律”时,我借助童话故事作为开场白。猴王分饼的故事,小猴饿了向猴王要饼吃,猴王说:“我把这个饼均分成4块,给你2块吧!”小猴撅着嘴不吭声。猴王知道小猴嫌少就改口说:''那我就把这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你4块吧!”小猴仍然拉开着验,请求猴王:“再多给点儿!”猴王爽快地说:“那我将这个饼平均分成16块,就给你8块吧!”这下小猴高兴得眉开眼笑。故事讲到这儿老师还没发问,大家都兴奋得抢着说:“小猴中计了!其实,小猴每次得到的饼是一样的。”一则有趣的童话故事,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数学内容的情境,顺利地过渡到商不变的规律”的学习。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兴趣的持续保持。这样以趣诱情,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课堂上教师扣人心弦的开场白、精彩的结尾、幽默的故事、创新的方法都能使学生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全面参与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理念认为: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育,只把教育当作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的熟练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因此,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好动、好奇、好胜心理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 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如教学口算除法时,选用学生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讲解例1: 6o÷3=20时,先让学生分一分小棒,从中领悟到:60根小棒每1o根1捆,共6捆,把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捆,就是2o根。根据上述操作过程理解60除以3,可以把60看作6个10,除以3,等于2个10,就是20。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10,计算出结果就是多少个10。教学例2:69÷3时,让学生摆出6捆(每捆10根)、9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3份,边分教师边提示:先把什么平均分成2份,再把什么平均分成3份,合起来是多少?分完后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教师示范。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刚才计算60÷3时先把60根小棒看作6捆,平均分成3份, 每份有2 捆,就是20根,现在计算69÷3,有6捆零9根,也先分整捆的,每份有2捆,再分单根的,每份有3根,这样每一份里都有2掘和3根,就是23根。最后说明69÷3的口算过程,先把69分成6个10和9个1, 6个10平均分成3 份,每份是2个10, 9个1平均分成3份,每份3个1,把2个10和3个1合起来是23,就是所求的商。这样教学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通过操作给儿童建立表象和激发学生思考, 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调动学生脑、眼、手、口积极活动,促进他们对法则的理解。学生包括中差生掌握口算方法的效果相当好。
  三、准确把握深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问内达到预期的效果?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 课堂教学的深度应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鲜有“味”。教师应切实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教师要目中有人、胸中有纲、腹中有书。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旧知识的迁移程度、新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都要了如指掌,摸透知识在各单元、章节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将整体知识化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并将其分散到各课时中逐个加以突破,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使每节课更加有有趣。与此同时分析众多知识其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以一定的方式结合成知识链,易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使学生学有所获、获有所思、思有所为、为有所,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还要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教师在通盘了解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合理安排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有深度、有新度、有活度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优等生的需求。例如在教学用“四舍五人法''求“积和商的近似值”时,把知识拓展延伸,让学生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让学生寻找“首同末合十”,如36X34;“末同首合十”,如63X43的计算规律并进行简便计算 。对于教材中的多解题,更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求异创新。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有效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既巩固了旧知, 又培养了求异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运用有效沟通技能,促进师生关系和谐
  健康的交流方式, 还有效的沟通技能不但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和有效地实现教学日标 。
  1.要善于倾听
  教师的倾听体现着对学生的接纳和重视。在所有能让学生感到被接纳和重视的事件中,“倾听”最为重要。倾听是表达尊重的标志,是满足学生被接纳、受重视以及安全感需求的最重要途径。通过教师的倾听,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心理咨询实践表明,仅仅让受询者说出与他的生活挫折有关的内心感受就可能治好他的心理疾苦。因此,教师要善于掌握倾听的艺术和技巧,并把这些技巧应用于与学生的交流中。这不但会改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尊心理。
  2.合理运用肢体语言
  课堂管理的肢体语言理论认为,合理运用肢体语言有助于课堂秩序的建立。(1)眼神接触。眼神接触是课堂上师生最常用和最有效的交流形式, 通过训练,教师不仅要能自然地注视每一个学生,而且要能读懂每一个学生的要求和反应,传达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及对整个教室情境的把握,预防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2)身体接近。对课堂上违纪的学生,教师的言语批评既会中断教学活动,又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只需走近他(她),或轻轻地拍一下,什么也不必说,就能使其端正行为。(3)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是肢体语言的重要部分,在交流中传达着许多重要的信息。因此, 教师在调控学生课堂行为的过程中, 应尽可能利用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辅佐说话。通过正面诱导形成学生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总之,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通过深人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研究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课堂教学, 把打造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激励我们不断探索与思考。让我们不懈追求,最终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结出硕果,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