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课程改革下引导学生发展的德育方式研究
【作者】 张维红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牛场黄家湾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的教育评价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学生的德性如何,管理效果如何,一直都集中在德育评价这个瓶颈上。如何评价?怎样执行?是急需解决的也是当前德育研究必须突破的关键点。探索一个具有时代特征,能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切实可行的德育评价体系,是当前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德育评价,是德育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德育管理的重要手段。它的目的不是给学生贴上一个“好”或“坏”的标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源泉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可见德育评价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和完善。
一、德育评价现状分析
目前学校对学生德育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评价的主体单一。过去学生的品德评定往往由教师一手操办,大多凭经验、印象给出,存在很大的主观性。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二是评价内容不全。在道德测评时往往没有考虑情感因素,常常以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代替品德的全部内涵,使得复杂的德育过程仅仅作为教师管学生的手段;三是评价方法不够科学,带有较大的主观经验性。就评价过程来看,常常被动地等待行为的发生,不能主动创设有效的道德情景来引发个体进入道德状态。
二、尝试“六字”德育评价改革
德育评价应该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建构发展性评价体系,应以学生道德实践的改善和提高作为衡量道德发展、德育效果的根本标准,形成从道德认知到道德实践全过程的综合评价,突出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
学生正处在发展之中,德育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对学生的德性进行终极性的诊断、甄别与分类,而是为了使学生的德性向目标逼近。评价本身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要有利于个体品德发展和社会道德提高。注重个体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强化自我意识,以调动评价对象的积极性,是实现德育评价的最高目标。
1、关注知、情、意、行的统一。由于道德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合力,使得系统整体属性的评价不能以系统中各部分要素之和来代替。因此,柏庐实验小学的“六字”德育评价体系根据《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情感、意志、态度等方面的目标和要求,确立德育评价的“六字”为:“勤、礼、纪、爱、诚、创”,并充分考虑道德认识、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因素。例如对“勤”字的考核,不仅要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要做一个勤劳的人,更要热爱劳动,并督促经常劳动。
2、关注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德育评价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一定的时空背景和环境背景下了解评价对象过去、现在的品德水平状况,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纵横向的比较中全面、客观地作出评价。秉着全心全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六字”德育评价体系按照小学低、中、高年级段分层进行考核,呈动态螺旋上升。也就是说同一个字,不同年级有不同要求,每学期评价两次,考核通过情况均记入学生德育档案。这对于学生来说每一次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成长的脚印。
(二)尊重评价的主体性。
1、学生自评。德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更好的发展,学生应当成为评价的主人,因为对于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习惯养成、情感体验,如遵守纪律、爱护弱小等,学生的感觉最真。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价自己,既可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又可增强其自我教育能力。因此,柏庐“六字德育评价”除了教师评、家长评之外,还增加有学生自评。
2、同学互评。学生的德育活动应该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个学生所表现出的道德行为、道德态度、道德情感等素质,其他同学看得最清,感受最深,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学生之间的互评也不可忽视。班级成立考核小组,考核小组的成员均由学生自己推举而成。
(三)改善评价的生态性。
现代德育评价追求评价过程的生态性,以生动的德育现实为基础,追求在一种生动自然的生活情景中捕捉真实的德性信息,进行教育性的评价。这种测评活动与教育活动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让学生能够在自然状态中真实地再现自我,并追求评价活动本身的教育效果。
1、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实施德育评价。校园文化活动是影响学生心理和行为最为深刻的因素。它是通过精心营造而形成的有利于学生德性成长的道德文化氛围,让学生受其熏陶,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和动机。通过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达成德育目标,可淡化教育痕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到“不教而教”的效果。柏庐实小德育评价体系,结合少先队争章活动、实践体验活动加以考核,使德育评价呈一个动态的过程。
2、鼓励家庭教育参与德育评价:家庭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特殊关系,家长的评价对孩子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如对学生勤俭节约、孝敬长辈、热爱劳动等习惯的培养方面,家长也可以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因此,对于“勤”、“礼”字的考核,学校充分考虑家长的意见。但是,由于不同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对学生德育评价也不同。他们的有些评价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正确引导家长对孩子的德育评价很重要。
3、指导社区活动综合德育评价。德育的评价要同社会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在活动过程中丰满自己的个性,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从而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德性;另一方面为社会道德文化的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作出贡献,体验道德价值的自我实现,达到个体内部道德价值系统与外部道德的生态系统的完美统一。因此,“六字”德育评价考核把社区活动,社区活动卡记录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成长。
三、成效与反思:
德育“六字”评价改革实施三年来,学生普遍喜欢,初步形成学习求真、做人求善、言行求美、性格求乐的精神面貌,学科教学成绩也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提高了教师的育人水平,建立了新的学生观,德育工作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六字”评价改革,成为课程改革中最鲜活、最有说服力的,最第一现场的德育评价素材,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
当然,这只是我们学校在德育评价改革中的一点小小的探索,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生德育评价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个别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所能达到的,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相信,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德育评价的基础力量将进一步加强,进一步优化,德育评价的明天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 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71.
[3]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J].教育研究,2000,(7).
德育评价,是德育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德育管理的重要手段。它的目的不是给学生贴上一个“好”或“坏”的标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源泉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可见德育评价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和完善。
一、德育评价现状分析
目前学校对学生德育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评价的主体单一。过去学生的品德评定往往由教师一手操办,大多凭经验、印象给出,存在很大的主观性。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二是评价内容不全。在道德测评时往往没有考虑情感因素,常常以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代替品德的全部内涵,使得复杂的德育过程仅仅作为教师管学生的手段;三是评价方法不够科学,带有较大的主观经验性。就评价过程来看,常常被动地等待行为的发生,不能主动创设有效的道德情景来引发个体进入道德状态。
二、尝试“六字”德育评价改革
德育评价应该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建构发展性评价体系,应以学生道德实践的改善和提高作为衡量道德发展、德育效果的根本标准,形成从道德认知到道德实践全过程的综合评价,突出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
学生正处在发展之中,德育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对学生的德性进行终极性的诊断、甄别与分类,而是为了使学生的德性向目标逼近。评价本身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要有利于个体品德发展和社会道德提高。注重个体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强化自我意识,以调动评价对象的积极性,是实现德育评价的最高目标。
1、关注知、情、意、行的统一。由于道德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合力,使得系统整体属性的评价不能以系统中各部分要素之和来代替。因此,柏庐实验小学的“六字”德育评价体系根据《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情感、意志、态度等方面的目标和要求,确立德育评价的“六字”为:“勤、礼、纪、爱、诚、创”,并充分考虑道德认识、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因素。例如对“勤”字的考核,不仅要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要做一个勤劳的人,更要热爱劳动,并督促经常劳动。
2、关注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德育评价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一定的时空背景和环境背景下了解评价对象过去、现在的品德水平状况,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纵横向的比较中全面、客观地作出评价。秉着全心全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六字”德育评价体系按照小学低、中、高年级段分层进行考核,呈动态螺旋上升。也就是说同一个字,不同年级有不同要求,每学期评价两次,考核通过情况均记入学生德育档案。这对于学生来说每一次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成长的脚印。
(二)尊重评价的主体性。
1、学生自评。德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更好的发展,学生应当成为评价的主人,因为对于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习惯养成、情感体验,如遵守纪律、爱护弱小等,学生的感觉最真。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价自己,既可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又可增强其自我教育能力。因此,柏庐“六字德育评价”除了教师评、家长评之外,还增加有学生自评。
2、同学互评。学生的德育活动应该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个学生所表现出的道德行为、道德态度、道德情感等素质,其他同学看得最清,感受最深,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学生之间的互评也不可忽视。班级成立考核小组,考核小组的成员均由学生自己推举而成。
(三)改善评价的生态性。
现代德育评价追求评价过程的生态性,以生动的德育现实为基础,追求在一种生动自然的生活情景中捕捉真实的德性信息,进行教育性的评价。这种测评活动与教育活动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让学生能够在自然状态中真实地再现自我,并追求评价活动本身的教育效果。
1、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实施德育评价。校园文化活动是影响学生心理和行为最为深刻的因素。它是通过精心营造而形成的有利于学生德性成长的道德文化氛围,让学生受其熏陶,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和动机。通过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达成德育目标,可淡化教育痕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到“不教而教”的效果。柏庐实小德育评价体系,结合少先队争章活动、实践体验活动加以考核,使德育评价呈一个动态的过程。
2、鼓励家庭教育参与德育评价:家庭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特殊关系,家长的评价对孩子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如对学生勤俭节约、孝敬长辈、热爱劳动等习惯的培养方面,家长也可以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因此,对于“勤”、“礼”字的考核,学校充分考虑家长的意见。但是,由于不同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对学生德育评价也不同。他们的有些评价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正确引导家长对孩子的德育评价很重要。
3、指导社区活动综合德育评价。德育的评价要同社会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在活动过程中丰满自己的个性,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从而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德性;另一方面为社会道德文化的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作出贡献,体验道德价值的自我实现,达到个体内部道德价值系统与外部道德的生态系统的完美统一。因此,“六字”德育评价考核把社区活动,社区活动卡记录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成长。
三、成效与反思:
德育“六字”评价改革实施三年来,学生普遍喜欢,初步形成学习求真、做人求善、言行求美、性格求乐的精神面貌,学科教学成绩也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提高了教师的育人水平,建立了新的学生观,德育工作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六字”评价改革,成为课程改革中最鲜活、最有说服力的,最第一现场的德育评价素材,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
当然,这只是我们学校在德育评价改革中的一点小小的探索,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生德育评价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个别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所能达到的,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相信,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德育评价的基础力量将进一步加强,进一步优化,德育评价的明天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 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71.
[3]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J].教育研究,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