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思想品德课程能力目标的实现

【作者】 刘静静

【机构】 山东省临沂沂州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进行了重新修订,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思想政治课重知识,轻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忽视了德育课程育人功能的错误观念和做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 能力目标 实现 评价
  新的课程标准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进行了重新修订,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思想政治课重知识,轻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忽视了德育课程育人功能的错误观念和做法,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担任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教师所认同,但在实际教学和评价中仍有重知识,轻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倾向。这表现在,教学方法还比较单一,诸如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许多有利于全面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得不到运用。二是评价方式仍显简单,用试卷和考试成绩评价教师和教学仍然是最为普遍甚至是唯一的手段。其原因一是知识的教学便于把握且较容易,“识记、理解、运用”的要求是具体的,无论评价和教学都愿意驾易避难,二是目前升学考试仍依据的是一份试卷的成绩,而单用试卷考查思想品德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它难以全面综合的考查三维目标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目标中的一些项目,这就必然导致各方面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不全面、不科学的,成绩仍然是评价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践行的课程,它需要通过教师的践行,达到使学生践行的目的,一门重在践行的课程,单用一份试卷的成绩如何使评价科学全面呢。这种评价和选拔必然对教学产生误导,它也违背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本意。所以,探讨思想品德课程能力目标的实现和评价,有利于真正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和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改革。
  一、思想品德课程能力目标实现的途径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能力目标从六方面做了规定:培养鉴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初步具备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课堂教学仍然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主阵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渠道
  2.社会实践是实现三维目标、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突出了它的实践性,热爱自然、环境保护,珍爱生命,健康心理的形成等许多能力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是无法完成的。
  3.家庭活动和家庭教育是思想品德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
  家庭是青少年主要的活动和生活场所,也是进行教育,特别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形式。
  二、思想品德能力目标实现的主要方法
  以上途径在思想品德课程能力目标的实现方面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但对三种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责任,而不是家长和学生的责任。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才能实现思品课程的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的能力。
  要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分类目标中确定的六大方面的能力目标,教师的教学就必须运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榜样示范法
  学生是具有向师性的,课程标准确定的这六方面的能力,首先是担任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应具备这些能力,并在教学工作和生活中显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身上能感受到学习这门课程、具备这些能力是生活、工作、学习的需要。
  2.合作交流法
  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只有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以教材为依据,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为形式的教学,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是旁观者,是服从者,这必然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学习兴趣下降,失去了参与意识和能力锻炼的机会。
  所以,要培养发展学生,诸如“观察、感受、体验、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等,就必须激发教学的主体作用,变独白为对话,运用合作学习法,促进师生、生生交流。
  三、关于思想品德课能力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
  评价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如何让教师从过去重知识、轻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转向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轻知识,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做到三维目标评价相统一,三者都应占一定比例;评价方式应多样化,更不能一卷评定教师和学生。评价方式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教学方式就单一;评价重知识,教学必然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
  在社会实践中评价学生的能力。社会实践既是一种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的形成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也是一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几乎可以考查课程目标所确定的各种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评价学生,要通过观察和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资料。
  参考文献:
  1代玉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受动与主动[J],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07期
  2石劲松,洪涛,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以人为本[J],社科纵横,2006年05期
  3肖芳,也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教育[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12期
  4肖代怡,董娅,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非正式沟通[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10期
  5严唤梅,郭志俊,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问题探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年36期
  6曹蓉玫,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J],求实,2007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