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心理引桥课程中的注意力强迫症医治初探

【作者】 王 丽 王 超

【机构】 河南省淮滨县第二高级中学教师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近年来,心理引桥课程是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一个亮点。广大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是某些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高发期,教师们大可以走进高中生的内心深处,掌握其思想动态,从而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例如问卷调查表明,20%以上的高中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注意力固着类强迫症的某些趋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为这部分学生搭建科学、合理的心理引桥,以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则是有益于校本课程建设和素质教育发展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校本课程 心理引桥课程 心理引桥 注意力固着类强迫症
  在各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探索中,心理引桥课程在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建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信互助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等方面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①。作为新兴领域,心理引桥课程在认识学生内心灵魂,探究学生思想问题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实践上为我们搭建学生健康心理引桥提供了较为广泛的研究课题。
  在高中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会发现,班里成绩较好的学生大多也富有青春朝气;而不少成绩较差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上了无生机,其在课堂之外往往也缺乏活力。对于这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们不能说其都是因主观不努力才造成的结果;现实中,他们一般存在着相应的心理问题。
  例如在和一位整天眉头紧锁、心事重重的高中生座谈的时候,其哭着说自己在做作业的时候总是胡思乱想其它事情,并且总是无法自控,感到苦不堪言。
  为其感到难过的同时,我们在班里做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当问道,“你发现自己在做作业或上课听讲的时候没有专心,你会怎么办?”结果大约58.6%的学生选择“常常自责、惋惜,总是强迫自己专心;可是却无法控制自己。”
  当问道:“你在思想上有持续的烦恼或痛苦吗?”大约20.7%的学生选择“有;在学习中总是告诉自己要精力集中,但是无法控制自己而造成的痛苦。”
  考虑到本班仅是市重点高中二年级的平行班,我们于是将这个问卷拿到一家省重点高中的高三重点班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上述两项数字竟然分别是59.7%和29.8%,情况也不乐观。
  为引导相关同学走出心理阴影,从而回到正常的学习中来,我们借阅了心理学著作,发现高中生所存在的这类心理问题,是注意力固着类强迫症的典型表现。发生这种症状的行为主体,“越是想控制自己注意力的时候,其注意力越不受自己控制,导致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让自己痛苦万分,却无法摆脱”②。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上文的学生全都患有注意力固着类强迫症,其轻重程度不会相同;认为其具有注意力固着类强迫症的某些趋向,则较符合实际情况。目前,有关心理学著作,加之我们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探索,大可以融合为我们具有校本特色的心理引桥,以引导我们的学生走出相关困惑,从而回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来,并最终促进我们素质教育的发展。
  为开导那位整天眉头紧锁的同学,和他一起看过相关心理学著作之后,我们问:“你认为书中最重要的话是哪几句?”
  这位同学坚定地回答:“只要学习任务能完成就行了,至于学习的时候究竟走了多少神,想了什么事情,大可以随它去”③。
  我们依据自己的认识,对他说道:“人的大脑很少能做到将精力100%集中到某件事物上。哪怕睡着以后,人也会做梦,说明此时仍有一部分大脑活动不受人自身控制。人一般难以将100%的精力集中于某一事物,这是人类自然选择和遗传进化的结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例如原始人在森林里可以一边劳动一边说话,还要对周围环境进行警戒……”
  该同学眼睛一亮,突然打断我们的话说:“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过分在意,结果越关注越不集中。上课的时候能听多少是多少,要求低了,反而听得更多。④”
  我们补充道:“强迫注意力集中与注意力的不由自主是成对出现的⑤,没必要为注意力不集中而痛苦万分……”
  经过若干次谈话后,该同学心理豁然开朗了不少,症状出现好转的迹象,紧锁的眉头有所松弛,成绩也有一定的提高。表明我们对其所作的心理引桥大体上是成功的;然而身边相当一部分学生该如何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20%以上的学生该如何摆脱或淡化其烦恼与痛苦,则是我们相关心理引桥的主攻方向。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我们仅能预测具有注意力固着类强迫症趋向学生的大体比例;然而若为相关学生搭建心理引桥,疏通其思想问题,除在课堂开设专门议题进行引导交流外,则还需要个别谈话、书面往来等方式。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初步总结了医治注意力固着类强迫症及其趋向的某些认识。
  首先要进入相关学生的内心深处。若达到这一点,前提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和隐私,以获取他们的充分信任。师生在谈话时,人格要平等,要和相关学生成为谈心的挚友,学生还要有较为充足的语言表达时间。依据相关研究,在个别谈话的时候,教师语言所占时间最高不超过70%,谈话效果较好⑥。谈话中永远都不要伤及学生敏感而又脆弱的自尊心。对于隐私,则严格为学生保密,相关学生要求其谈话内容不扩散到哪一范围,我们就必须去做到;万一非得扩散到一定范围,则要经其同意。相关学生对我们彻底放弃了戒备,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地为其搭建合理的心理引桥。
  第二,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注意力固着类强迫症趋向的学生,“其发生多数与幼年、青少年时期的不当教育和训练有关”⑦。教师、家长不正确的引导往往会加重相关高中生的心理问题。问卷调查表明,不少教师或家长要求高中生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但这类要求违背了人脑活动的客观规律。我们认为高中生每天能将70%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就接近了极限。有些教师、家长反复要求高中生专心学习、一心不可二用、全神贯注;有些还要求高中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这类教育方式不仅会加重高中生注意力固着类强迫症的趋向,而且还促使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思想与言行的偏激化、极端化。
  第三,引导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通过讲授、谈话、讨论、引导阅读心理学著作等方式授给学生相关知识,以期他们能够自主掌握、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自身问题,则是战胜注意力固着类强迫症趋向的关键,也是我们为学生们搭建合理心理引桥的主要措施。
  第四,做好准备,为相关学生进行长期心理引桥。包括注意力固着类强迫症在内,其“症状的反复是正常的,没有任何反复就达到最优化的案例是不存在的。⑧”在教育实践中,相关心理引桥不能只做一次,而是要上升为一种心理引桥课程。在开发与实施相关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与探讨医治注意力固着类强迫症的方法,还要钻研自虐症、妄想症及沉迷于空想的案例治疗,这些症状对某些学生来说也是注意力固着类强迫症的并发症,因而我们的相关心理引桥课程,其开发与实施则更显其长期性与艰巨性。
  2015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淮滨二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JCJYC152515056。本文是本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本文作者王丽、王超为河南省淮滨县第二高级中学教师。
  作者简介:
  ① 张广利著:《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第179页。
  ② 东振明著:《走出强迫症——找回美丽的日子》,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第56页。
  ③ 黄爱国著:《强迫症心理疏导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第15页。
  ④ 马超、 薛电芳、李慧著:《强迫症的心理研究与矫治》,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第15页。
  ⑤ (美)John Piacentini,Audra Langley,Tami Roblek著,洪晔译:《儿童青少年强迫症自助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第5页。
  ⑥ 陈琦、刘儒德编著:《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第506页。
  ⑦ 黄爱国著:《强迫症心理疏导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第2页。
  ⑧ 黄爱国著:《强迫症心理疏导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第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