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作者】 许金梅

【机构】 甘肃省瓜州县渊泉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我校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培养他们健康良好的心理。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则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拓展心理教育的空间
  近年来,学校坚持“促心育内化,建和谐校园”的宗旨,以“唤起学生自信、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总体思路,提出了“智育以德育为先,德育以心育为本”的育人思路,搭建德育和心理健康协作运行平台,探索心育体系新模式。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通过多年的摸索和探究,提出“助、引、拉、推、培”的心理健康教育“五字决”。(助: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调控情绪,适应环境;引: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乐观积极的人生观;拉:拉住学生滑向心灵的泥沼;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发展;培:培养一批深入学生群体的心理委员。)形成了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为主导,以专兼职心理教师为主力,以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为载体,以发展性教育为主、咨询和矫正为辅的多元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确保活动常态化
  开设心理健康课是我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渠道,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制定了完整的心理健康教学计划,由专兼职心理教师下班授课。每学期定期开出心理辅导公开课,并进行心理辅导课的研讨活动,对心理辅导课的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措施。
  2.重视学科渗透,促进心智双全
  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有意识设计心理教育的目标。在课堂过程中,教师发挥教育机智,抓住时机,进行心理教育。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科任老师育人的作用,我们实施“导生制”,即将各班的问题学生分配给各科任教师,由他们配合班主任,做好心理疏导,改善其不良心态,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期末填写心理辅导表。
  3.加强班主任辅导,提高全员心理健康意识
  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进行教育:一是面向全班的团体辅导,主要利用班会课进行,具体内容和时间由班主任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安排,侧重于让学生有一种“心临其境”的体验和感悟。二是面向个体的个案咨询。一方面,依据建立的学生心理档案,将需要关注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反馈给班主任,班主任进行跟踪观察,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开展个案咨询,预防疏导并重。通过面询、信件咨询、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等方式,真诚与学生交流,帮学生解开心灵困惑,专兼职心理教师定期召开典型个案研讨会,一起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有特色的学校才会更好发展。学校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形成以专业心理咨询师为主,各学科教师为辅,共同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形成学校心育的良好氛围和立体工作网络。
  1.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形成多元化的心理辅导模式
  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已成为学校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成为学生们愿来、想来,倾吐心声、寻求帮助、放松心灵的温馨港湾。德育处结合心理辅导室,形成了多元化的心理辅导模式,为每班培训一名心智健全的辅导员,做好同伴疏导,营造和谐、文明、科学、富有创新活力的校园人文环境。
  2.创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内部环境
  首先是创建学校内部环境。一方面学校十分注重校园心育环境建设,注重在校园环境的细处上下大力气,力求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绿化、美化;充分利用广播站、网络、宣传栏、校刊校报等阵地,多渠道向师生宣传。通过广播站“心灵驿站”栏目,每周定期向学生播放心理健康知识,校园网上及时公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信息。开展心理手抄报征集展评、心理健康电影赏析、专题橱窗、黑板报评比等活动,从心理学角度创新德育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学校能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提倡及引导师生文明礼仪,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力求在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上下大力气,通过良好的“四风”建设维系学校稳定的心理特色环境因素。
  其次是创建家庭内部环境。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养成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氛围。我们虽无法过多涉及学生家庭的教育,但却可以努力成为家长的良师益友,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家长,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家长纠正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逐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在学校、家庭、社会构成的三位一体成长环境中得以良好形成。如开办“你的孩子快乐吗”家长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家庭咨询会、举办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争取家长支持,使学生在家庭中能获得父母和长辈充分的好评和尊重。
  第三是创建社区内部环境。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天天在自己的社区活动。社区区风、社区特色都是陶冶学生的重要心理环境。我们主动与社区联系,以上门宣传、请进来座谈、举行“三方研讨会”等形式进行沟通交流,除了向社区辐射科学文化、先进的伦理道德、心理科学外,还应协助社区搞好文明建设,同时利用社区文化,使之服务于学校道德教育。 
  3. 发挥“四个一”功能,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
  "一箱",即悄悄话信箱,学校一周一开箱一汇总一反馈,它是同学们通过书信的方式倾诉烦恼、寻求帮助的又一渠道。
  "一卡",即谈心卡和各类评语卡(操行评语卡、即时评语卡、学科评语卡、作业评语卡),通过谈心卡和各类评语卡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报",即小喜报,教师们充分挖掘、放大和迁移学生们的闪光点,运用小喜报让每一个孩子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价值。
  "一袋",即学生成长档案记录袋,用以展示学生发展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它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