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上海海洋大学水上运动的发展历史
【作者】 孔庆涛 张继平 沈庆会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上海海洋大学水上运动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涉海类高校与水上运动的不解之缘,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大学体育的勃勃生机。研究认为,结合专业是大学体育寻求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中国大学的发展历程中,体育不仅在提升学生身体、道德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更累积起一种文化底蕴,为大学乃至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大学、水上运动、历史
上海海洋大学建校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伴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体育事业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特别是水上运动一直贯穿始终并且发挥了重要的育人作用。历史地看,学校体育的发展是新中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其中彰显的“脑体平衡、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更是新中国学校体育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通过对上海海洋大学水上运动历史的研究,揭示了海洋大学与水上运动的不解之缘,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学体育的勃勃生机,希望对当代大学体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1.艰辛中萌发
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又称吴淞水产学校,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水产高等学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水产教育的摇篮”。学校水上运动的肇始缘于近代新式教育与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以及水产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百年前,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受尽欺凌而饱受苦难与屈辱,爱国知识分子纷纷寻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之路。在近代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著名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意在抵御列强侵略,力图发展振兴民族水产业和航运业,竭力筹措并创建了吴淞水产学校。由于深受近代体育思潮的浸染,张骞认为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民弱而能国强的,一个青年只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才能担负重任,体育不仅能锻炼身体素质,也是培养遵守纪律、吃苦耐劳和勇往直前精神的有效手段。因对他极力重视与推崇体育教育,在面积不大的校区内,游泳池、足球场、篮排球场等体育场地及设施一应俱全;再加上学校背靠上海,濒临长江、黄浦江交汇处,向海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向内地延伸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四周有护校小浜与随塘河相通,校门朝东径直向前200米即到黄浦江边,这都为水上运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水上运动在学校建校之始得以提倡及展开,还缘于地处上海之便而得风气之先。上海是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之地,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很多西方体育项目也是最早从上海开始了在中国的传播。1840年,西方的划船运动随着上海的开埠进入中国。1849年外国侨民就在外滩黄浦江上组织了首次划船比赛。至今仍伫立在外滩南苏州路76号的“划船俱乐部”始建于1903年,是亚洲最早的体育建筑之一,其室内游泳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体育设施之一,解放前曾是外国人开展赛艇和游泳活动的场所。通过上海这一重要窗口,西方近代体育项目及其竞赛活动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吴淞水产学校的学生们因地处上海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目睹、了解甚至参与到这些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洋活动”中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当然,以振兴水产业、发展航运业为宗旨的学校办学特色直接催发了水上运动的萌生。由于发展水产教育的需要,吴淞水产学校非常重视学生游泳和端艇技能教学。这一时期学校先后设置渔捞科、制造科、养殖科、航海专科等专业,除制造科、养殖科外,其他专业都安排有航海和渔捞实习。学校规定了游泳是渔捞科学生的必修课,对学生的游泳和操艇技能有特定的要求。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吴淞水产学校的校舍被日本侵华军的战争炮火夷为平地,部分师生辗转内迁至四川合川。萌兴而起的水上运动伴随着在炮火中毁于一旦的校舍也陷入了沉寂。抗战胜利后,在侯朝海、冯立民及其他著名人士的强烈呼吁和竭力筹措下,学校于1948年在上海复兴岛复校,复校后的办学之路极为艰难,校址几经迁移,但学生对水上运动的热爱没有消减,再加上学校由于水产专业的特点对水上运动一以贯之的倡导,因此在没有固定校址的艰难处境下,学校的水上运动仍然持续发展。学校借用大夏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运动场地期间,海大早期学子们在美丽的丽娃河上荡漾着舢板,成为那个艰难岁月里最富有诗意的画面,永远定格在后来海大学子的脑海中。
后来,水上运动在上海海洋大学的全面普及与鼎盛辉煌确是同前辈先贤的种种努力分不开,他们先进的体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哺育了一代代海大学子的成长,成为海大精神宝库中的一份耀眼的珍宝!
2.发展中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上海水产专科学校组建成独立的本科学院,被国家正式批准成立上海水产学院。
建国后的体育性质和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体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当时的体育资源和人才大部分集中在高等院校中,因而,高校作为我国体育运动开展的主要力量开始在新中国体育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上海水产学院的体育工作也随即步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因学校专业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水上运动在五六十年代走向辉煌,既有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的航海多项运动、游泳运动,又有赛艇(包括赛艇、皮艇、划艇、帆艇和摩托艇等)、水球等现代体育项目运动,形成了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水上运动教学与训练,在上海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非同一般的影响。
学校水上运动在五六十年代的全面发展与辉煌同新中国体育运动尤其上海水上运动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十二个大字,并突出宣传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的重要思想。这一题词明确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根本目标和发展方向,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发展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伴随着全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以及运动员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50年代开始上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在工厂、企业、机关、学校广泛普及国防和各项体育运动,新中国的水上运动率先在上海黄浦江开展起来。1956年春,国家体委拨款兴建起了新中国第一个水上运动基地——上海市划船俱乐部。1956年夏天,全欧赛艇锦标赛四人艇冠军、俄罗斯人阿尔希波娃来到上海义务指导年轻人划赛艇,这位全欧冠军在上海仅逗留了短短几天,却最早给上海带来了国外先进的划船技术。有了政府的支持和经费的落实,以及国外先进技术的指导,上海的水上运动在全国先走一步。
上海市划船俱乐部成立后训练了大批高校、工厂、机关的辅导员以及运动员,训练班结束后,学员回单位组织基层业余划船队,俱乐部免费提供教练和船艇开展群众性划船活动。1957年3月,上海赛艇队在全市高校、中学、工厂和机关培训和选拔新的业余划船队员,通过两个多月的培训组成新的上海划船队,男运动员中就有来自上海水产学院的陈士麟,他后来取得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赛艇比赛的冠军,后来为新中国赛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50年代后期,上海划船俱乐部已成为培训全国各省市水上运动教练员、运动员的摇篮。
上海的游泳运动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也领先一步。1953年10月,上海在全国各省市中最早成立了自己的游泳队并开始训练,被称为“华东体训班游泳队”,游泳实力国内首屈一指。1958年前后,上海市体委按照上海市政府对参加建国后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要求,对原华东体训班的部分运动项目进行了布局和调整,希望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相互竞争的训练思路,把市级一线运动队布局到部分体育运动开展较好的高校中去,积极备战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正是这一决策,使上海市高校竞技运动水平获得了空前发展。由于上海水产学院的水上运动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水上项目也就理所当然地被布局过来。这一决策布局使得学校在这一时期拥有了一支具有雄厚实力的水上运动队伍,成为创下辉煌战绩的生力军。
在学校和上海市体委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50年代末学校还建成了开展划船训练条件基本完备的赛艇运动训练基地,并拥有八人艇、四人艇、两人艇、单人艇、皮艇、划艇等多条船只,还有两艘帆艇,竞赛摩托艇等。在当时的上海市高校中可谓绝无仅有。60年代初上海水产学院还建成并拥有了自己的正规游泳池和高跳板,当时算得上是上海最先进的游泳池之一。校赛艇队、游泳队和水球队既是上海市高校代表队,同时也是上海市二队,有着雄厚的实力与优秀的品格,在舢板、赛艇、游泳、水球等项目上走在前列,取得了我们今天仍无法达到的辉煌战绩。
3.坎坷中前行
“文革”时期,上海海洋大学和全国的其他高校一样,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了严重破坏。当时各个高校的运动队基本上都被取消,训练与比赛处于完全停顿的状态。迅速发展并创下辉煌战绩的上海海洋大学的水上运动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1971年颁布的《全国教育会议纪要》要求高等农业院校“统统搬到农村去”,由此,学校于1972年1月23日搬迁至福建厦门集美办学。在艰苦的岁月里,师生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与极大的勇气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坎坷中继续前行。由于广大师生对水上运动的热爱,更由于水产教育的特殊需求,水上运动虽然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却仍然顽强地发展着。
这期间,水上运动中除了游泳之外其它运动项目均被迫中断停止。赛艇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享乐工具,训练场地和船库统统被封掉。赛艇队被迫解散,船艇遭到严重破坏,到1970年已经所剩无几。游泳教学和训练虽然受到影响,但由于不太受场地、设备的限制,所以业余游泳训练和锻炼依然是学生的主要体育活动之一。由于专业需要,学校还积极组织一些校内游泳竞赛活动。这一时期,学校最为重要的游泳活动就是响应毛泽东“到大江大河中去锻炼”的号召,参加上海市各项横渡长江的比赛。。
在厦门办学期间学校基本承继了上海办学的传统,依然重视对学生游泳和救生技能的训练,把游泳作为了体育教学和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并规定游泳课程是学生体育课的必修内容,要求学生们人人都要学会游泳。当时学校最受瞩目的活动,也最受师生们喜爱的活动之一就是学校组织的横渡厦门海湾活动。学校通过这项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鼓励学生更好的掌握游泳技能。另外,在海滨游泳池举行的“捉鸭子”游戏也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水上活动,这是流传于集美地区端午节期间的传统民间活动。
上海海洋大学水上运动虽然在特定时期遭受了很大挫折,但既使是在极其艰难的办学环境下,学校把游泳作为专业课程来学习,游泳作为水产人必备的技能已经融化在思想中,汇入到血液里。由于老师、教练员们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对学生的拳拳爱心,学生们对游泳运动的自发性的喜爱,以及在游泳中磨练而出的坚韧顽强、奋勇直前的可贵品格,这些都使得学校水上运动的优良传统得到延续,水上运动的精神也进一步发扬光大。
4.传承中开拓
1982年,学校从厦门回迁上海,由此翻开了历史上新的一页。2008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并整体搬迁至临港新校区。伴随着学校每一步跨越式的前进,水上各种运动也得到不同程度地恢复和发展,九十年代的游泳运动再次创下了辉煌战绩,进入新世纪以来赛艇运动也得到了全面恢复与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龙舟运动的奋力崛起,是对传统水上运动项目的重要拓展与创新。
学校在上海复校后,首先考虑到学科专业的特点,以及历史文化传承的关系,迅速恢复以水上运动为主的办学传统。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使每个普通学生都能掌握游泳技能和救生知识,“人人会游泳”成为学校特色体育课教学目标。游泳教师们对游泳课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在逐渐形成团队和优势的基础上组建了校游泳队,多次参加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游泳教师在抓游泳技能教学与训练的同时,特别重视学生的德、智素质教育,游泳队队员们品学兼优,成为全校学生效仿的的榜样,在全校师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水产大学的游泳教学与训练在上海市高校体育工作中得到广泛认可和赞誉,游泳竞技水平和群体活动也走在上海市高校的前列。游泳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游泳队伍的异军突起,表明了上海水产大学水上运动在上海市高校中的影响力逐渐恢复。
2008年,学校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并搬迁至临港新城以来,海洋,给学校发展带来更大的舞台。学校的办学条件无论在自然环境、硬件设施、人才优势等方面都较以往有了一个极大的发展,作为一所拥有着水上运动辉煌历史的海洋大学,在秉承“勤朴忠实”的办学宗旨下大力发展水上运动以体现海洋大学特色的育人理念,进而使每一个海洋大学的学子通过水上运动对海洋有独到的理解和认识成为新时期学校特色体育发展的共识。基于此,学校明确提出了“发展水上运动、振兴海洋文化”的目标,重点发展以游泳、赛艇、皮划艇、龙舟等项目为主干的水上运动,进而加强海洋体育文化的通识教育,提高海洋人才的涉海技能,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国家级运动选手。
2012年,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市水上运动中心合作正式启动“体教结合”工作。同时,学校还引进了高水平的优秀教练员,利用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展特色优秀人才的培养。上海海洋大学水上运动训练基地的建设也在逐步建成和完善过程中。上海海洋大学水上运动正以坚定不移的步伐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奋勇前行!
5.结语
上海海洋大学水上运动的光辉历史是学校发展的巨大精神财富,水上运动是海洋大学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重要内容。重振水上运动辉煌,给海大体育教育带来历史发展的新机遇、大挑战,也是海大体育事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
高等学校不仅是培养和造就现代化专业人才的摇篮,也是体现我国大学生全方位素质和面貌的一个窗口。在中国大学的发展历程中,体育不仅在提升学生身体、道德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更累积起一种文化底蕴,为大学乃至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高校在培养现代人的教育过程中,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起着重要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上海水产大学校史编辑委员会.上海水产大学校史[M].2002.
[2]叶骏主编.侯朝海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尤世玮主编.张謇研究年刊2005[M].南通.张謇研究中心,2005.
[4]李建新主编.劈波斩浪跨世纪——上海水上运动五十年纪事[M].上海:上海市船艇运动协会,2004.
[5]国家体育总局编.拼搏历程、辉煌成就——新中国体育6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钟秉枢、梁栋、于立贤、潘迎旭主编.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注:本文在《百年踏浪——上海海洋大学水上运动回顾与展望》编写的基础上完成。
作者简介:孔庆涛(1975-),男,河北邯郸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大学体育发展研究。
关键词:大学、水上运动、历史
上海海洋大学建校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伴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体育事业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特别是水上运动一直贯穿始终并且发挥了重要的育人作用。历史地看,学校体育的发展是新中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其中彰显的“脑体平衡、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更是新中国学校体育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通过对上海海洋大学水上运动历史的研究,揭示了海洋大学与水上运动的不解之缘,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学体育的勃勃生机,希望对当代大学体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1.艰辛中萌发
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又称吴淞水产学校,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水产高等学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水产教育的摇篮”。学校水上运动的肇始缘于近代新式教育与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以及水产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百年前,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受尽欺凌而饱受苦难与屈辱,爱国知识分子纷纷寻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之路。在近代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著名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意在抵御列强侵略,力图发展振兴民族水产业和航运业,竭力筹措并创建了吴淞水产学校。由于深受近代体育思潮的浸染,张骞认为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民弱而能国强的,一个青年只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才能担负重任,体育不仅能锻炼身体素质,也是培养遵守纪律、吃苦耐劳和勇往直前精神的有效手段。因对他极力重视与推崇体育教育,在面积不大的校区内,游泳池、足球场、篮排球场等体育场地及设施一应俱全;再加上学校背靠上海,濒临长江、黄浦江交汇处,向海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向内地延伸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四周有护校小浜与随塘河相通,校门朝东径直向前200米即到黄浦江边,这都为水上运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水上运动在学校建校之始得以提倡及展开,还缘于地处上海之便而得风气之先。上海是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之地,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很多西方体育项目也是最早从上海开始了在中国的传播。1840年,西方的划船运动随着上海的开埠进入中国。1849年外国侨民就在外滩黄浦江上组织了首次划船比赛。至今仍伫立在外滩南苏州路76号的“划船俱乐部”始建于1903年,是亚洲最早的体育建筑之一,其室内游泳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体育设施之一,解放前曾是外国人开展赛艇和游泳活动的场所。通过上海这一重要窗口,西方近代体育项目及其竞赛活动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吴淞水产学校的学生们因地处上海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目睹、了解甚至参与到这些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洋活动”中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当然,以振兴水产业、发展航运业为宗旨的学校办学特色直接催发了水上运动的萌生。由于发展水产教育的需要,吴淞水产学校非常重视学生游泳和端艇技能教学。这一时期学校先后设置渔捞科、制造科、养殖科、航海专科等专业,除制造科、养殖科外,其他专业都安排有航海和渔捞实习。学校规定了游泳是渔捞科学生的必修课,对学生的游泳和操艇技能有特定的要求。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吴淞水产学校的校舍被日本侵华军的战争炮火夷为平地,部分师生辗转内迁至四川合川。萌兴而起的水上运动伴随着在炮火中毁于一旦的校舍也陷入了沉寂。抗战胜利后,在侯朝海、冯立民及其他著名人士的强烈呼吁和竭力筹措下,学校于1948年在上海复兴岛复校,复校后的办学之路极为艰难,校址几经迁移,但学生对水上运动的热爱没有消减,再加上学校由于水产专业的特点对水上运动一以贯之的倡导,因此在没有固定校址的艰难处境下,学校的水上运动仍然持续发展。学校借用大夏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运动场地期间,海大早期学子们在美丽的丽娃河上荡漾着舢板,成为那个艰难岁月里最富有诗意的画面,永远定格在后来海大学子的脑海中。
后来,水上运动在上海海洋大学的全面普及与鼎盛辉煌确是同前辈先贤的种种努力分不开,他们先进的体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哺育了一代代海大学子的成长,成为海大精神宝库中的一份耀眼的珍宝!
2.发展中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上海水产专科学校组建成独立的本科学院,被国家正式批准成立上海水产学院。
建国后的体育性质和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体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当时的体育资源和人才大部分集中在高等院校中,因而,高校作为我国体育运动开展的主要力量开始在新中国体育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上海水产学院的体育工作也随即步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因学校专业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水上运动在五六十年代走向辉煌,既有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的航海多项运动、游泳运动,又有赛艇(包括赛艇、皮艇、划艇、帆艇和摩托艇等)、水球等现代体育项目运动,形成了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水上运动教学与训练,在上海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非同一般的影响。
学校水上运动在五六十年代的全面发展与辉煌同新中国体育运动尤其上海水上运动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十二个大字,并突出宣传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的重要思想。这一题词明确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根本目标和发展方向,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发展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伴随着全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以及运动员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50年代开始上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在工厂、企业、机关、学校广泛普及国防和各项体育运动,新中国的水上运动率先在上海黄浦江开展起来。1956年春,国家体委拨款兴建起了新中国第一个水上运动基地——上海市划船俱乐部。1956年夏天,全欧赛艇锦标赛四人艇冠军、俄罗斯人阿尔希波娃来到上海义务指导年轻人划赛艇,这位全欧冠军在上海仅逗留了短短几天,却最早给上海带来了国外先进的划船技术。有了政府的支持和经费的落实,以及国外先进技术的指导,上海的水上运动在全国先走一步。
上海市划船俱乐部成立后训练了大批高校、工厂、机关的辅导员以及运动员,训练班结束后,学员回单位组织基层业余划船队,俱乐部免费提供教练和船艇开展群众性划船活动。1957年3月,上海赛艇队在全市高校、中学、工厂和机关培训和选拔新的业余划船队员,通过两个多月的培训组成新的上海划船队,男运动员中就有来自上海水产学院的陈士麟,他后来取得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赛艇比赛的冠军,后来为新中国赛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50年代后期,上海划船俱乐部已成为培训全国各省市水上运动教练员、运动员的摇篮。
上海的游泳运动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也领先一步。1953年10月,上海在全国各省市中最早成立了自己的游泳队并开始训练,被称为“华东体训班游泳队”,游泳实力国内首屈一指。1958年前后,上海市体委按照上海市政府对参加建国后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要求,对原华东体训班的部分运动项目进行了布局和调整,希望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相互竞争的训练思路,把市级一线运动队布局到部分体育运动开展较好的高校中去,积极备战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正是这一决策,使上海市高校竞技运动水平获得了空前发展。由于上海水产学院的水上运动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水上项目也就理所当然地被布局过来。这一决策布局使得学校在这一时期拥有了一支具有雄厚实力的水上运动队伍,成为创下辉煌战绩的生力军。
在学校和上海市体委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50年代末学校还建成了开展划船训练条件基本完备的赛艇运动训练基地,并拥有八人艇、四人艇、两人艇、单人艇、皮艇、划艇等多条船只,还有两艘帆艇,竞赛摩托艇等。在当时的上海市高校中可谓绝无仅有。60年代初上海水产学院还建成并拥有了自己的正规游泳池和高跳板,当时算得上是上海最先进的游泳池之一。校赛艇队、游泳队和水球队既是上海市高校代表队,同时也是上海市二队,有着雄厚的实力与优秀的品格,在舢板、赛艇、游泳、水球等项目上走在前列,取得了我们今天仍无法达到的辉煌战绩。
3.坎坷中前行
“文革”时期,上海海洋大学和全国的其他高校一样,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了严重破坏。当时各个高校的运动队基本上都被取消,训练与比赛处于完全停顿的状态。迅速发展并创下辉煌战绩的上海海洋大学的水上运动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1971年颁布的《全国教育会议纪要》要求高等农业院校“统统搬到农村去”,由此,学校于1972年1月23日搬迁至福建厦门集美办学。在艰苦的岁月里,师生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与极大的勇气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坎坷中继续前行。由于广大师生对水上运动的热爱,更由于水产教育的特殊需求,水上运动虽然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却仍然顽强地发展着。
这期间,水上运动中除了游泳之外其它运动项目均被迫中断停止。赛艇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享乐工具,训练场地和船库统统被封掉。赛艇队被迫解散,船艇遭到严重破坏,到1970年已经所剩无几。游泳教学和训练虽然受到影响,但由于不太受场地、设备的限制,所以业余游泳训练和锻炼依然是学生的主要体育活动之一。由于专业需要,学校还积极组织一些校内游泳竞赛活动。这一时期,学校最为重要的游泳活动就是响应毛泽东“到大江大河中去锻炼”的号召,参加上海市各项横渡长江的比赛。。
在厦门办学期间学校基本承继了上海办学的传统,依然重视对学生游泳和救生技能的训练,把游泳作为了体育教学和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并规定游泳课程是学生体育课的必修内容,要求学生们人人都要学会游泳。当时学校最受瞩目的活动,也最受师生们喜爱的活动之一就是学校组织的横渡厦门海湾活动。学校通过这项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鼓励学生更好的掌握游泳技能。另外,在海滨游泳池举行的“捉鸭子”游戏也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水上活动,这是流传于集美地区端午节期间的传统民间活动。
上海海洋大学水上运动虽然在特定时期遭受了很大挫折,但既使是在极其艰难的办学环境下,学校把游泳作为专业课程来学习,游泳作为水产人必备的技能已经融化在思想中,汇入到血液里。由于老师、教练员们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对学生的拳拳爱心,学生们对游泳运动的自发性的喜爱,以及在游泳中磨练而出的坚韧顽强、奋勇直前的可贵品格,这些都使得学校水上运动的优良传统得到延续,水上运动的精神也进一步发扬光大。
4.传承中开拓
1982年,学校从厦门回迁上海,由此翻开了历史上新的一页。2008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并整体搬迁至临港新校区。伴随着学校每一步跨越式的前进,水上各种运动也得到不同程度地恢复和发展,九十年代的游泳运动再次创下了辉煌战绩,进入新世纪以来赛艇运动也得到了全面恢复与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龙舟运动的奋力崛起,是对传统水上运动项目的重要拓展与创新。
学校在上海复校后,首先考虑到学科专业的特点,以及历史文化传承的关系,迅速恢复以水上运动为主的办学传统。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使每个普通学生都能掌握游泳技能和救生知识,“人人会游泳”成为学校特色体育课教学目标。游泳教师们对游泳课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在逐渐形成团队和优势的基础上组建了校游泳队,多次参加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游泳教师在抓游泳技能教学与训练的同时,特别重视学生的德、智素质教育,游泳队队员们品学兼优,成为全校学生效仿的的榜样,在全校师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水产大学的游泳教学与训练在上海市高校体育工作中得到广泛认可和赞誉,游泳竞技水平和群体活动也走在上海市高校的前列。游泳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游泳队伍的异军突起,表明了上海水产大学水上运动在上海市高校中的影响力逐渐恢复。
2008年,学校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并搬迁至临港新城以来,海洋,给学校发展带来更大的舞台。学校的办学条件无论在自然环境、硬件设施、人才优势等方面都较以往有了一个极大的发展,作为一所拥有着水上运动辉煌历史的海洋大学,在秉承“勤朴忠实”的办学宗旨下大力发展水上运动以体现海洋大学特色的育人理念,进而使每一个海洋大学的学子通过水上运动对海洋有独到的理解和认识成为新时期学校特色体育发展的共识。基于此,学校明确提出了“发展水上运动、振兴海洋文化”的目标,重点发展以游泳、赛艇、皮划艇、龙舟等项目为主干的水上运动,进而加强海洋体育文化的通识教育,提高海洋人才的涉海技能,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国家级运动选手。
2012年,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市水上运动中心合作正式启动“体教结合”工作。同时,学校还引进了高水平的优秀教练员,利用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展特色优秀人才的培养。上海海洋大学水上运动训练基地的建设也在逐步建成和完善过程中。上海海洋大学水上运动正以坚定不移的步伐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奋勇前行!
5.结语
上海海洋大学水上运动的光辉历史是学校发展的巨大精神财富,水上运动是海洋大学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重要内容。重振水上运动辉煌,给海大体育教育带来历史发展的新机遇、大挑战,也是海大体育事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
高等学校不仅是培养和造就现代化专业人才的摇篮,也是体现我国大学生全方位素质和面貌的一个窗口。在中国大学的发展历程中,体育不仅在提升学生身体、道德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更累积起一种文化底蕴,为大学乃至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高校在培养现代人的教育过程中,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起着重要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上海水产大学校史编辑委员会.上海水产大学校史[M].2002.
[2]叶骏主编.侯朝海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尤世玮主编.张謇研究年刊2005[M].南通.张謇研究中心,2005.
[4]李建新主编.劈波斩浪跨世纪——上海水上运动五十年纪事[M].上海:上海市船艇运动协会,2004.
[5]国家体育总局编.拼搏历程、辉煌成就——新中国体育6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钟秉枢、梁栋、于立贤、潘迎旭主编.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注:本文在《百年踏浪——上海海洋大学水上运动回顾与展望》编写的基础上完成。
作者简介:孔庆涛(1975-),男,河北邯郸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大学体育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