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提高《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体会

【作者】 贺清明

【机构】 (延安大学医学院 陕西延安)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医学伦理学是一门研究医学道德的医学人文学科。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全国各大中专医学院校对这门课程的开设情况各有千秋,重视程度亦差异很大,随着医患矛盾的日益紧张,医学伦理学应当引起各个学校的足够重视。如何提高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质量,在完成教学大纲目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质量。
  Abstract: medical ethics is the study of medical ethics of medical humanities. Due to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reasons, the national major secondary medical school proofreading each has his strong point of this course, the emphasis difference is very big also, as the doctor-patient contradiction increasingly strained, medical ethics should cause enough attention from school to school.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ethics teaching, in complete syllabus goals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Key words: medical education; Medical ethics;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医学教育关系到人世间最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人的生命和健康[1],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已经在各个国家形成共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发展的结果。医学教育中医学人文课程被关注、被重视成为必然,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医学伦理学在全国各大中专医学院校的开设情况,无论是师资力量的配置,还是课时设置、重视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如何实现新形势下医学教育的理念,提高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质量,在完成教学大纲目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应当引起各院校的足够重视。
  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健康理念的提升与改变,患者患病就医时的各种需要在不断的提升,医患之间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认知上的偏差、拥有的资源不同等原因,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或新的冲突不断涌现。加强医学生人文课程的教学,重视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目前医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医学伦理学在多数院校被设为选修课,学生普遍重视不够,课程内容简单但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如何提高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质量,较好地实现教学大纲目标是每个任课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本人在医学伦理学授课中认真总结授课经验,现就几点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1我院医学伦理学开设情况  
  我院自1988年起在当时唯一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医学伦理学》,由学院行政管理非医学专业人员兼职授课,学时36,授课每一级学生约为120至160人不等。2000年以来我院相继新增设了护理、影像、检验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院临床医学、麻醉、检验、影像四个专业每级学生人数约在400-500之间,均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护理专业开设的为护理伦理学,医学伦理学学时改为18,1个学分,仍为专业限选选修课,任课教师由本学院医学基础、临床讲师以上教师兼任,目前任课教师4人,讲师2人,副教授2人。
  2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强化并提升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质量
  近年来,随着医患矛盾的不断升级,在职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学人文知识的权重不断增加,医学伦理知识比例也在提升,加强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任课教师就要不断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重视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2.1认真备课,树立正确的授课理念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所有学校教学质量的灵魂,教师正确科学的课程理念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在所有的科学中,医学应当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2],医学伦理学是一门研究医学道德的医学人文学科,是培养医学生、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一门重要学科。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维(生物)医学模式走向三维(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应于此,医学教育模式也应从单维(专业理论与实践)模式演变为三维(专业理论与实践、人格、素质与能力)鉴于模式[3]。教师在讲授本课程之前,首先要树立科学而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形成自己独特的科学合理的授课理念。伦理学又称道德的科学,医学伦理学与医学道德都具有同等含义的概念。简单地讲医学伦理是教会医学生学会做好医生的一门医学人文学科,而做好医生职业首先要学会做人,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形成,但是大学校园是个小社会,毕竟受到整个大社会观念的冲击,加之对专业认知不足,容易形成对专业认知的错误观念,所以本人在讲授医学伦理课程中,强化了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观念的培养,以身作则,以人为本,避免空洞说教,用事例讲明问题,用事实教育人,把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伦理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做人理念,才能扮演好职业角色,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做出突出的贡献。
  2.2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对该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医学伦理学是一门医学人文课程,理论基础知识不是十分复杂,学生自学也能够完成,而且作为选修课课程,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如何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并能认真听完每一次课,是授好该门课程的重中之重。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扎实的专业业务知识,以及良好的驾驭课堂气氛的技巧和灵活而精彩的表达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逐渐总结出自己独特的授课方式-----伦理课教学“三结合”原则:(1)社会道德理论与专业伦理理论相结合原则:核心是结合伦理学专业理论探讨做人与做学问关系,讲清职业生涯中保持做人底线的原则。(2)教材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事例相结合原则:收集和整理各种信息资源中有关涉及医院伦理的案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避免单纯理论讲授的枯燥与单调。(3)教师精讲与学生自学、讨论相结合原则:对某(下转第99页)(上接第100页)些章节内容,我们采取课前布置自学范围及讨论问题,课堂进行讨论与学生参与式讲授,最后教师精讲完成。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通过参与式教学提高学习兴趣。只有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生动性,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3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案例教学法贯穿于医学伦理课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案例的来源是通过收集网上一些固定的具有范例性的资源外,通过报纸、电视新闻及案例报道整理资源。课前进行案例讨论,目的是通过案例讨论引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及内容,然后围绕案例讲授理论知识,以培养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中案例分析、讲授,期望达到通过生动案例讲解,使学生能理解、强化、巩固理论知识,使枯燥内容通俗化,复杂理论简单化;课后案例讨论,不仅可以达到复习强化理论知识的作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讨论、辩论,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创新能力。
  2.4入情入理,培养理性的职业道德 “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与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休戚相关。因此,提高医务人员的道德素养至为重要”(4)。在进入临床教学实践之前,医学生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教育,培养医学生理性的职业道德,在当前医患矛盾日益加剧的今天,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医乃仁术”是我国古代医学形成的一条亘古不变的法理,医者首先要有“仁心”,其次有“仁术”,仅有“仁术”而没有“仁心”的医生便是医学之“匠人”。因此,课堂讲授中教师要始终贯彻医者“仁爱救人”的职业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从现实生活出发,紧紧围绕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理论,入情入理。在案例讲授讨论中,坚持换位思考理念,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美国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E.D.Pellegrino认为,医学人文教育不仅仅是教授一种绅士的品质,也不仅仅是为了显示医生的教养;人文素质是临床医生在做出谨慎而正确的决策是必备的素质。在当前医患关系日益加剧的前提下,强化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尤为重要,而医学人文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各个医学院校应该加强医学伦理学的教育,提高伦理课课堂教学质量,树立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职业道德理念,务必使医学生学会“将‘医乃仁术’的理念贯穿于医疗服务与医院管理的全过程”[5],培养医学生崇高的职业道德情操,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优秀的医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群、于晓松 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R〕医学教育2005,3(207)1-2。
  [2]杜治政,关于医学人文教学几个问题的认知[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5):5-9.
  [3]刘蔚,刘建和,医学院校师生对医学伦理教育认知特点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1(21):104--111.
  [4]曹开宾、邱世昌、樊民胜  医学伦理学教程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5]张荒生、邓倩,推行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1(21):112--113.
  作者简介:贺清明(1965--), 男(汉族),副教授,本科,延安大学医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外科护理学、医学伦理学。
  基金项目:延安大学2014年重点教改项目《基于卓越医生培养背景下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