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莫让专业限制成为有志从教者的“枷锁”
【作者】 刘 哲 刘季业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师资格证考试和参加“从教”考试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必经途径。但是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设置专业限制这一文件条款,就像一个枷锁,紧紧的套在专业不符但有志从教的应考者的脖子上。本文首先分析了“枷锁”的呈现形式,接着对“枷锁”进行了思考,最后提出了打开“枷锁”的对策。
关键词:教师资格证考试;“从教考试”;专业限制; “枷锁”
Abstract: Teachers'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and Recruitment Teacher Exam are the necessary way to engage in teaching profession. But, Some local education authorities set up professional restrictions when formulating policies, Like a yoke, tightly set in the professional discord but aspiring to teach candidates’ s neck. 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form of "yoke", then ,thinking about "yoke", and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of "yoke".
Key words:Teacher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Recruitment Teacher Exam; Professional restrictions;"yoke"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发展程度越来越重视,许多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想通过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和“从教”考试的途径来从事教师行业,但是由于有的地方设置专业限制,将许多有志从教但专业不符的学生阻挡于大门之外。
一“枷锁”的表现形式
(一) 教师资格证考试限制专业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公民获得教师职位的前提条件[1]。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时间安排的通知》,标志着教师资格证国考时代的到来。在中央文件里面对教师资格证申请者的要求,并未设置专业限制,但是有些地方在执行这一政策时,对申请者所学专业进行了特殊的限制,如陕西省教育厅出台国考文件《关于部署2016年下半年陕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申请人笔试、面试科目均须与申请人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
(二)“从教”考试限制专业、
目前进入公立基层中小学从教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通过招教考试,另一条则是通过“特岗”考试进入公立学校从事教育工作。
1.招教考试
招教考试又称教师招聘考试,是学校为了提高补充教师人数不足,面向社会通过考试的形式找聘教师的考试。现行招教考试始于 2003 年教育部对教师入编考核模式进行的改革,此次改革制定了“凡进必考”的招教考试制度[2]。招教考试是由当地教育或人事主管部门统一组织,通过考试来选拨优秀教师的考试制度。因为自主权在当地教育与人事主管部门,这些部门的负责人在制定政策时往往会制定一些限制条件,其中许多地方的招聘简章专业限制几乎成了必备条件。
2.特岗考试
2006 年,为了缓解西部偏僻农村学校师资缺乏,国家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于 2009 年扩大“特岗计划”规模,将原来的西部12个省区扩大到中西部22个省区[3],而许多地方在制定特岗教师招聘条件时又将专业相近或相同或列出具体专业限制条件。
二.对“枷锁”的思考
(一)限制专业的危害有哪些?
1.教师资格证统考与“从教”考试对应考者已经作出了详尽的要求,有的地方设置专业限制,有“化蛇添足”的味道。
2.通过制定专业限制,一方面,从根本上剥夺了有志从教但专业不符者从事教育工作的机会,另一方面,减少了竞争者的考试压力,阻碍了优秀教师队伍的选拨。
3.对专业限制政策的执行时出现两个极端。第一,有的地方在制定政策时会列出具体的专业,但是这种做法忽视当前高校的教育背景,当前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许多专业交叉融合程度的比较大,制定僵硬的政策不利于提升整体竞争力。第二。有的地方在制定政策时会要求专业相近或相同,制定政策语言模糊,会给执行者带来困惑,难以把握标准,而且还容易掺杂人为因素,使政策不易落实。
4.专业限制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每个有志从教者都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步步走过来的,在高考选择专业时,因为主客观原因没有选择对应专业去学习,但是人是动态的,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高中毕业那个阶段,人不是很成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正确的认识,通过四年的高等教育对自己有了更好的认识,知道自己未来发展方向,在大学阶段,可以通过自修的方式学习对应学科的知识,并接受考试考核,通过考核者可以从教,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专业限制忽视了人是发展的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专业不符真的当不了合格教师吗?
专业不符者未必当不了合格的老师。原因有二,第一.因为每一个想从事教师的人都必须符合对应的学历要求条件,而每一个符合学历者都是从基础教育一步步走过来的,对基础教育的工作环境及教育方法比较熟悉。第二.兴趣是关键。兴趣是做好事情的基础,只要只要有兴趣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去学习相关的教学知识补充自己。第三.对口专业者并不一定具备最佳的教学能力。一方面,从高考角度讲,专业相符专业的录分并不是最高的,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专业相符专业的学生并不是都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有的仅仅可能只是想暂时找个工作,时机成熟了就跳槽了。
(三)为什么要设置专业限制?
1.制度不完善
评价一个人是否适合从事教师工作,不能仅仅通过笔试成绩来判断,还需要通过一定的评价机制对被评价者的道德品质,教学能力,等等,进行评判。但是由于当前的制度不完善,无法对其进行评判,而又因为专业不符的专业的学生没有接受过学校系统的专业学习,所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设置专业限制。
2.政策制定者的教育理念落后
制定专业限制条件貌似为了选拨更为专业的教育人才,实则是政策制定者的教育理念落后的表现。因为仅仅通过设置专业限制,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当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与实践能力,因为人是动态的,只要有一定的学习动机,就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去学习相关知识,达到成为专业教育者的目的。试问那些杰出的教育学家的教育理论有多少是通过对口的专业学来的呢?所以说,专业限制条件的制定说明政策制(下转第83页)(上接第71页)定者的教育理念落后。
三.打开“枷锁”对策
(一)完善教师准入机制
中央及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健全教师的准入机制,不仅要着重考察应考者的笔试成绩,还要侧重于考察的应考者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能力,等等。
1.优化考察方式
目前不管是在教师资格证的考试还是“从教”考试。考试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笔试,而另一种为面试。这种较为单一的考核模式难免使应考者陷入应试怪圈。笔试中对应考者的个性、态度、情感、心理素质以及道德感、责任感等的考察策略显不足,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恰恰是中小学教师的必须具备的素养[4]。所以在制定考察方式时应该在原有考察方式的基础上制定额外的考察制度,对应考者的而非智力因素进行考察,并用考察的结果对应考者进行综合评价。
2.注重教学实习
对应考者的考察要重视教学实习。因为在考取教师资格证的时候,许多应考者为非师范在读本科生,没有条件去实习,但是在考“从教”考试时应该加入这一环节,将教学实习作为最后的考察环节,即将考核合格的准教师分配到一线农村去实习,并将实习结果作为评价的一个环节。
3.提高学历要求,加大考试难度
由于专业不符的应考者并未系统的学过对应专业的学科知识,对此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弥补。第一,同等条件下,对专业不符者的学历要求应该上移一级。如对专业相符的应考者要求专科者,则对专业不符者要求应为本科及以上,以此类推,来保证应考者的质量。第二,可加大考试难度,确保专业不符的应考者掌握对应学科的知识。
(二)放开专业限制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应该以博大的胸襟去放开专业限制这一条件,要充分认识到,限制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不利于优秀教师队伍的选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教育考试不公,把更多的优秀教师后备队伍据之于大门之外。
参考文献:
1] 冯加根. 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发展历史分析[J]. 中国考试, 2016, (11): 51-56.
[2] 常磊. 从现行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看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J].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1, (9): 3-5.
[3] 易海华,刘济远. “特岗教师”如何更好地落地生根?——关于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工作的思考[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 13-16.
[4] 周喜华. 我国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考现状与改进策略[J]. 教学与管理, 2013, (15): 47-48.
第一作者:刘哲 (1992—) 陕西安康人 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
作者简介:刘哲,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研究生;刘季业,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研究生
Authors:Liuzhe, graduate student of Institute of Energy ,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ujiye, graduate student of Institute of Energy ,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关键词:教师资格证考试;“从教考试”;专业限制; “枷锁”
Abstract: Teachers'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and Recruitment Teacher Exam are the necessary way to engage in teaching profession. But, Some local education authorities set up professional restrictions when formulating policies, Like a yoke, tightly set in the professional discord but aspiring to teach candidates’ s neck. 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form of "yoke", then ,thinking about "yoke", and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of "yoke".
Key words:Teacher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Recruitment Teacher Exam; Professional restrictions;"yoke"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发展程度越来越重视,许多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想通过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和“从教”考试的途径来从事教师行业,但是由于有的地方设置专业限制,将许多有志从教但专业不符的学生阻挡于大门之外。
一“枷锁”的表现形式
(一) 教师资格证考试限制专业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公民获得教师职位的前提条件[1]。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时间安排的通知》,标志着教师资格证国考时代的到来。在中央文件里面对教师资格证申请者的要求,并未设置专业限制,但是有些地方在执行这一政策时,对申请者所学专业进行了特殊的限制,如陕西省教育厅出台国考文件《关于部署2016年下半年陕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申请人笔试、面试科目均须与申请人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
(二)“从教”考试限制专业、
目前进入公立基层中小学从教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通过招教考试,另一条则是通过“特岗”考试进入公立学校从事教育工作。
1.招教考试
招教考试又称教师招聘考试,是学校为了提高补充教师人数不足,面向社会通过考试的形式找聘教师的考试。现行招教考试始于 2003 年教育部对教师入编考核模式进行的改革,此次改革制定了“凡进必考”的招教考试制度[2]。招教考试是由当地教育或人事主管部门统一组织,通过考试来选拨优秀教师的考试制度。因为自主权在当地教育与人事主管部门,这些部门的负责人在制定政策时往往会制定一些限制条件,其中许多地方的招聘简章专业限制几乎成了必备条件。
2.特岗考试
2006 年,为了缓解西部偏僻农村学校师资缺乏,国家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于 2009 年扩大“特岗计划”规模,将原来的西部12个省区扩大到中西部22个省区[3],而许多地方在制定特岗教师招聘条件时又将专业相近或相同或列出具体专业限制条件。
二.对“枷锁”的思考
(一)限制专业的危害有哪些?
1.教师资格证统考与“从教”考试对应考者已经作出了详尽的要求,有的地方设置专业限制,有“化蛇添足”的味道。
2.通过制定专业限制,一方面,从根本上剥夺了有志从教但专业不符者从事教育工作的机会,另一方面,减少了竞争者的考试压力,阻碍了优秀教师队伍的选拨。
3.对专业限制政策的执行时出现两个极端。第一,有的地方在制定政策时会列出具体的专业,但是这种做法忽视当前高校的教育背景,当前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许多专业交叉融合程度的比较大,制定僵硬的政策不利于提升整体竞争力。第二。有的地方在制定政策时会要求专业相近或相同,制定政策语言模糊,会给执行者带来困惑,难以把握标准,而且还容易掺杂人为因素,使政策不易落实。
4.专业限制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每个有志从教者都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步步走过来的,在高考选择专业时,因为主客观原因没有选择对应专业去学习,但是人是动态的,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高中毕业那个阶段,人不是很成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正确的认识,通过四年的高等教育对自己有了更好的认识,知道自己未来发展方向,在大学阶段,可以通过自修的方式学习对应学科的知识,并接受考试考核,通过考核者可以从教,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专业限制忽视了人是发展的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专业不符真的当不了合格教师吗?
专业不符者未必当不了合格的老师。原因有二,第一.因为每一个想从事教师的人都必须符合对应的学历要求条件,而每一个符合学历者都是从基础教育一步步走过来的,对基础教育的工作环境及教育方法比较熟悉。第二.兴趣是关键。兴趣是做好事情的基础,只要只要有兴趣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去学习相关的教学知识补充自己。第三.对口专业者并不一定具备最佳的教学能力。一方面,从高考角度讲,专业相符专业的录分并不是最高的,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专业相符专业的学生并不是都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有的仅仅可能只是想暂时找个工作,时机成熟了就跳槽了。
(三)为什么要设置专业限制?
1.制度不完善
评价一个人是否适合从事教师工作,不能仅仅通过笔试成绩来判断,还需要通过一定的评价机制对被评价者的道德品质,教学能力,等等,进行评判。但是由于当前的制度不完善,无法对其进行评判,而又因为专业不符的专业的学生没有接受过学校系统的专业学习,所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设置专业限制。
2.政策制定者的教育理念落后
制定专业限制条件貌似为了选拨更为专业的教育人才,实则是政策制定者的教育理念落后的表现。因为仅仅通过设置专业限制,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当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与实践能力,因为人是动态的,只要有一定的学习动机,就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去学习相关知识,达到成为专业教育者的目的。试问那些杰出的教育学家的教育理论有多少是通过对口的专业学来的呢?所以说,专业限制条件的制定说明政策制(下转第83页)(上接第71页)定者的教育理念落后。
三.打开“枷锁”对策
(一)完善教师准入机制
中央及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健全教师的准入机制,不仅要着重考察应考者的笔试成绩,还要侧重于考察的应考者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能力,等等。
1.优化考察方式
目前不管是在教师资格证的考试还是“从教”考试。考试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笔试,而另一种为面试。这种较为单一的考核模式难免使应考者陷入应试怪圈。笔试中对应考者的个性、态度、情感、心理素质以及道德感、责任感等的考察策略显不足,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恰恰是中小学教师的必须具备的素养[4]。所以在制定考察方式时应该在原有考察方式的基础上制定额外的考察制度,对应考者的而非智力因素进行考察,并用考察的结果对应考者进行综合评价。
2.注重教学实习
对应考者的考察要重视教学实习。因为在考取教师资格证的时候,许多应考者为非师范在读本科生,没有条件去实习,但是在考“从教”考试时应该加入这一环节,将教学实习作为最后的考察环节,即将考核合格的准教师分配到一线农村去实习,并将实习结果作为评价的一个环节。
3.提高学历要求,加大考试难度
由于专业不符的应考者并未系统的学过对应专业的学科知识,对此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弥补。第一,同等条件下,对专业不符者的学历要求应该上移一级。如对专业相符的应考者要求专科者,则对专业不符者要求应为本科及以上,以此类推,来保证应考者的质量。第二,可加大考试难度,确保专业不符的应考者掌握对应学科的知识。
(二)放开专业限制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应该以博大的胸襟去放开专业限制这一条件,要充分认识到,限制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不利于优秀教师队伍的选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教育考试不公,把更多的优秀教师后备队伍据之于大门之外。
参考文献:
1] 冯加根. 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发展历史分析[J]. 中国考试, 2016, (11): 51-56.
[2] 常磊. 从现行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看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J].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1, (9): 3-5.
[3] 易海华,刘济远. “特岗教师”如何更好地落地生根?——关于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工作的思考[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 13-16.
[4] 周喜华. 我国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考现状与改进策略[J]. 教学与管理, 2013, (15): 47-48.
第一作者:刘哲 (1992—) 陕西安康人 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
作者简介:刘哲,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研究生;刘季业,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研究生
Authors:Liuzhe, graduate student of Institute of Energy ,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ujiye, graduate student of Institute of Energy ,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