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课堂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 何永祠

【机构】 广西横县石塘镇潘六村委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水平和逻辑能力正处在相对低级的阶段,对于数学这样的学科而言,他们在学习起来的时候往往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能够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这种状况往往会得到很好的改善。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文章以“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联系生活实际;课堂效率
  1 引言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注意力维持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如果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有效开展数学教学尤为重要。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表明,如果能够注重将生活实际与课堂练习的结合的话,往往更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也更加容易的完成课堂教育教学活动。
  2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生活实际的应用  
  2.1以实例为铺垫,促进对计算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话,学生往往很难再短时间内了解,更别提掌握和应用了。但是,如果能够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的话,往往可以更加容易掌握这些知识点。
  例如,在进行《加减法的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时候,有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到学校管理处领本子,他对管理员说:“我要领48本算术本和97本生字本。”管理员先数出48本算术本给小明,又拿出一捆100本的生字本,从中抽出3本后递给小明。问题:小明一共领回多少个本子?怎样列式?学生通过会这样列式,即48+97,教师可以适时抛出这样的问题,怎么计算才更加快速、准确呢?学生们一般都会说,就像领本子那样,用48+100,再减去抽出去的3本,就是145本。
  其实,这道题目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就是为什么要减去3,然而教科书却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学生很难理解,通过这样的生活实际,学生不仅仅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更加容易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2.2创设生活情境,学习计算知识。
  生活情境的创设,就是围绕一些知识点,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只是这些情境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我们以“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数学商店”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教师扮演顾客,教师到商店里购买文具,教师首先询问商品的价格,然后教师可以购买2支铅笔、3块橡皮,让学生计算共计多少钱?教师可以再去到另外一家商店,购买3把尺子和2支钢笔,让学生计算应该收多少钱?当教师采购完所需要的学习用具后,让各小组进行汇报,如何计算出来的。
  学生有了这样的亲身经历,在计算起来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学生也更加容易明白,先计算出一种商品应付钱,再计算出另一种,然后把两个相加就可以得出来了。
  2.3学以致用,用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数学,因此学以致用是最为重要的。为此,笔者建议,教师应该力求做到:
  首先,对习题设计进行优化,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小学的数学教材中,虽然有很多的实例,但是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优化,用学生更加熟悉的实例来编制题目,让学生更加容易了解和掌握。
  此外,还可以引进开放题,开放题即指具有现实背景意义的条件不充分,答案不唯一或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度引进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有利于促进数学的交流,有利于因材施教,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 
  结合有关计算知识的学习,可安排“游乐园中的数学问题”,“最佳设计方案”,“买票中的学问”等开放题进行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计算,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道开放题:学校开展敬老活动,邀请老年人和小朋友一起去秋游,老年人20人,小朋友140人,老师3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以上每人20元。”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全买团体票:(20+140+3)*20=3260(元)
  不买团体票:(20+3)×30+140×15=2790(元)
  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0+3+7)×20+(140-7)×15=2595(元)
  通过集思广义和不同方案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优化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其次,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构建“生活课堂”,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实践数学。在知识的学习中,使学生在情感上也得到了满足。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获得了成就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起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学完比和比例以后,可以组织学生丈量一下学校中一棵大树的高度。开始,学生可能会束手无策,因为树太高了。这时候,教师将一根竹竿插在树旁,在阳光的照射下,树影,竿影清晰可见。这时,教师提问:“竹竿长和竿影长有何关系?你能据此推算出树的高度吗?”经过观察思考,学生会发现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从而推算出树的高度。
  学习小数乘除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收集电话费、手机话费方面的信息,运用小数乘除法及折扣等知识解决有关话费的问题。
  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而且切实体会到计算在生活中的用处。长此以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创造运用计算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立足教材实际,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对教材和例题进行恰当的转变,使其成为更加容易为学生所了解和掌握的、熟悉的事物。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注重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尤为重要,为此,教师一定要备好教材,加强学习,将抽象的知识点简单化,让学生通过更加熟悉的生活情境等去了解和掌握的相关知识点。
  参考文献:
  [1] 徐婕.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J].现代教育科学,2011,19:31-32.
  [2] 高成东.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J].陕西教育(行政版),2013,22:41-42.
  [3] 谢复娥.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6:55.
  [4] 桂香.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