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关于大学自主探讨式教学模式的反思

【作者】 刘江勇

【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国家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一线教师努力去尝试,去开辟新路,是值得尊重和表扬的。尤其海归派老师更是乐此不彼。但是与中国大陆教学实践一旦结合,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以我最近上的一门历史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的课程——环境史为例来分析和总结。创新永远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今天就事论事来探讨这堂历史课的利弊。
  关键字:新课改 自主 合作 探究 教育实践
  环境史的课堂采取自主学习、自主查找资料、课堂由学生发言和学生互相讨论,期末考核采用课堂表现占30%,结课5000字论文占70%。本门课要素:老师一名,老师助教两名(他的嫡系学生,正在读研究生二年级),历史专业学生20名。每周一次课,每次课三个小时,上课时间为周四下午两点至五点。导论(第一次课)由老师讲,其余每次课的大标题都列好,分给每个学生,课下自己查资料,做PPT。从第二节课开始,上课由学生讲,然后由其他学生提问,大家互相讨论,老师参与其中。
  国家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尤其海归派老师更是乐此不彼。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必须慎行,并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综合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毕竟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授课模式,特别容易固化学生思维,易导致学习疲劳,并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长远成长。当一个学生大学毕业后,他所记忆的,能够影响一生的,一定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一个学生会上太多的课,学习太多的东西,但是真正对他一生有帮助,并让他感觉到学到的知识,一定是他感兴趣,并且能记忆的东西。教育部出台的新课程改革,都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积极的、正能量的。许多学校和教师都在努力适应这一新改革,大家都在尽力。这种趋势很好,但是在实践中,还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言适合用在这里——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大家努力去尝试,去开辟新路,是值得尊重和表扬的。
  创新永远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今天就事论事来探讨这堂历史课的利弊。这堂课,理论上应该是:学生课下按照老师的要求主动去图书馆和知网等查找资料。学生课上发言时,还会锻炼他的口才、公众演说的胆量、组织语言及调动课堂氛围的能力。在互动环节,在与大家的讨论中,更新自己的知识,增进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对答能力,反应能力。其他学生在听讲时,认证做笔记,将疑问记下来,互动环节时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起着主导作用,随时调控进度和氛围,指导课堂进展,回答学生提问,记录学生发言时的创新点。
  实际情况是:本节课需要发言的同学,会去查资料,做PPT,其余同学基本都不去查本节课需要的资料,他们或许会提前去查他们发言时需要的资料,并提前做PPT。上课发言时,发言的同学往往是照着PPT念,枯燥无趣。讨论环节,大家基本都不提问题,场面一时“很冷”。老师除了点评学生发言外,在反复督促大家发言后,大家的问题要不是非常肤浅,要不是就是偏离宗旨,当同学们提出一些问题后,老师往往的回答时,“你课下查一下资料,去研究一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我仔细分析了一下原因:1)环境史虽然属于历史学范畴,但是属于一门新兴学科,对于历史学生来说,这属于新事物,并跟以前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思维有明显不同;2)研一课程较多,课下查找资料会用去大量时间,我为了准备发言,至少三天的课余时间都在忙这一门课。一周一共七天,这门课每周都会上一次。如果按照这个节奏,其余课都得放一边,一心忙这门课。这样显然是力不从心的;3)研究生往往有“业余活动”(谈恋爱、做兼职、社会活动)等,有时连课都不愿意上,何况课下去主动查找资料学习?3)研究生都有自己的导师和研究方向。这节课二十名同学中,只有两名是这位老师的学生,研究方向是环境史,其余18位学生都不是;4)有些学生上历史研究生是为了混个文凭,毕竟历史专业好考(不考数学),这些学生甚至连自己导师安排的任务都敷衍了事,何况是非自己导师的课程?5)现在研究生的水平,毕竟有限,不管是课下组织材料和制作PPT,还是上课发言,都是达不到预期效果;6)许多学生的PPT是知识的拼凑,发言时,基本是照着念,甚至自己都不太明白;7)中国传统的思想和多年教育环境,导致学生不好意思提问题,或者担心提问题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友谊,导致自由讨论环节,十分冷清;8)在老师的督促下,会有提问题的,但是这些问题,要不就是太肤浅,要不就是太偏离主旨,根源在于这些提问题的学生课下没有下功夫,没有查找资料,本身对本堂课内容也不熟悉,为了拿到课堂表现分,才“硬着头皮”提问;9)老师的助教,也就是登记一下考勤,看看其他学生的表现,暗地打分。
  我的修正建议是:1)充分肯定这种尝试的勇气和精神,毕竟没有尝试就没有进步。我作为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生,有幸参加这门课,感到十分荣幸,感恩这次机遇;2)本节课毕竟是陌生课程,不太适宜如此“放养”,应该由老师和助教从网上查找出每节课需要的材料,整理后,电子版发送给同学们,起到“教科书”的作用,课堂发言、PPT,课堂讨论等以此为依据。让学生们不用占用太多课余时间,有电脑的直接带着电脑来上课,没有电脑的,可以打印出来;3)每节课,开课后,由老师或者助教首先发言,起到打开话题,活跃氛围,可以播放一段环保方面的录像或者播放一些环境方面的图片等,增进课堂氛围。然后给同学们十分钟时间,认真看自己的本节课“准备”(不管是发言的同学还是提问的同学);4)课堂发言,言简意赅,形式灵活,限定时间,超过时间等同发言时间太短,都不会得高分,并且发言的用词及神态举止,活跃氛围的能力,都算作评分参考;4)提问环节,灵活自由,凡是问题超越本节课内容,或者太偏,现场无法讨论,或者讨论不充分,一律改为课下沟通,下节课开始后,由课下沟通的同学率先将上次课的问题及回答,简明扼要的告诉大家;5)老师和助教做好学生的疏导和引导工作,提高大家的觉悟和认识,让大家明白,课堂讨论是增进学生素质的机会,大家开诚布公的探讨问题,对大家都有益处;6)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时的兴趣点,老师和助教,不失时机的劝说其认真在这一点儿上下功夫,写成结业论文,对于其中优秀者,导师协助其发表,为以后的就业、考博及人生铺路;6)导师和助教将自己的邮箱留给学生,便于那些在本门课上有更多兴趣的同学,可以及时得到老师和助教的指导。
  综述,这种课堂方式,具有创新性,符合教育部的新课堂要求。凡是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校和老师,都应该首先获得赞扬。至于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在情理之中。不能因为出现所谓的“曲折”就放弃创新。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因地区而异,因民族而异,因宗教而异。具体问题具体问题,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和学生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案。宗旨永远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一宗旨,需要每一个人民教师勇于实践,用心实践,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