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电影画面构图的多样性

【作者】 周 永

【机构】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沂蒙影剧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观众欣赏一部电影或电影艺术的时候,首先带给观众强大视觉冲击力的是画面,这就是电影画面的具象性、逼真性的集中体现。电影从绘画构图中汲取的艺术养分是有目共睹的。绘画性是电影艺术的风格之一。有意识地借鉴传统绘画的表现技巧,在中国、外国电影艺术创作中屡见不鲜。电影画面的构图不仅仅在于它与绘画的关系,在更大的程度上,还取决于电影技术和艺术特性等诸多方面,也取决于人类亘古有之的视觉经验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关键词:电影;画面;构图;多样性 
  连环画把若干个单幅画面连缀为一个整体,赋予其一种叙事功能,具有特殊的审美趣味。但是,这些静止的绘画与充满动势的电影画面相比较,给人们明显感觉,由于没有运动和声音,连环画很容易变成文字的图解。假若我们将连环画册《铁道游击队》的几个画幅,一旦删去了文字说明,读者想象力便会受到限制。而在同名影片中,由于光影、声音特别是运动等表现手段的运用,即使没有对白旁白,我们也会强烈感受到电影画面的含意。这便是电影画面的具象性、逼真性的集中体现。就电影与绘画孰优孰劣,因为它们毕竟是审美特性不同的两种艺术形式。作为姊妹艺术,电影从绘画构图中汲取的艺术养分是有目共睹的。绘画性是电影艺术的风格之一。有意识地借鉴传统绘画的表现技巧,在中国、外国电影艺术创作中屡见不鲜。 
  电影画面的构图不仅仅在于它与绘画关系,在更大的程度上,还取决于电影技术和艺术特性等诸多方面,也取于人类亘古有之的视觉经验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一、凸显视觉审美的黄金分割率画面形式 
  格里菲斯早期拍摄的影片《走向东方》的这一阶段,可以看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电影画面的基本形式,那时电影画面构图大量采用的都是基本符合黄金分割律的画面形式。说明当时电影拓荒者们早就注意到了人类几千年来形成的视觉审美经验。 
  “黄金分割律”原为数学名词,指几何与数学中的严格比例关系。如果一个整体中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的比例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的比例,这个整体就是和谐的。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艺术理论家在总结人类艺术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示黄金分割是最恰当不过的分割比例,并把它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创作的基本准则之一。例如希腊的一些神殿,被严整的大理石柱廊分割为若干空间,就是根据黄金分割律设计的。 
  健美的人体也基本符合这种比例。例如人的身高与腰部以下高度之比,如果基本等于腰部以下高度与腰部以上高度之比,就被认为是合乎比例的人体。单就上半身而言,头部与胸部之比基本相等于胸部与上半身之比。维纳斯的雕像,虽然残缺不全,但是就身体各部分比例而言,却基本符合这种分割律,令人赏心悦目。在《蒙娜丽莎》等西洋绘画名作、甚至演员的形体动作中,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 
  在电影艺术中,也曾广泛采用过黄金分割律的原则。例如无声电影时期银幕和画格比例的设计,就是符合黄金分割律的“规则性构图”。格里菲斯的早期影片大都采用这种“顶天立地”式的全景镜头,用以表现庄严肃穆或宁静平稳的生活情调。 
  二、渲染情调气氛的规则性构图 
  规则性构图,就是电影画面的构图是对称的均衡、和谐稳定的平行透视图。在影片中,影像的线条和方位与银幕边缘之间保持着明显的平衡关系。这种构图既能表现庄严神圣,又能表现呆板呆滞;既能表现热烈欢快,又能表现安宁温馨;既能在暂时的稳定平衡中暗示新的危机,又能使一些光怪陆离的场面显得更加神秘莫测。规则性构图,则打破了黄金分割律的规则,以渲染某种情调气氛,或表现特定的含义。 
  三、倾斜构图对心理异常状态的充分阐述 
  一般情况下,电影画面的水平线总是处于正常状态,给人以稳定的感觉,而倾斜的画面构图,则使画面的垂直线与主要影像的垂直线构成一定的角度,给人以失去平衡的感觉,因此常被用来表现异常的心理和精神状态。1971年意大利导演贝尔托卢奇拍摄的影片《随波逐流的人》中的主人公马尔切洛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他出生于破落贵族之家,父亲常住疯人院,母亲生活放荡不羁,家道日益衰落。马尔切洛随波逐流,混世度日,最后加入了法西斯。这时影片就出现了不平衡的画面,既表现了主人公不稳定的情绪,又以深刻的寓意激发观众的心理活动。在《夜间守门人》影片中,女主人公卢契亚夜寻旧情人时,导演也运用了一些类似的构图,使观众期待着不平衡画面随着剧情的发展尽快恢复平衡。影片在当时是一部具有批判精神的心理分析片。主人公在少年时代曾被一个青年作为同性恋的对象,后来他杀死了这个青年,并伪造了他自杀的现场。影片在表现他忏悔的镜头中,处于明处的主人公所占的画面越来越小,暗示出他的病态心理。 
  影片的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意大利,这时马尔切洛已34岁。他同门当户对的姑娘朱莉娅结婚后,到巴黎蜜月旅行。他与流亡法国的意大利教授、自己以前的老师瓜得里相逢,并与老师年轻的妻子安娜关系暧昧。影片在此处的构图能生动地展示出主人公当时的处境和相互关系。瓜得里教授是一位具有爱国精神的反法西斯志士。而马尔切洛为了向法西斯邀功请赏,依然利用他同安娜的暧昧关系,把瓜得里教授夫妇诱到巴黎郊外,将他们秘密杀害。此处的构图把人物安排在对比鲜明的位置上,生动展示出马尔切洛道德的沦丧和精神的堕落,表现出他把灵魂出卖给魔鬼时的残忍和冷漠。观众可以从影片独具匠心的构图中看到对于细致深刻地揭示人物内心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袁智忠.电影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3] 周庆安.现代影视批评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