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大学精神:大学发展的文化价值灵魂
【作者】 贾淑云
【机构】 (渭南师范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陕西 渭南)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大学精神是推动大学走向未来的内在动力,是大学发展的文化价值灵魂。倡导和弘扬现代大学精神,是当今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文章阐述了大学精神的内涵和作用,通过从我国古代、近代大学精神的传承与西方大学理念、大学精神的历史变迁,让我们重新认识久违了的大学传统精神的意义和作用,以揭示当代大学应拥有的文化精神。这些精神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文化价值灵魂之所在。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发展;文化;价值灵魂
Abstract:University spirit is the inner motive power of promoting university into the future, the soul is the cultural value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Advocate and promote the modern university spirit, is the key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oday.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spirit, through the ancient and the modern university spirit in our country tradition and the western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idea, university spirit, let us to know the meaning of traditional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 of and role, and to reveal the cultural spirit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hould have. The spirit is the soul of cultural value of modern university development.
Keywords:University spirit;University philosophy; University development; Culture; Value of soul
大学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面对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构建“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人们对大学产生敬意,就在于其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大学精神。然而,在当今社会变革、大学普及化、大众化的影响下,人们在关注和惊叹大学精神。本文拟从大学精神的内涵谈起,追溯中外优良大学精神的历史,提出当代大学应拥有的文化精神,以构建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和作用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隐性文化,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1]它的形成反映了大学特色并能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增强大学的群体意识。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动力,是全体师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存在,是自觉养成的特殊意志和信念,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在日常话语中,人们常混用着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这两个概念。虽然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都属于精神范畴的东西,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仔细推敲,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还是有着重要的区别。单从载体的角度来说,大学精神的载体是“大学”。人们在谈论大学精神的时候,主要是指大学这样一类社会机构,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共同品质,如独立的精神、求真的精神、批判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的精神,等等;而大学理念的载体所指主要是“人”,特别是那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办学者。人们在谈论大学理念的时候,总是离不开那些为我们留下了理念遗产的先辈们,例如,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梅贻琦的“大师与大楼”,等等。大学精神对于一所大学来说,犹如一个人的灵魂,没有大学精神的大学,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大学所肩负的“精神”使命,是通过大学精神的塑造而实现的。大学精神体现在大学校园里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力的、令人感动、激扬、升腾的力量。“具有强烈精神的大学,培养的可能不仅是具有这种精神的学生,还可能是具有这种精神的民族”[2]。大学精神滋养着人格、理想,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根本上引导着社会进步。无论任何时代,每一个大学都应该有其精神,尤其在当今高等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形下,大学人更应该明晰当代大学精神。有学者把“学术自由、文化创新、真理至上”作为“大学精神”,认为“大学精神的造就,其目的是为了培养真正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3]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既是前进的动力,也是大学发展所积淀的精髓与灵魂。……从普遍的意义来看,大学的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4]大学的自由精神主要体现为大学的学术自由;大学的民主精神主要是指大学追求校园民主与社会民主进步的精神;大学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协调和统一;大学的创新精神主要是指大学在选择、批判和创新文化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指向社会未来发展的生机勃勃的“常新”、“常上”的精神。
总之,大学精神是一种追求人文、追求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是一种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大学有物质的因素,但大学更应有精神的激励与超脱;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展示着伟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纯化人们的境界、人格和气质。大学精神具有驱动、凝聚、熏陶和规范的作用。优良而健康的大学精神一经形成,便会在教育活动中起到振奋情绪、激励意志、调整心态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具有驱动力、内聚力、感染力、号召力和生命力。
二、中外大学精神的光辉历史
大学精神,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其内涵。经常见诸报端的所谓“传统大学精神”和“现代大学精神”一说,大概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一个时代的大学校风,从本质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大学精神。北大、清华为何成为国内一流学府?哈佛、牛津何以被誉为世界一流大学?这与他们多年积淀而成的博大恢宏、兼容并蓄、文理科交融、教学与科研同构兼济的学术精神和文化传统息息相关。我国大学要想回到健康发展轨道,需要重新认识久违了的大学传统精神,了解由这种精神所规导的发展走向[5]。
(一)中国古代与近代的大学理念与精神
1.中国古代的大学理念。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大学》“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改良社会风气。大学的责任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同时,也承载着道德的传承。
2.蔡元培时代的大学精神。梁启超为清华书写的大学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蔡元培先生提出“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奠定了北京大学“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精神。蔡元培时代,北大的意义,首先是实现了来自不同学术背景、不同思想信仰的多元文化大融合,其次是把社会变革的焦点放在文化改造上。知识分子热衷于文化研究,政治本位传统有所抑制,学生们努力用新文化升华自己的理想,升官发财观念有所收敛。这一时期,大学精神的主要特点体现在越来越广大的群体当中,而不只是在少数名师大家身上;它包容的不只是华夏文化,而是表现出相当大的开放性,与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潮流相涌动。生成了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中国大学精神,如北京大学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精神;清华大学的“教授治校”、“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精神;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精神;西南联大的“民主自由、严谨求实、活泼创新”精神;浙江大学的“求是”精神。这些大学精神一方面吸纳了国外先进的文化内涵,一方面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举起了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提出了学术独立、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的响亮口号,出现了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陈寅恪、竺可桢、马寅初等一大批大学精神的倡导和弘扬者,具有强烈民主意识的新大学精神,在反封建、反独裁、反殖民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3.战争年代的大学精神。西南联大校训规定的品格:刚毅坚卓;孙中山定义的黄埔军校: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毛泽东为陕北公学题: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无论黄埔军校,还是延安抗大,都是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治大学,但它有效组织了大批青年,在思想信念上实现高度融合,形成统一的政党。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在中国西南的穷乡僻壤中,诞生了闻名于世的西南联合大学,成为自由知识分子阵营的典型。这种政治与教育相对分离的大学模式,保留了一个独立文化空间。
4.改革开放后的大学精神。文革结束,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恢复了高考制度,大学得到重生。大学师生充分利用拨乱反正背景下相对自由的学术空间,为回归学术为中心的传统,重塑独立、自主、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大学精神作了很大努力。十多年的思想和学术断层使得社会整体思维状况和整体学术水准低迷,但大学在思想启蒙、恢复常识和突破思想、学术禁区上表现了无畏精神,发挥了出色作用。纵然那个阶段酝酿和提出的学术思想可能幼稚或粗疏,却为日后各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最重要的是,大学发展的健康趋势已蔚然出现。不管怎样,师生在恢复高考后竭力承接大学传统的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大学里有一群求知欲旺盛的青年学生,一批真正以学术与思想为乐的学者,青年人与学者有书读,交流、探讨,相互激发、碰撞与融合,就形成了大学的灵魂。大学教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能够沉迷于学术与思想,并以之为乐趣。大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们就是从现实的需要,文化的熏陶,内心的努力中成长起来的。
一所大学有自己的精神,唯其精神,才能够“经世而独立,历久而弥新”。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唤起对新思想、新事物的好奇心,鼓励自由探索、自由创造。如果大学没有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精神,就不能容忍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就不会出现后辈学者对学术权威的质疑,也就不可能有学术的繁荣和学术创新的活力。
(二)西方的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的历史变迁
“任何地方的大学都无法超过英国,尽量为本科生考虑,法国为研究生和研究人员考虑,美国尽可能为公众考虑的目标。”[6]12这段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西方大学理念的重要线索。大学的发展及人们对大学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升华的。大学首先从单纯的教学机构到教学和科研相统一机构,再到集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机构,是一个演进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个演进的过程中,西方大学的理念伴随着一个历史变迁。
西方大学产生于中世纪。中世纪早期的波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是比较著名的。城市的出现和商人行会组织的形成,为学者行会组织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这种学者行会称作Universitas,并且它在地方政府和教会之间取得到一定的自治权。自治权使得学者可以随生源情况的变动从一个城市移至另一个城市。[7]4随之,学者们也得到了另一种权利——学术自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世纪的大学一经产生就争取到了自治和学术自由的权力,并对西方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4也因为如此,欧洲大学基本的学术价值体系可以概括为自治和学术自由。
西方大学办了几百年之后,第一个对大学理念进行系统概述的人是英国红衣主教约翰·享利·纽曼(John Henry Neroman,1801-1890)。有人说,要了解西方高等教育的历史,首先要了解纽曼。纽曼的大学理念反映了“英国大学传统的精髓”以及“他所处时代牛津大学的教学情况”。纽曼认为,大学是一种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而所有知识构成一个整体,传授自由的知识或哲理是大学教育的目的。作为一个神学家,纽曼总是将大学与教学相提并论,在纽曼看来,教会是宗教原则的代表,而大学则是智力的代表。纽曼认为,大学应该提供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译作自由教育),培养或造就有智慧、有哲理、有修养的绅士,博雅教育存在于文化之中,大学的职责就是提供智能、理性和思考的练习,把智力训练作为它直接活动的范围或从事智力的培养。博雅教育不是为了某一特定的或偶然的目的,不是为了某个特定的职业或专业,也不是为了研究科学,而是为了智力而训练智力,使智力能够感知其合适的对象,为了提高的文化。[8]796纽曼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训练良好的社会成员,提升社会的格调。
在西方大学发展史上,另一位举足轻重和里程碑式的人物当属德国的威廉·冯·洪堡。他在1809—1810年担任教育大臣期间,主要围绕柏林大学的建立表达了关于大学的理念。这些思想对后来的西方大学具有深远的影响。洪堡认为,大学首先应相对独立。一是摆脱国家政治和经济不恰当的干扰,保持自己的自主性和目标追求,而不仅仅成为政治和经济的附庸;二是国家对大学提供支持,并采取措施防止各种弊病侵害大学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在聘任教师时应把好关;三是大学对社会履行学术责任。这种观点和当时法国思想界提出的“国家服务于教育,教育服务于理性的国家”的口号是一致的。洪堡认为,大学的教学与研究具有统一性,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大学应视科学为尚未完全解答的问题,因而始终处于探索之中”[8]32。大学应“惟科学是重”[9]82。大学的意义在于:“在大学和步入生活之间,在聚集有许多教师和学生的地方,把数年的岁月完全用于科学地思考。”[10]71大学的教师和大学生应“为科学而共处”[9]82。洪堡还认为,“学与术应分家”,大学是从事纯科学研究的机构,其目的在于探求真理,而不是为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他认为“当科学似乎多少忘记生活时,它常常才会为生活带来至善的福祉。”[11]69大学与社会和时代是息息相关的,大学理念的历史变迁就是社会和时代特征的变迁。谁能够突破传统,能够科学的反映社会和时代的特征,谁就能够取得大学的优先发展权。这一点,历史是可以证明的:当中世纪最著名的大学——巴黎大学违背了“大学自治”这一欧洲大学最基本的学术价值观时,巴黎大学的部分师生就转移到了英国,促成了牛津大学的诞生,继而产生了剑桥大学。当洪堡成功地造就了柏林大学后,学术中心就自然地从法国巴黎转移到了德国。洪堡的大学理念与德国的大学改革,使德国大学在十九世纪成为世界大学的榜样。当下,世界大学的学术中心是在美国,美国的大学在20世纪的早期就渐渐取代了德国大学的学术中心地位,这与美国大学与时俱进所形成的大学理念不能说没有关系。
三、当代大学应拥有的文化精神
一所大学,它的建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为老楼旧屋,但代代相传的先哲精神和大学文化依然充满着一种历久弥新的气质,依然使人们对这所大学始终怀持一种敬仰和想往。
通过以上历史的考察可以看出,大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念。谁能从社会和时代的脉博中把握住大学生命的真谛,谁就拥有了大学的发展权。法国人的崛起有巴黎大学,英国人的崛起有剑桥、牛津,美国人的崛起有哈佛。19世纪德国人要崛起的时候,出现了柏林大学。西方社会的精英们相信,这个社会有种超越个人意志,超越物质外表的一种抽象道理,这就是大学精神。
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关键的历史发展时期,尤其是高等教育层次不断扩展、覆盖面不断扩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形下,大学精神的影响深度和广度更在不断急剧增大。因此,明晰现代大学精神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精神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深厚积淀在大学中的体现,是历史文化与当代精神的凝结,主要表现为求真、求善、求美、求新;在近现代,自由、民主、科学、创新成为大学精神的主旋律。面对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大学竞争,面对中国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中国的大学不能没有魂,不能没有精神。当代大学精神究竟是什么? 当然是对中国乃至人类两千余年来所追求的大学精神的承传,体现当代中国人积极参与、和平发展、创新求实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具体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并重;独立精神与自由精神的统一;包容精神与批判精神的整合;创新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协调;“和与合”的精神;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总之,从中外大学发展的历程看,时代和社会需要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大环境。人要有一点精神,大学也要有一点精神……大学既需要保留我们传统大学的理想,又需要有体现新的时代发展的大学精神。[12]10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熔铸于大学灵魂的精神血脉中,是大学人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代表了一个大学的未来发展方向[13]8,是大学发展的文化价值灵魂之所在。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两个标准”的西部中学英语教师胜任力评价及其大学发展途径研究(14YJA880102)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 韩晓峰.21世纪的中国大学精神[J].中国大学教学,2004,(4):23.
[2] 唐耀华,黄文静.中外名校大学精神略谈[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1):149-150.
[3]周瑞法.大学精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易旨归[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2):17-19.
[4] 肖海涛.大学的理想与文化素质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 ,1998,(5):23-25.
[5]肖雪慧.中国大学的希望在于回归大学精神[EB/OL].(2006-02-13) [2014-04-20]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7638&type=1008
[6] Clark keer.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7] Ruth hayhoe..China' s Universities 1895-1995一A century of Cultural conflict[M].New York and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 .Inc,1996.
[8] 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任钟印,译.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9] W.V.Humboldt .Ueber die Innere and Aeussere organization der Hoeheren Wissenschaftlichen Anstalten in Berlin .in:A .Flitner .Wilhelm Von Humboldt-Schriften Zur Authropologie and Bildungslehre[A]. Berlin:Springer Verlag,1984.
[10] W.V.Humboldt,Der keenigsberger Schulplan..in: A. Hitner. Wilhelm Von Humboldt -Schriften Zur Au- thropologie and Bildungslehre [A].Berlin:Springer Verlay,1984.
[11] W.V. Humboldt.Antr. ttsrede in der Berliner Akade mie der Wissenschaten. in: A. Fliter. Wil helm Von Humboldt -Schriften Zur Authropologie and Bildungslehre [A].Berlin:Springer Verlay,1984.
[12] 董云川.找回大学精神[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13] 王志刚.地方高校发展访谈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贾淑云(1965- ),女,汉族,陕西大荔人,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研究。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发展;文化;价值灵魂
Abstract:University spirit is the inner motive power of promoting university into the future, the soul is the cultural value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Advocate and promote the modern university spirit, is the key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oday.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spirit, through the ancient and the modern university spirit in our country tradition and the western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idea, university spirit, let us to know the meaning of traditional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 of and role, and to reveal the cultural spirit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hould have. The spirit is the soul of cultural value of modern university development.
Keywords:University spirit;University philosophy; University development; Culture; Value of soul
大学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面对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构建“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人们对大学产生敬意,就在于其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大学精神。然而,在当今社会变革、大学普及化、大众化的影响下,人们在关注和惊叹大学精神。本文拟从大学精神的内涵谈起,追溯中外优良大学精神的历史,提出当代大学应拥有的文化精神,以构建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和作用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隐性文化,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1]它的形成反映了大学特色并能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增强大学的群体意识。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动力,是全体师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存在,是自觉养成的特殊意志和信念,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在日常话语中,人们常混用着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这两个概念。虽然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都属于精神范畴的东西,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仔细推敲,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还是有着重要的区别。单从载体的角度来说,大学精神的载体是“大学”。人们在谈论大学精神的时候,主要是指大学这样一类社会机构,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共同品质,如独立的精神、求真的精神、批判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的精神,等等;而大学理念的载体所指主要是“人”,特别是那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办学者。人们在谈论大学理念的时候,总是离不开那些为我们留下了理念遗产的先辈们,例如,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梅贻琦的“大师与大楼”,等等。大学精神对于一所大学来说,犹如一个人的灵魂,没有大学精神的大学,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大学所肩负的“精神”使命,是通过大学精神的塑造而实现的。大学精神体现在大学校园里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力的、令人感动、激扬、升腾的力量。“具有强烈精神的大学,培养的可能不仅是具有这种精神的学生,还可能是具有这种精神的民族”[2]。大学精神滋养着人格、理想,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根本上引导着社会进步。无论任何时代,每一个大学都应该有其精神,尤其在当今高等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形下,大学人更应该明晰当代大学精神。有学者把“学术自由、文化创新、真理至上”作为“大学精神”,认为“大学精神的造就,其目的是为了培养真正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3]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既是前进的动力,也是大学发展所积淀的精髓与灵魂。……从普遍的意义来看,大学的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4]大学的自由精神主要体现为大学的学术自由;大学的民主精神主要是指大学追求校园民主与社会民主进步的精神;大学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协调和统一;大学的创新精神主要是指大学在选择、批判和创新文化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指向社会未来发展的生机勃勃的“常新”、“常上”的精神。
总之,大学精神是一种追求人文、追求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是一种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大学有物质的因素,但大学更应有精神的激励与超脱;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展示着伟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纯化人们的境界、人格和气质。大学精神具有驱动、凝聚、熏陶和规范的作用。优良而健康的大学精神一经形成,便会在教育活动中起到振奋情绪、激励意志、调整心态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具有驱动力、内聚力、感染力、号召力和生命力。
二、中外大学精神的光辉历史
大学精神,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其内涵。经常见诸报端的所谓“传统大学精神”和“现代大学精神”一说,大概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一个时代的大学校风,从本质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大学精神。北大、清华为何成为国内一流学府?哈佛、牛津何以被誉为世界一流大学?这与他们多年积淀而成的博大恢宏、兼容并蓄、文理科交融、教学与科研同构兼济的学术精神和文化传统息息相关。我国大学要想回到健康发展轨道,需要重新认识久违了的大学传统精神,了解由这种精神所规导的发展走向[5]。
(一)中国古代与近代的大学理念与精神
1.中国古代的大学理念。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大学》“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改良社会风气。大学的责任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同时,也承载着道德的传承。
2.蔡元培时代的大学精神。梁启超为清华书写的大学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蔡元培先生提出“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奠定了北京大学“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精神。蔡元培时代,北大的意义,首先是实现了来自不同学术背景、不同思想信仰的多元文化大融合,其次是把社会变革的焦点放在文化改造上。知识分子热衷于文化研究,政治本位传统有所抑制,学生们努力用新文化升华自己的理想,升官发财观念有所收敛。这一时期,大学精神的主要特点体现在越来越广大的群体当中,而不只是在少数名师大家身上;它包容的不只是华夏文化,而是表现出相当大的开放性,与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潮流相涌动。生成了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中国大学精神,如北京大学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精神;清华大学的“教授治校”、“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精神;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精神;西南联大的“民主自由、严谨求实、活泼创新”精神;浙江大学的“求是”精神。这些大学精神一方面吸纳了国外先进的文化内涵,一方面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举起了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提出了学术独立、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的响亮口号,出现了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陈寅恪、竺可桢、马寅初等一大批大学精神的倡导和弘扬者,具有强烈民主意识的新大学精神,在反封建、反独裁、反殖民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3.战争年代的大学精神。西南联大校训规定的品格:刚毅坚卓;孙中山定义的黄埔军校: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毛泽东为陕北公学题: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无论黄埔军校,还是延安抗大,都是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治大学,但它有效组织了大批青年,在思想信念上实现高度融合,形成统一的政党。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在中国西南的穷乡僻壤中,诞生了闻名于世的西南联合大学,成为自由知识分子阵营的典型。这种政治与教育相对分离的大学模式,保留了一个独立文化空间。
4.改革开放后的大学精神。文革结束,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恢复了高考制度,大学得到重生。大学师生充分利用拨乱反正背景下相对自由的学术空间,为回归学术为中心的传统,重塑独立、自主、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大学精神作了很大努力。十多年的思想和学术断层使得社会整体思维状况和整体学术水准低迷,但大学在思想启蒙、恢复常识和突破思想、学术禁区上表现了无畏精神,发挥了出色作用。纵然那个阶段酝酿和提出的学术思想可能幼稚或粗疏,却为日后各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最重要的是,大学发展的健康趋势已蔚然出现。不管怎样,师生在恢复高考后竭力承接大学传统的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大学里有一群求知欲旺盛的青年学生,一批真正以学术与思想为乐的学者,青年人与学者有书读,交流、探讨,相互激发、碰撞与融合,就形成了大学的灵魂。大学教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能够沉迷于学术与思想,并以之为乐趣。大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们就是从现实的需要,文化的熏陶,内心的努力中成长起来的。
一所大学有自己的精神,唯其精神,才能够“经世而独立,历久而弥新”。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唤起对新思想、新事物的好奇心,鼓励自由探索、自由创造。如果大学没有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精神,就不能容忍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就不会出现后辈学者对学术权威的质疑,也就不可能有学术的繁荣和学术创新的活力。
(二)西方的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的历史变迁
“任何地方的大学都无法超过英国,尽量为本科生考虑,法国为研究生和研究人员考虑,美国尽可能为公众考虑的目标。”[6]12这段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西方大学理念的重要线索。大学的发展及人们对大学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升华的。大学首先从单纯的教学机构到教学和科研相统一机构,再到集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机构,是一个演进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个演进的过程中,西方大学的理念伴随着一个历史变迁。
西方大学产生于中世纪。中世纪早期的波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是比较著名的。城市的出现和商人行会组织的形成,为学者行会组织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这种学者行会称作Universitas,并且它在地方政府和教会之间取得到一定的自治权。自治权使得学者可以随生源情况的变动从一个城市移至另一个城市。[7]4随之,学者们也得到了另一种权利——学术自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世纪的大学一经产生就争取到了自治和学术自由的权力,并对西方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4也因为如此,欧洲大学基本的学术价值体系可以概括为自治和学术自由。
西方大学办了几百年之后,第一个对大学理念进行系统概述的人是英国红衣主教约翰·享利·纽曼(John Henry Neroman,1801-1890)。有人说,要了解西方高等教育的历史,首先要了解纽曼。纽曼的大学理念反映了“英国大学传统的精髓”以及“他所处时代牛津大学的教学情况”。纽曼认为,大学是一种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而所有知识构成一个整体,传授自由的知识或哲理是大学教育的目的。作为一个神学家,纽曼总是将大学与教学相提并论,在纽曼看来,教会是宗教原则的代表,而大学则是智力的代表。纽曼认为,大学应该提供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译作自由教育),培养或造就有智慧、有哲理、有修养的绅士,博雅教育存在于文化之中,大学的职责就是提供智能、理性和思考的练习,把智力训练作为它直接活动的范围或从事智力的培养。博雅教育不是为了某一特定的或偶然的目的,不是为了某个特定的职业或专业,也不是为了研究科学,而是为了智力而训练智力,使智力能够感知其合适的对象,为了提高的文化。[8]796纽曼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训练良好的社会成员,提升社会的格调。
在西方大学发展史上,另一位举足轻重和里程碑式的人物当属德国的威廉·冯·洪堡。他在1809—1810年担任教育大臣期间,主要围绕柏林大学的建立表达了关于大学的理念。这些思想对后来的西方大学具有深远的影响。洪堡认为,大学首先应相对独立。一是摆脱国家政治和经济不恰当的干扰,保持自己的自主性和目标追求,而不仅仅成为政治和经济的附庸;二是国家对大学提供支持,并采取措施防止各种弊病侵害大学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在聘任教师时应把好关;三是大学对社会履行学术责任。这种观点和当时法国思想界提出的“国家服务于教育,教育服务于理性的国家”的口号是一致的。洪堡认为,大学的教学与研究具有统一性,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大学应视科学为尚未完全解答的问题,因而始终处于探索之中”[8]32。大学应“惟科学是重”[9]82。大学的意义在于:“在大学和步入生活之间,在聚集有许多教师和学生的地方,把数年的岁月完全用于科学地思考。”[10]71大学的教师和大学生应“为科学而共处”[9]82。洪堡还认为,“学与术应分家”,大学是从事纯科学研究的机构,其目的在于探求真理,而不是为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他认为“当科学似乎多少忘记生活时,它常常才会为生活带来至善的福祉。”[11]69大学与社会和时代是息息相关的,大学理念的历史变迁就是社会和时代特征的变迁。谁能够突破传统,能够科学的反映社会和时代的特征,谁就能够取得大学的优先发展权。这一点,历史是可以证明的:当中世纪最著名的大学——巴黎大学违背了“大学自治”这一欧洲大学最基本的学术价值观时,巴黎大学的部分师生就转移到了英国,促成了牛津大学的诞生,继而产生了剑桥大学。当洪堡成功地造就了柏林大学后,学术中心就自然地从法国巴黎转移到了德国。洪堡的大学理念与德国的大学改革,使德国大学在十九世纪成为世界大学的榜样。当下,世界大学的学术中心是在美国,美国的大学在20世纪的早期就渐渐取代了德国大学的学术中心地位,这与美国大学与时俱进所形成的大学理念不能说没有关系。
三、当代大学应拥有的文化精神
一所大学,它的建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为老楼旧屋,但代代相传的先哲精神和大学文化依然充满着一种历久弥新的气质,依然使人们对这所大学始终怀持一种敬仰和想往。
通过以上历史的考察可以看出,大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念。谁能从社会和时代的脉博中把握住大学生命的真谛,谁就拥有了大学的发展权。法国人的崛起有巴黎大学,英国人的崛起有剑桥、牛津,美国人的崛起有哈佛。19世纪德国人要崛起的时候,出现了柏林大学。西方社会的精英们相信,这个社会有种超越个人意志,超越物质外表的一种抽象道理,这就是大学精神。
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关键的历史发展时期,尤其是高等教育层次不断扩展、覆盖面不断扩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形下,大学精神的影响深度和广度更在不断急剧增大。因此,明晰现代大学精神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精神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深厚积淀在大学中的体现,是历史文化与当代精神的凝结,主要表现为求真、求善、求美、求新;在近现代,自由、民主、科学、创新成为大学精神的主旋律。面对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大学竞争,面对中国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中国的大学不能没有魂,不能没有精神。当代大学精神究竟是什么? 当然是对中国乃至人类两千余年来所追求的大学精神的承传,体现当代中国人积极参与、和平发展、创新求实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具体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并重;独立精神与自由精神的统一;包容精神与批判精神的整合;创新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协调;“和与合”的精神;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总之,从中外大学发展的历程看,时代和社会需要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大环境。人要有一点精神,大学也要有一点精神……大学既需要保留我们传统大学的理想,又需要有体现新的时代发展的大学精神。[12]10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熔铸于大学灵魂的精神血脉中,是大学人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代表了一个大学的未来发展方向[13]8,是大学发展的文化价值灵魂之所在。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两个标准”的西部中学英语教师胜任力评价及其大学发展途径研究(14YJA880102)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 韩晓峰.21世纪的中国大学精神[J].中国大学教学,2004,(4):23.
[2] 唐耀华,黄文静.中外名校大学精神略谈[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1):149-150.
[3]周瑞法.大学精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易旨归[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2):17-19.
[4] 肖海涛.大学的理想与文化素质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 ,1998,(5):23-25.
[5]肖雪慧.中国大学的希望在于回归大学精神[EB/OL].(2006-02-13) [2014-04-20]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7638&type=1008
[6] Clark keer.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7] Ruth hayhoe..China' s Universities 1895-1995一A century of Cultural conflict[M].New York and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 .Inc,1996.
[8] 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任钟印,译.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9] W.V.Humboldt .Ueber die Innere and Aeussere organization der Hoeheren Wissenschaftlichen Anstalten in Berlin .in:A .Flitner .Wilhelm Von Humboldt-Schriften Zur Authropologie and Bildungslehre[A]. Berlin:Springer Verlag,1984.
[10] W.V.Humboldt,Der keenigsberger Schulplan..in: A. Hitner. Wilhelm Von Humboldt -Schriften Zur Au- thropologie and Bildungslehre [A].Berlin:Springer Verlay,1984.
[11] W.V. Humboldt.Antr. ttsrede in der Berliner Akade mie der Wissenschaten. in: A. Fliter. Wil helm Von Humboldt -Schriften Zur Authropologie and Bildungslehre [A].Berlin:Springer Verlay,1984.
[12] 董云川.找回大学精神[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13] 王志刚.地方高校发展访谈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贾淑云(1965- ),女,汉族,陕西大荔人,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