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运用感知规律 培养观察能力——浅谈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作者】 赵素英

【机构】 浙江绍兴柯桥区平水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三年级作为科学课的起始课程,重点运用多种感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儿童有着自身感知发展,遵循学生的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关键词:儿童感知  规律  观察
  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三年级作为科学课的起始阶段,教材安排了“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的内容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而这些必须建立在学生有效观察能力的基础上。所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那么要培养三年级学生有效的观察能力,我觉得应该了解学生的感知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小学儿童感知发展的特点:
  1、感知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增强
  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能自觉地、根据一定的目的来控制自己的感知活动,不善于使自己的感知服从于规定的任务和要求。他们的感知的过程中,无意性和情绪性表现得很明显。例如观察实物时,往往没有注意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而是被它们的新颖的、非重点的方面所吸引,注意力往往溜到时次要的、与感知任务不相干的方面去。他们不能持续地感知某一事物。如果是不太复杂而有趣的事物,感知持续时间就长一些,反之,就很难坚持到底。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感知的目的性、自觉性逐步提高,感知过程成为儿童能自觉支配的过程。到了中、高年级,儿童便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的要求,排除干扰,从感知的对象中选择出基本的、重点的、需要感知的主要方面,自觉地进行观察,获得有关方面的感性知识。不仅如此,随着自制力的加强和智力的发展,小学儿童知觉的持续性也逐渐由短暂向持久过渡,能坚持较长时间观察事物,从而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
  2、感知的分析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感知往往是整体的、笼统的、不精确的。他们对事物的观察比较粗糙,缺乏精细的分析、比较,不善于区分事物主要方面及特征,以及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观察一幅画,往往只注意鲜艳的色彩,而对画中的人物与景物的关系却少注意。随着知识的增长和心理水平的特别是在教师向他们反复提出复杂的任务、并指导他们进行细致观察时,他们逐步学会分析比较事物,能找出事物的主要方面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这样,儿童的感知逐步向精确的方向发展。
  3、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有很大的发展,但还很不完善
  一般来说,与儿童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和空间,儿童较容易感知,超出了生活范围的时间和空间,儿童感知十分困难。
  以上是小学儿童感知发展的特点,三年级学生的感知能力刚好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如果我们从儿童的感知规律出发,在科学课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将会变得更为有效。
  二、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感知规律,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丰富而正确的形象知识,加速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怎样才能有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观察呢?
  1、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在观察前,老师必须明确地告诉学生,观察的对象是什么?需要观察什么变化和特征?要搜集哪些资料?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增强他们知觉的选择性,能从观察的事物和现象中,主动地选择出自己所要认识的对象,把注意集中在对象和现象的主要特征上,而不是只的感知那些无关紧要的细微末节。漫无目的的观察只能使学生浪费时间和精力,养成不良的观察习惯。如在教学《蜗牛(一)》“观察蜗牛的身体”这一环节中,确定蜗牛的身体为本次观察的重点,依次观察蜗牛的头部、腹部和尾部。重点观察头部,观察蜗牛的眼、触角和口。并在观察过程中,把自己的蜗牛画在纸上,并标好各部分的名称。这样让学生有顺序、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蜗牛,培养学生有效观察动物身体的能力,为后几个小动物的观察(蚯蚓、蚂蚁、金鱼)打下良好的基础。
  2、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带着兴趣去观察,可以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也可以使学生儿童轻松愉快地获取研发知识。关键的问题是,要使学生在每次观察之中,都学得知识,都获得成功。这种成功感,会使学生对下一次的观察活动产生期待心理,从而,产生一种持久的兴趣,就会以积极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主动地进行观察,提高观察的效果。如在教学《水生植物》一课时,“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它的秘密在哪里?”这一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通过自己实际操作,发现了秘密,学到了知识,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又如“蜗牛有脚吗?”“蜗牛会在细细的线上爬行吗?”……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积级抓住些激趣点,那么学生的观察更为积极、有效。
  3、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每次观察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指导儿童进行观察的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观察品质。一是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按顺序地进行观察,观察事物和现象的主要方面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二是要边观察边思考,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不为观察而观察。三是动用多种感官参加,该看就看,该听就听,该操作就自然现象是要通过操作才能表现出来,除了教师演示外,要尽可能让儿童亲自操作。这样感知的印象深刻一些。四要边观察边记录。五要指导学生及时写出观察报告或文章,让学生得到锻炼。如在教学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中的“观察大树””这一环节,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对实物的观察,一般情况下,学生们会存在观察无序,只从局部观察,不从整体再到局部的的层次观察;不知使用工具观察等。所以对于这第一次观察教师必须要耐心细致地指导,首先要让学生们知道观察要有序,先整体再局部;要充分利用各种感官,不能只是用眼观察,还可以用手摸、用鼻闻等;还可以用一些简单的观察和测量工具(放大镜、卷尺等)。然后用画图的方式进行描述。与此同时,对于观察中记录,教师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第一课始,就全面涉及到了观察的多种方法,教师对学生耐心细致地指导,那么为继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做了很好的铺垫。
  4、加强言语的指导
  学生的知识经验不丰富,对一些对象和现象的观察有许多粗糙的地方,甚至会产生一些错觉,教师必须掌握情况,随时用言语进行点拨和指导。要通过言语指导他们观察的方向,引起他们积极思考问题,以加深知觉的理解性,使感知不断深化。我们的学生在小组的观察活动中,总会有一些小组偏离观察的目标和任务,所以我们应该在小组间进行巡视,用言语提醒学生并加强认真指导。尤其是观察比较落后的小组,因为他们在观察中困难大,或者信心不足,我们教师更要耐心指导,使他们尽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观察任务,培养观察能力。
  科学教学应从观察开始,学生通过观察才能认识宇宙中的事物、现象及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有效的观察能力从三年级的学生开始,遵循学生的感知规律,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使更多学生的才能得到发展,科学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