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历史有效性课堂
【作者】 王成银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育才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结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体会来谈一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最好的教师莫过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1.利用导语,设问质疑。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首先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导语。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讲授新知识前,适度设疑,创设情境,从而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产生兴趣。如讲“三国鼎立”时,提出“谁能说一下诸葛亮、曹操、张飞他们的故事”,可以马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为《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家喻户晓,使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兴趣也随之提高。
2.扮演角色,融入历史。把课堂变成一个历史小舞台,灵活运用课本知识,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入角色,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商鞅变法”有关内容时,让一位学生扮演商鞅,再找几位学生扮演反对他的保守大臣,一场商鞅舌战群儒的场面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课堂教学也会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3.课后留题,激发兴趣。教师每教完一节课,都要作总结。总结时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如学习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相关内容后,我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思考题:“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积极参加革命运动,还是甘当亡国奴?”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继续学习后面的知识。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如何科学地掌握基础知识,教给学生必要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当教会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充分、恰当、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记忆方法来巧记。人生是需要具有记忆素质的,新课程不再要求死记硬背,但巧记活学才能提高包括记忆技能在内的综合素质。下面我介绍不常见而适应性很强的两种巧记历史的方法。
1.联想串记法。所谓联想串记法,就是对教材罗列的枯燥的年代数字或朝代与较多的历史大事进行谐音寓义地“异想天开”的加工,将它们串联来成为“牵强附会”的“历史故事”,使被动接受枯燥记忆变成快乐中去主动创造,从而在创造中记忆历史,主要记历史大事。如因为毕升心灵手巧,历史女神白送(北宋)活字印刷术给他,比欧洲早400多年啦;唐代发明的火药用于战争,敌人无知,还误认为是糖(唐)末呢;下面的这个故事可能不完全是编造的,用来记忆成段文字:唐玄宗李隆基任用贤能的大臣去清理户口,将百姓组织起来在清理出的土地上生产,提倡节俭,整理财政,国家富强起来,这就是“开元盛世”;把地图也编成故事,隋朝为了把今杭州的余粮(余杭)落到(洛阳)今北京人的锅中煮菌(涿郡)———记住了运河三点,从江南(江南河)的邗沟通(通济渠)运(永济渠)去,等等。
2.趣味浓缩法。
《南京条约》内容可记作“五亿(议)港元”。“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亿(议)”指英商进出口货物所应缴纳的税款,由中英双方议定;“港”指将香港岛割给英国;“元”指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
《辛丑条约》内容可记作“兵民禁赌”。“兵”指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民”指把东交民巷辟为“使馆界”;“禁”指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赌”与钱有关,指清政府赔款给列强白银4.5亿两。
教师教会学生科学记忆历史的方法,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生活经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给枯燥的数字、朝代、地图和大事注入自己的创意,学生会感到记忆历史知识十分有趣,学生头脑中存储了一定量的知识才能活学活用,才能较快提高综合素质。科学的记忆方法能使学生学习历史时事半功倍,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新的历史教材,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
1.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中,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展示枯燥、遥远的历史,生动地再现历史,可以代替单纯的说教与复述,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另外教学中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我让学生搜集有关的成语故事进行小组竞赛;讲百家争鸣时,让学生自编小品,扮成儒家、法家、道家的代表人物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舌战……这些活动让学生觉得历史课堂不再沉闷、不再缺乏活力。
2.注意学科间的结合,正确运用诗词、俗语、典故、成语等进行教学。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如“卧薪尝胆”、“纸上谈兵”等成语生动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战争中的故事。
3.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例如讲到“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时,学生难于理解汉初统治者实行此政策的实质。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实行休养生息是因为汉初的皇帝好,不是为了剥削人民。
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汉初统治者暂时减轻对人民负担的用意,我在讲课时举了一个“挤牛奶的启示”的例子来对比说明:同一头奶牛,用两种方法挤牛奶。A法:一次性榨干奶牛最多可得30斤牛奶(奶牛被榨干则死亡);B法:让奶牛吃草养肥,每天只挤5斤,却可连续挤牛奶二十天,共得100斤牛奶。问:哪种方法挤牛奶多?答案显而易见,学生也在趣味性的讲课中很轻松地理解了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我们历史课堂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从而大幅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最好的教师莫过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1.利用导语,设问质疑。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首先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导语。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讲授新知识前,适度设疑,创设情境,从而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产生兴趣。如讲“三国鼎立”时,提出“谁能说一下诸葛亮、曹操、张飞他们的故事”,可以马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为《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家喻户晓,使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兴趣也随之提高。
2.扮演角色,融入历史。把课堂变成一个历史小舞台,灵活运用课本知识,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入角色,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商鞅变法”有关内容时,让一位学生扮演商鞅,再找几位学生扮演反对他的保守大臣,一场商鞅舌战群儒的场面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课堂教学也会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3.课后留题,激发兴趣。教师每教完一节课,都要作总结。总结时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如学习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相关内容后,我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思考题:“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积极参加革命运动,还是甘当亡国奴?”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继续学习后面的知识。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如何科学地掌握基础知识,教给学生必要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当教会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充分、恰当、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记忆方法来巧记。人生是需要具有记忆素质的,新课程不再要求死记硬背,但巧记活学才能提高包括记忆技能在内的综合素质。下面我介绍不常见而适应性很强的两种巧记历史的方法。
1.联想串记法。所谓联想串记法,就是对教材罗列的枯燥的年代数字或朝代与较多的历史大事进行谐音寓义地“异想天开”的加工,将它们串联来成为“牵强附会”的“历史故事”,使被动接受枯燥记忆变成快乐中去主动创造,从而在创造中记忆历史,主要记历史大事。如因为毕升心灵手巧,历史女神白送(北宋)活字印刷术给他,比欧洲早400多年啦;唐代发明的火药用于战争,敌人无知,还误认为是糖(唐)末呢;下面的这个故事可能不完全是编造的,用来记忆成段文字:唐玄宗李隆基任用贤能的大臣去清理户口,将百姓组织起来在清理出的土地上生产,提倡节俭,整理财政,国家富强起来,这就是“开元盛世”;把地图也编成故事,隋朝为了把今杭州的余粮(余杭)落到(洛阳)今北京人的锅中煮菌(涿郡)———记住了运河三点,从江南(江南河)的邗沟通(通济渠)运(永济渠)去,等等。
2.趣味浓缩法。
《南京条约》内容可记作“五亿(议)港元”。“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亿(议)”指英商进出口货物所应缴纳的税款,由中英双方议定;“港”指将香港岛割给英国;“元”指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
《辛丑条约》内容可记作“兵民禁赌”。“兵”指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民”指把东交民巷辟为“使馆界”;“禁”指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赌”与钱有关,指清政府赔款给列强白银4.5亿两。
教师教会学生科学记忆历史的方法,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生活经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给枯燥的数字、朝代、地图和大事注入自己的创意,学生会感到记忆历史知识十分有趣,学生头脑中存储了一定量的知识才能活学活用,才能较快提高综合素质。科学的记忆方法能使学生学习历史时事半功倍,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新的历史教材,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
1.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中,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展示枯燥、遥远的历史,生动地再现历史,可以代替单纯的说教与复述,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另外教学中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我让学生搜集有关的成语故事进行小组竞赛;讲百家争鸣时,让学生自编小品,扮成儒家、法家、道家的代表人物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舌战……这些活动让学生觉得历史课堂不再沉闷、不再缺乏活力。
2.注意学科间的结合,正确运用诗词、俗语、典故、成语等进行教学。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如“卧薪尝胆”、“纸上谈兵”等成语生动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战争中的故事。
3.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例如讲到“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时,学生难于理解汉初统治者实行此政策的实质。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实行休养生息是因为汉初的皇帝好,不是为了剥削人民。
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汉初统治者暂时减轻对人民负担的用意,我在讲课时举了一个“挤牛奶的启示”的例子来对比说明:同一头奶牛,用两种方法挤牛奶。A法:一次性榨干奶牛最多可得30斤牛奶(奶牛被榨干则死亡);B法:让奶牛吃草养肥,每天只挤5斤,却可连续挤牛奶二十天,共得100斤牛奶。问:哪种方法挤牛奶多?答案显而易见,学生也在趣味性的讲课中很轻松地理解了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我们历史课堂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从而大幅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