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关爱、转化体育“学困生”
【作者】 郑 军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永兴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现代社会中,弱势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在体育教学中也有弱势群体存在—体育“学困生”。“学困生”是指体育品德、体育意识、体质、心理品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不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学生。教学中怎样关爱和转化体育“学困生”,是本文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学困生 关爱 转化 个性 教育
现代社会中,弱势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在体育教学中也有弱势群体存在—体育“学困生”。“学困生”是指体育品德、体育意识、体质、心理品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不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学生。“体育学困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往往比其他学生容易犯错误,在集体中居于弱势。教师要尊重、关心、亲近他们与其交朋友,挖掘其自身的“闪光点”,并以此为契机,多给予肯定和恰当地表扬,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从而取得进步。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这是“体育学困生”转化地关键所在。
一、培养学习兴趣
任何一种兴趣的产生都是基于获得某方面的知识或参与某种活动所体验到时的情绪上的满足,运动兴趣也是如此。调查表明,体育学困生的产生原因中,兴趣不浓是主要因素,主要是因为体育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过于枯燥且与社会的群众运动没有直接关联,或者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动作的技术标准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学困生没有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和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为了激发体育学困生的运动兴趣,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在教材、教法选择上多花点心思。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多选社会和身边群众比较流行或时兴的一些运动项目进行同时段教学,如在比赛的时间段,进行系统的篮球个人技战术及相关知识的普及教学,在遇上其它运动项目的赛事时,也可灵活安排相应的内容进行教学;在教法的选择上,实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不能千篇一律,特别是在准备活动和基本技能练习的过程,应不断变换教学的组织形式,使体育学困生对不断变化的练习环境产生不同兴趣点。如本人在一次的优质课的准备过程中,为了提高健美搏击操的动作熟练度,在重复练习的过程中,每一次课的练习队形都有所变化,从圆的变成方的,从方的变成镜面对照式的等,几次大强度的练习课下来,发现多数体育学困生在从头到尾的练习过程中练习积极性较高,健美操的动作熟练度有较大提高。
二、营造关爱氛围,多方配合,真正关爱“学困生”
爱护学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也是依法执教自我保护的好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服务的,这对弱势群体尤为重要。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师爱是促进学生成功的动力,只有当他们真正信赖教师,爱戴教师时,才会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才会听从教师的教育指导,而友爱的氛围、真诚的情感,能够温暖“学困生”的心,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为此要告诫同学,对“学困生”不能歧视,不能冷嘲热讽,而应积极热情的关心,耐心帮助。应培养积极分子开展“希望工程”,帮助“学困生”搞好学习。另外,有条件的还应经常与家长联系,互通情况,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工作。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是可以做到的,只要营造良好氛围,领导重视,班主任严格管理,家长配合,社会协同,本人积极努力,科任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关爱,树立信心,把工作做深做细,会卓有成效。
三、团结协作、激发个性
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建立合适的师生交往模式。要真正相信和尊重“学困生”,这是培养和增强他们自主性的关键;教师只有以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重要的,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充分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最终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能引起焦虑,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激发创造兴趣,锻炼其意志和毅力;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竞争与合作是激励学生发展的两种机制,它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又培养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学困生”竞争、协作,让学生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锻炼成长,陶冶身心,发挥个性和潜在能力,充分感受体育的乐趣。
四、多激励、多表扬、多趣味
学生的意志品质对衡量其在体育锻炼的表现十分重要。我在课堂中常对学生说:“态度决定一切”,没有好的意志品质,就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二者相辅相成。课堂上多鼓动大家的情绪,多采用一些培养意志品质的练习,又一点尝试就给予表扬,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尽可能把教学内容安排有一定趣味性,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培养同学们的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切忌用惩罚为法宝强制培养意志品质。
五、合理评价
在学习技术动作或课堂“达标”练习时,适当降低难度,减轻重量或放慢速度等要求,使“学困生”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对此,教师应事先周密考虑,提出合理的练习重量、高度、远度以及完成动作的标准。在分组教学时应尽量把他们分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完成动作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及时地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学困生”,作为说服教育其他学生的依据,并令其帮助其他“学困生”练习。在此情况下,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我也行”的信心,比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更具有说服力。
六、说服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对于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只不过在集体、社会要求与自身需求相冲突时,选择了利己的作法。也就是说主要是道德价值观与价值取向的问题。学生既然是班级的一分子,就一定有他对集体的作用。多安排一些相互合作的练习,让他们的价值得以体现,获取成功喜悦。或者让只想到个人的同学品尝一下孤独的滋味。对不爱劳动,不爱护公物的,必须对其作严肃的批评,进行说服教育,促进转变,必要时可进行适当的惩罚。总而言之,在正面教育、严格要求的同时,要注意以情动人,以爱育人,切忌简单粗暴。
总之,学困生之所以“后进”,非一时一日造成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鉴于此,我们要恢复学困生的学习信心,从上述几个方面多做耐心、细微、充满爱心的教育、辅导工作,持之以恒,相信学困生会迎头赶上的。
关键词:学困生 关爱 转化 个性 教育
现代社会中,弱势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在体育教学中也有弱势群体存在—体育“学困生”。“学困生”是指体育品德、体育意识、体质、心理品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不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学生。“体育学困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往往比其他学生容易犯错误,在集体中居于弱势。教师要尊重、关心、亲近他们与其交朋友,挖掘其自身的“闪光点”,并以此为契机,多给予肯定和恰当地表扬,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从而取得进步。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这是“体育学困生”转化地关键所在。
一、培养学习兴趣
任何一种兴趣的产生都是基于获得某方面的知识或参与某种活动所体验到时的情绪上的满足,运动兴趣也是如此。调查表明,体育学困生的产生原因中,兴趣不浓是主要因素,主要是因为体育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过于枯燥且与社会的群众运动没有直接关联,或者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动作的技术标准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学困生没有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和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为了激发体育学困生的运动兴趣,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在教材、教法选择上多花点心思。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多选社会和身边群众比较流行或时兴的一些运动项目进行同时段教学,如在比赛的时间段,进行系统的篮球个人技战术及相关知识的普及教学,在遇上其它运动项目的赛事时,也可灵活安排相应的内容进行教学;在教法的选择上,实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不能千篇一律,特别是在准备活动和基本技能练习的过程,应不断变换教学的组织形式,使体育学困生对不断变化的练习环境产生不同兴趣点。如本人在一次的优质课的准备过程中,为了提高健美搏击操的动作熟练度,在重复练习的过程中,每一次课的练习队形都有所变化,从圆的变成方的,从方的变成镜面对照式的等,几次大强度的练习课下来,发现多数体育学困生在从头到尾的练习过程中练习积极性较高,健美操的动作熟练度有较大提高。
二、营造关爱氛围,多方配合,真正关爱“学困生”
爱护学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也是依法执教自我保护的好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服务的,这对弱势群体尤为重要。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师爱是促进学生成功的动力,只有当他们真正信赖教师,爱戴教师时,才会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才会听从教师的教育指导,而友爱的氛围、真诚的情感,能够温暖“学困生”的心,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为此要告诫同学,对“学困生”不能歧视,不能冷嘲热讽,而应积极热情的关心,耐心帮助。应培养积极分子开展“希望工程”,帮助“学困生”搞好学习。另外,有条件的还应经常与家长联系,互通情况,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工作。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是可以做到的,只要营造良好氛围,领导重视,班主任严格管理,家长配合,社会协同,本人积极努力,科任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关爱,树立信心,把工作做深做细,会卓有成效。
三、团结协作、激发个性
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建立合适的师生交往模式。要真正相信和尊重“学困生”,这是培养和增强他们自主性的关键;教师只有以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重要的,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充分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最终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能引起焦虑,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激发创造兴趣,锻炼其意志和毅力;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竞争与合作是激励学生发展的两种机制,它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又培养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学困生”竞争、协作,让学生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锻炼成长,陶冶身心,发挥个性和潜在能力,充分感受体育的乐趣。
四、多激励、多表扬、多趣味
学生的意志品质对衡量其在体育锻炼的表现十分重要。我在课堂中常对学生说:“态度决定一切”,没有好的意志品质,就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二者相辅相成。课堂上多鼓动大家的情绪,多采用一些培养意志品质的练习,又一点尝试就给予表扬,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尽可能把教学内容安排有一定趣味性,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培养同学们的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切忌用惩罚为法宝强制培养意志品质。
五、合理评价
在学习技术动作或课堂“达标”练习时,适当降低难度,减轻重量或放慢速度等要求,使“学困生”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对此,教师应事先周密考虑,提出合理的练习重量、高度、远度以及完成动作的标准。在分组教学时应尽量把他们分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完成动作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及时地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学困生”,作为说服教育其他学生的依据,并令其帮助其他“学困生”练习。在此情况下,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我也行”的信心,比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更具有说服力。
六、说服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对于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只不过在集体、社会要求与自身需求相冲突时,选择了利己的作法。也就是说主要是道德价值观与价值取向的问题。学生既然是班级的一分子,就一定有他对集体的作用。多安排一些相互合作的练习,让他们的价值得以体现,获取成功喜悦。或者让只想到个人的同学品尝一下孤独的滋味。对不爱劳动,不爱护公物的,必须对其作严肃的批评,进行说服教育,促进转变,必要时可进行适当的惩罚。总而言之,在正面教育、严格要求的同时,要注意以情动人,以爱育人,切忌简单粗暴。
总之,学困生之所以“后进”,非一时一日造成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鉴于此,我们要恢复学困生的学习信心,从上述几个方面多做耐心、细微、充满爱心的教育、辅导工作,持之以恒,相信学困生会迎头赶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