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

【作者】 潘机灵

【机构】 浙江新昌县礼泉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放在人文素养的养成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论。也即提高他们自身应有的素质、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本文试从人文素养本身和时代的需要入手,结合语文教学的现状,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培养   
  人文素养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
  教育中应该充满人文性,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渗透人文性。因为语文不仅是人们交往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语文是这个民族世代创造的结晶,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乃至民族的全部历史。所以暨南大学著名教授饶子说:“语文教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之所在,是我们的支柱,所以在青少年时代就要给他们垫好人文素质的根基。”
  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一、人文观念内化。
  引导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陶冶良好性情,完善文化人格。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更为重要的还是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潘懋元先生就认为,“人文学科知识必须转化为人文精神,并表现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有些人,虽然修了许多人文学科课程,获得许多人文知识,但言行不一,品质恶劣,就是由于他们没有能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是教育的关键点,人文教育是以人为中心,发展人性的潜能,培养人的素质,完善人的心理结构,所以人的自我修养,对知识的内化才是根本。语言的学习决不是一种纯语言的过程,而是一种生命创造的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常规的阅读训练中锐意革新,将学生从有限的所谓“重点”篇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同时利用电视广播新闻媒体,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感受时代改革的惊涛骇浪和平凡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而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最终确立自我。
  二、主体意识外化。
  如果说,个体人文观念的内化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那么,学生在表述中实现主体意识的外化就是理性认识运用实践的过程,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语文教学有责任为学生的“生长”创造一个充满个性,有生命活力的,自由轻松愉悦的,弥漫着创造意识和求真、求实、求是的“生态环境”。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述过程中,展现真我风采,充分张扬个性。事实上,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不可能相同,课堂上的发散思维和多元化倾向是正常、健康的,无视差异,千篇一律、抹杀个性的教学应当摈弃。我们在教学中有意地为学生创设各种特定教学情境,组织各种专题活动,营造融洽的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前提下,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地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畅所欲言,共同提高,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参与,人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人人都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情感、兴趣、需要的自然体现。
  三、语文源头活化。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蕴藏着该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它是该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语文教育的源泉。从根本上开放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也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个性教育、情感教育的过程,更是一种艺术审美过程和社会化过程。用读和写来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大方向。因为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是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针对现代学生特点尤其是小学生特点,我们主要通过读和写不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体验能力、创造精神:(1)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形成内驱力。寻求对文本和自然、社会的共鸣,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2)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形成表达欲。乐于在作文中显现美丽人生,参悟生活真谛,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别性心理品质。(3)不断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通过开设立意创新、不拘一格的阅读课和写作课,活跃课堂气氛,培养思辨能力,树立大语文素质教育观。 我们在各实验班级每周开设了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名著课程,吟咏古今诗文,指导日积月累,在大量阅读实践中,养成阅读习惯。为了让学生进行更广泛的、个性化的、而又有质量的阅读,我们建立了读书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最有成效的是校园读书会和班级读书会。各个实验班级在今年六月举办了“阅读节”活动,开展了读书汇报会、主题读书会、“最美的诗篇”朗诵会,“向你推荐一本书”推荐会,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还开展了编辑《种太阳报》、《小主人报》、《阅读周刊》等等精彩纷呈而又实实在在的读书活动,学校所有班级把图书馆搬进了教室。 
  四、文本联系深化。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有关知识点、文本内容支撑点和现实生活、个体思考有机渗透和衔接,提高鉴赏能力,建立多方面人文素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得到了落实,课堂的各环节连成了一个整体,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但习得了语文知识,而且内化了人文精神,也使语文教学步入了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例如,在教《落花生》一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 
  生甲:我喜欢读"种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只有辛勤耕耘,才会有收获嘛。  
  生乙:我喜欢读"议花生"这个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中,父亲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使我受到教育。 
  生丙:我喜欢读"吃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吃花生"这一内容,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滋味。生丁:我也喜欢读"议花生"这个部分,因为父亲说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跳出课本,汲取科技知识和民族文化素养,关注现实,思考人生,这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必经之路。
  五、语文实践读化。
  在语文课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依赖在语文实践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也是由语文课程的特点决定的。语文实践,说得明确一点,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对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决定作用的是读。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我们的语文教材,尽管还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但总的来看,应当说还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的。那么,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为什么不能被学生吸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呢?一种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充分地朗读,是一个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相统一的过程。。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都可引导学生自已读,自已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不用过多地讲解分析,可以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然后以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把自已读懂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学生体会出花生品格后,又可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你觉得该怎样读这两段话,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大家来评评谁读得最有感情,学得最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读者声情并茂,评者真诚中肯,在读与评中学生与"父亲"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与发展。
  总之,只有不断更新语文教学的观念、途径、方法、手段等各个方面,活化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内涵,才能真正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提高。
  参考文献: 
  [1]杜时忠 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许苏民著《人文精神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