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提高学生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杨建磊

【机构】 山东省昌乐二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堂实验在生物课中起着独特的作用,教师和学生都应充分利用好这种形式的活动,不断创设新情景,刺激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加以科学的诱导,会使他们带着疑问追根溯源,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和求知欲,有利于探究兴趣的培养。更好地推进生物素质教育,更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提高 学生 实验教学 有效性
  一、课前培训很关键
  培训好小组长,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指导每位组员预习实验,对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预习:①理解实验原理;②分析找出可能影响实验成败的主要因素,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③有的实验让学生尝试进行实验设计;④让学生记下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
  学生通过预习可初步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逐步理解实验设计方案,提高对实验方案作出评价和修改的实验探究能力。实验预习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参加实验课的学习,是节省课堂时间、提高实验成功率的前提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实验设计要精心
  毕竟学生的思维还不够开阔,动手能力较差。要上好生物实验课,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验原理,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实验方案设计、实验选材、方法上下足功夫,还要想方设法大胆创新、突破。生物实验课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教师的所有创设都要围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来展开,营造一个开放性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一)以学生为主体
实验课上教师应采用“点、放、拨”的方式,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实验中教师只要向学生指导清楚实验的注意点:如对变量的控制,对照实验的设计遵从“单一变量”原则。
所谓“放”就是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探究设计出最佳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等,多让学生自己去开发和挖掘些有效资源,激发他们的探究自主性,体验实验的乐趣。
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比如讲一些学生暂时无法自己考虑和解决到的疑难等,最好控制在5分钟内,留出尽可能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操作,去掌握操作技能,以及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二)改进和创新实验教学
对于有些实验,教师们如果能在课前进行必要的准备,对实验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进:有的可改进实验的装置,有的可改进实验的材料,有的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就能较好地完成实验,大大提高课效。
  实验材料决定实验现象,每一种实验都有经典的实验材料,这是前人经过无数次实验探究总结出来的成果。但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征是对客观世界充满好奇,探究欲望强。通过多种材料对比和改进实验加深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的理解,大大提高课效。
  三、反思总结不可少
  实验操作后的分析归纳是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程。通过归纳总结可使学生深入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材料和试剂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原则,用以指导再实践。总结的内容大致包括几个方面:①解释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②深入分析实验原理;③分析失败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④探索实验改进或拓展。
  总结时,教师可以设计讨论题以引导学生分析,或学生自由发言、抢答等形式。如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后,可设计如下讨论题:
  1、根据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2、滴入碘液哪支试管中的物质不变蓝?为什么?
  3、选择本实验来探究唾液淀粉酶的作用的哪些优点和不足?可试着加以改进。
  4、你如何设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本实验有完整清晰的认识,还给学生留下新的思考,使实验课延伸出去,使学生在探究氛围中,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不断积累加强。
  四、实验评价很重要
  实验课并不单单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其创新的思维能力和团队的合作精神。实验完成后,教师应对学生实验过程进行必要的评价,可以分为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也可以根据探究的实验课堂操作给予及时性的评价。评价往往包括如下几点:①对学生课前探究方案设计的评价;②对学生具体实验操作过程的评价;③对学生的小组探究现象和结论评价;④对学生探究课堂课外延伸的评价。通过上述四个层次的评价机制,可对整个实验过程起一个监督、引导的作用,不仅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群体意识,而且有效的评价机制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以实验促学习的目的。
  五、课本实验要拓展
  把课本中的实验进行拓展,可以增补演示实验或增强演示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大胆增补一些现象明显、生动有趣的实验。不断创设新情景,刺激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加以科学的诱导,会使他们带着疑问追根溯源,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和求知欲,有利于探究兴趣的培养。
  六、多媒体做辅助
  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计算机,观看到难以亲身体验的生物生理现象。多媒体计算机还可以提供动态信息服务,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可根据自身需要提取有关的实验数据,促使生物学习从被动摹仿转变为主动参与,又节省实验时间,效果又明显,可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用FLASH课件来演示眼和视觉的实验现象(①想看清楚远或近的物体,眼球要怎样调节?②近视的成因)。
  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今天,课堂实验在生物课中起着独特的作用,教师和学生都应充分利用好这种形式的活动,更好地推进生物素质教育,更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