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把语文的美带给学生
【作者】 张召芬
【机构】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龙山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美,是一种生命体验,是人类在精神上求得的满足。法国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走进语文,你会发现语文教学是美的,那一篇篇美文,那一堂堂神采飞扬的语文课,能够润物无声地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所以,语文老师的任务至关重要:不仅要充分发现美,还要想方设法的把这种美带给学生。
一、巧设导语感受愉悦美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他们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勃发学生热情,引人入胜,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例如:在执教《桂林山水》时,教师开篇就巧妙导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桂林到底有多美呢?让我们走进桂林。”课件播放一些桂林美景的图片。“桂林的美单靠这些图片是难以完全展现的,让我们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去领略桂林山水之美吧!”这样的导语使学生乐学爱学,强烈的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
二、指导诵读体会节奏美
校园最美的是琅琅的读书声。一节好的语文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这样评价“美读”,——“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
吟诵的时侯,需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而吟诵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读,也可以是学生齐读。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大体说来,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如《慈母情深》,宜采用个别读,从而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而激昂、热烈的文字,如《欢庆》,则宜采取集体诵读,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否则难有理想的效果。例如《穷人》一文的朗读指导。如果学生对渔夫妻子和渔夫的形象感知不足,体验不够。而老师从技巧方面指导朗读,是达不到效果的,必须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才能读出渔夫夫妻的伟大精神之美。
三、激发想像品味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对意境的分析最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仅限于把自己对意境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却忽略了引导学生对意境的体验,忽略了由此领会到的想象美。要领会意境,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激发学生的自由想象,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这就是想象再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径,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例教学《荷花》一课,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叶圣陶先生欣赏荷花,看着满池的的荷花而陶醉其中,感觉自己也变成了其中的一朵。本段课文意境优美,我在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后,配上一段音乐,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感受当时的情景,把自己也融入其中。
正是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了意境美。而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学生也会回味欣赏意境美的过程,这就是想象美。
四、巧用信息技术感受形象美
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很好的服务教学。能开拓学生的视听,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器官,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如教学《黄山奇石》,教师补充黄山有四大著名美景,结合课文,重点让学生在课文语段中品读感悟各种奇石的造型。然后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仙人指路”“猴子望月”“金鸡叫天都”。那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足以使学生留恋赞美,清晰的画面把遥远的景区美景一下子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给人以形象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板书设计体现和谐美
在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是一门重要的教学艺术,精心的板书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段落层次,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课文的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语文的板书追求的正是对应、整齐,因而它能给人一种形式美。 如《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这样的板书既简明扼要的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突出了课文的主题思想,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总之,语文教学的美是多方面美学因素有机的统一。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 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的教学美来感染学生,让课堂美一点,使学生在美的语文世界里徜徉。
一、巧设导语感受愉悦美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他们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勃发学生热情,引人入胜,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例如:在执教《桂林山水》时,教师开篇就巧妙导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桂林到底有多美呢?让我们走进桂林。”课件播放一些桂林美景的图片。“桂林的美单靠这些图片是难以完全展现的,让我们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去领略桂林山水之美吧!”这样的导语使学生乐学爱学,强烈的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
二、指导诵读体会节奏美
校园最美的是琅琅的读书声。一节好的语文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这样评价“美读”,——“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
吟诵的时侯,需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而吟诵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读,也可以是学生齐读。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大体说来,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如《慈母情深》,宜采用个别读,从而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而激昂、热烈的文字,如《欢庆》,则宜采取集体诵读,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否则难有理想的效果。例如《穷人》一文的朗读指导。如果学生对渔夫妻子和渔夫的形象感知不足,体验不够。而老师从技巧方面指导朗读,是达不到效果的,必须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才能读出渔夫夫妻的伟大精神之美。
三、激发想像品味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对意境的分析最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仅限于把自己对意境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却忽略了引导学生对意境的体验,忽略了由此领会到的想象美。要领会意境,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激发学生的自由想象,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这就是想象再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径,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例教学《荷花》一课,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叶圣陶先生欣赏荷花,看着满池的的荷花而陶醉其中,感觉自己也变成了其中的一朵。本段课文意境优美,我在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后,配上一段音乐,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感受当时的情景,把自己也融入其中。
正是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了意境美。而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学生也会回味欣赏意境美的过程,这就是想象美。
四、巧用信息技术感受形象美
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很好的服务教学。能开拓学生的视听,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器官,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如教学《黄山奇石》,教师补充黄山有四大著名美景,结合课文,重点让学生在课文语段中品读感悟各种奇石的造型。然后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仙人指路”“猴子望月”“金鸡叫天都”。那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足以使学生留恋赞美,清晰的画面把遥远的景区美景一下子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给人以形象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板书设计体现和谐美
在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是一门重要的教学艺术,精心的板书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段落层次,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课文的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语文的板书追求的正是对应、整齐,因而它能给人一种形式美。 如《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这样的板书既简明扼要的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突出了课文的主题思想,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总之,语文教学的美是多方面美学因素有机的统一。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 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的教学美来感染学生,让课堂美一点,使学生在美的语文世界里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