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语文教学怎样营造学生喜欢的课堂

【作者】 杨银清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大通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育部在对改革教学方法的意见中指出:应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学会运用、提高觉悟三方面下功夫;教学方法要摒弃注入式,实行启发式。这就很明确地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认知能力。特别是语文课,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如果教师方法不当,很容易引发学生厌学情绪。所以研究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其学习兴趣,营造一个学生喜欢的课堂成为新课改中的重中之重。 
  课堂教学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其成功与否,不仅与教师的基本功底,丰富的表情,妙语连珠、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精辟讲解,重难点的把握有关,还与环环相扣的精心课堂设计、灵活巧妙的教学方法、引人入胜的探究讨论、丰富多彩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关。现实中许多公开课、观摩课,听起来热闹,但形式主义,花架子居多。许多教学研讨课,仍然以教师一言堂--标准注入式为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说是启发式教学,灌输式却占了主导地位。上课铃响后,通过简单地复习旧课,在学生还根本未了解本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的情况下,教师便匆匆忙忙地开始讲授新课,然后提问布置作业。一节课下来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彻底的掌握理解所讲的内容,迷迷糊糊带着疑问走出了教室。小学生的课堂,本应该是流淌着欢快的溪流,滋润生命的原野。但现有的课堂过多的束缚学生的思维,应付单纯的考试,给课堂教学也带来了一些束缚。怎样才能营造一个即能让学生轻松应考,又能让学生自觉参与学习当中去呢?  
  一、一堂好课需要教师的责任和学生的自主。   
  (一)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课前的积极参与。这里的参与不仅仅是指在课堂中教师的引导,还包括教师在备课中对课程内容的研读和开发,以及如何利用周围的教学资源等。这个过程是教师"先学的过程"。教师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应用创新意识来解读新课标和教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适当删减和增加教材的一些内容,积极有效发现和利用周围的教学资源。这些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参与方式,有利于教师的主动实施,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因此,新的课堂改革,要求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在解读课标的基础上,开发研制适合自己教学方式,适合自己学生更快理解、掌握知识的"新教材"。   
  (二)在课堂中,需要教师的创新实施,要在传统的教学束缚中解脱出来。教师首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要具备创新实施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一个忠实、被动的传播者,这束缚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一个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师,应该具有根据自己平时学习的新理念、价值观、教学经验、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重组与加工的能力,使教学材料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也适合自己教学的个性化方式,这是教师在创新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一堂完整好课的必然要求。   
  (三)注重教师个人工作态度,提高教师个人自身修养。"态度决定一切。"新课改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手中的自主权,是由教师个人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决定的。如果不能积极学习,不断更新,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将最终因不能主动适应而被淘汰。每位教师由于个体差异,在性格,气质,知识水平,智力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应自觉地、有选择性地参与各种学习,自觉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从而弥补在新课改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因素。   
  (四)注重本学科教师的团结合作。同科教师之间的友好合作,在某种程度来说,能够激发更多的教学灵感。今天的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预设走向生成,仅靠个人的"单打独斗"是力所不能及的。新课堂更需要教师的合作、互动、交流、配合,发挥集体的智慧、经验、能力、取长补短,从而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堂不求容量求质量   
  课堂教学不是给别人看的,而应该是让学生确确实实的感觉到他要学,他要动脑,他掌握了,他记住了。在传统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味的追求一堂课45分钟教学的容量,却忽视了学生真正能够掌握多少知识。一堂缺少互动,师生漠不关心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是大家接受新课改理念后达成共识的。那么学生喜欢的课堂就应该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或者略高于学生的思维模式,又能被学生接受的思维方式。只有在这个模式下衍生的教学内容才能够被学生乐于接受,而不是强迫适应接受。这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的精心整合;而且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有更多的关注--人性化的关注。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时刻注意的内心发问: 
  1、当学生在课堂思考中头绪不清时,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能在多大程度上启发帮助他们?  
  2、当学生信心不足时,我能在哪个角度帮助他重新树立自信?   
  3、我能否在学生的表情中读出学生的渴望?   
  4、我与学生的辩论能碰撞出多少灵感的火花?   
  5、我能让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探究成功的欣喜?   
  6、我的情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     
  这些无时无刻不体现教师对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关注,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情境,因势利导的提高教学质量,注重真正的"课堂效率"。  
  三、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   
  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要求在课堂上学生发言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师生之间能够愉快的进行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师生在平等对话、交流中充满支持、帮助、合作、渴望、鼓励等。课堂上学生能够有自己的学习空间,成就"自己的课堂",教师更多是微笑、赞赏、支持和引导,使学生遇到问题不被指责,积极寻求教师的帮助。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教学内容、整体把握、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去。有效的自我学习检验。有利于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方式体验成功的乐趣,由易到难,使学习思维不断升级,更好的树立自信心,检验学习成果。但教师应注意力求精益求精。加强知识的拓展度。  
  课堂教学在于教师的引导,更在于学生的参与,营造学生喜欢的课堂,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学理念的一次创新。课堂教学是一个舞台,是学生和教师齐鼓合鸣的舞台,它将给教师和学生更多遐想空间,演奏更加和谐优美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