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巧借美育“微力” 催开德育“花蕾”
【作者】 蔡茗香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三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求教师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渗透德育因素,适时适宜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美术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关键是要找准德育渗透与知识传授的最佳“潜入”时机,使德育潜移默化地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
关键词:美术教育 德育渗透
德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每个人的立身之首。人只有在自身的品德修养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与感悟,才能做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实施美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无形地体现在每一门学科的知识当中。在美术教育中,它主要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人类社会的艺术文化。与此同时,德育的培养,又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格,最终使学生更加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美术学科根据教学内容分为四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的德育渗透点不相同,美术教师要依托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呢?下面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巧借“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自然地渗透爱的教育。
“欣赏·评述”领域是学生对大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美术教育以美术这种特殊的语言为载体,以独特的视觉艺术为审美手段,以美辅德,发挥着审美、启智、明德、育人的教育功能。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美育优势,全方位地渗透德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在道德上也受到影响。
美术新课标指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从“欣赏?评述”领域的美术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来达到教学目标,挖掘“欣赏·评述”教学领域中的德育因素,能在无形间向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例如:在《妈妈和孩子》一课中,我选择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类、动物中妈妈和孩子之间爱的图片,配上合适的音乐作为背景,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感到爱就在身边,极大地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爱,最后再通过对一件件以妈妈和孩子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的展示和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生活中“母爱”的理解,使学生更加用心地感悟作品内涵,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进而感受母子之的爱是世界永恒的旋律。
二、巧抓“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有机渗透绿色教育和情感教育。
“造型·表现”领域是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在“造型·表现”的教学领域中,首先,教师要有绿色教育意识,在备课的过程中,既要备美术知识的传授方法又要关注绿色教育的渗透;其次,要找准德育渗透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结合点。例如:在学习人美版二年级《大树的故事》时引导学生感悟树与人类、树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进而引导学生爱护树木,保护绿色的情感。在学习《过春节》一课时,通过课前了解春节习俗,引导学生观察过春节时人们的神态、衣着、以及人们对生活充满的热情,让学生在热闹的氛围中感受到春节带给大家的快乐与喜悦,让学生品尝到幸福的滋味,幸福生活在学生们的画纸上自然地流露出来了,学生通过造型·表现体验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富民政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潜移默化的将德育与美术教学活动有机融合。
三、巧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灵活地渗透爱心教育。
“设计·应用”领域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在“设计·应用”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品质。例如:在学习人美版六年级《笔的世界》教学时,让学生在表现笔的设计画稿之前,先进行市场调查后,进行汇总交流,并提出要求:1、引导学生从爱心入手,替他人着想,真正设计出对人们有用的笔。2、为盲人设计一款语音笔,这款设计不仅将笔放在字上就可读出来,还可读出字就能写出来,方便了盲人读和写的问题,通过设计笔的画稿使学生在创作中感受到替他人着想的快乐,自然的渗透了爱心教育。
四、巧施“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和谐地渗透热爱家乡情感。
“综合·探索”领域是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在“综合·探索”的教学领域中,要利用学科之间的整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六年级《家乡风景----胡杨》一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学习制作胡杨的活动,教学中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走进新疆昌吉木垒的原始胡杨林,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原始胡杨林之美,充分让学生观、说、想、体验,营造了自由、民主、愉悦、轻松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参与制作的机会,在与学生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感被激发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表现家乡的胡杨树,领略了“沙漠英雄树”胡杨不屈不挠的精神。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在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进行的,它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神奇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美术课中德育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寓教于情感、趣味、娱乐之中,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2.吴海庆.《美育与德育关系的当代阐释》.山东文艺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
关键词:美术教育 德育渗透
德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每个人的立身之首。人只有在自身的品德修养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与感悟,才能做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实施美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无形地体现在每一门学科的知识当中。在美术教育中,它主要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人类社会的艺术文化。与此同时,德育的培养,又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格,最终使学生更加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美术学科根据教学内容分为四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的德育渗透点不相同,美术教师要依托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呢?下面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巧借“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自然地渗透爱的教育。
“欣赏·评述”领域是学生对大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美术教育以美术这种特殊的语言为载体,以独特的视觉艺术为审美手段,以美辅德,发挥着审美、启智、明德、育人的教育功能。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美育优势,全方位地渗透德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在道德上也受到影响。
美术新课标指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从“欣赏?评述”领域的美术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来达到教学目标,挖掘“欣赏·评述”教学领域中的德育因素,能在无形间向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例如:在《妈妈和孩子》一课中,我选择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类、动物中妈妈和孩子之间爱的图片,配上合适的音乐作为背景,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感到爱就在身边,极大地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爱,最后再通过对一件件以妈妈和孩子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的展示和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生活中“母爱”的理解,使学生更加用心地感悟作品内涵,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进而感受母子之的爱是世界永恒的旋律。
二、巧抓“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有机渗透绿色教育和情感教育。
“造型·表现”领域是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在“造型·表现”的教学领域中,首先,教师要有绿色教育意识,在备课的过程中,既要备美术知识的传授方法又要关注绿色教育的渗透;其次,要找准德育渗透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结合点。例如:在学习人美版二年级《大树的故事》时引导学生感悟树与人类、树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进而引导学生爱护树木,保护绿色的情感。在学习《过春节》一课时,通过课前了解春节习俗,引导学生观察过春节时人们的神态、衣着、以及人们对生活充满的热情,让学生在热闹的氛围中感受到春节带给大家的快乐与喜悦,让学生品尝到幸福的滋味,幸福生活在学生们的画纸上自然地流露出来了,学生通过造型·表现体验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富民政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潜移默化的将德育与美术教学活动有机融合。
三、巧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灵活地渗透爱心教育。
“设计·应用”领域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在“设计·应用”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品质。例如:在学习人美版六年级《笔的世界》教学时,让学生在表现笔的设计画稿之前,先进行市场调查后,进行汇总交流,并提出要求:1、引导学生从爱心入手,替他人着想,真正设计出对人们有用的笔。2、为盲人设计一款语音笔,这款设计不仅将笔放在字上就可读出来,还可读出字就能写出来,方便了盲人读和写的问题,通过设计笔的画稿使学生在创作中感受到替他人着想的快乐,自然的渗透了爱心教育。
四、巧施“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和谐地渗透热爱家乡情感。
“综合·探索”领域是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在“综合·探索”的教学领域中,要利用学科之间的整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六年级《家乡风景----胡杨》一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学习制作胡杨的活动,教学中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走进新疆昌吉木垒的原始胡杨林,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原始胡杨林之美,充分让学生观、说、想、体验,营造了自由、民主、愉悦、轻松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参与制作的机会,在与学生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感被激发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表现家乡的胡杨树,领略了“沙漠英雄树”胡杨不屈不挠的精神。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在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进行的,它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神奇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美术课中德育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寓教于情感、趣味、娱乐之中,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2.吴海庆.《美育与德育关系的当代阐释》.山东文艺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