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作者】 高荣荣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提高审美情趣。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喜欢阅读、阅读面广的学生学习各门功课都很轻松。然而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阅读,那么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商榷探讨。
一、培养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培养阅读兴趣要家校联手,指导家长关注孩子喜欢的事物。比如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就可以读与内容相关的漫画书,先是图文并茂,慢慢转变为少量插图类,最后发展到纯文字版故事书,这种方式针对低年段孩子非常有效;喜欢看战争片,就先看兵器介绍说明类,战争故事类,战争历史类,政治、军事人物传记类书籍;对动物、植物等自然现象感兴趣的,可先看有关介绍相关内容的绘本,进而发展到科普类作品;喜欢和朋友玩各种游戏的,可以让孩子阅读一些有大量游戏情节的故事书。总之,要让家长关注孩子的兴趣,从自身的兴趣入手,给孩子寻找类似的书籍,让孩子先有兴趣读,再进一步扩大阅读量,加深阅读难度,慢慢养成阅读习惯。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一个人坚持做一件事21天后会成为习惯性动作,90天后会成为稳定习惯。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配合学生的爱好,耐心等待。
二、向学生推荐好书,广泛阅读。
兴趣仅仅只是引导,并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有任务的阅读。主要目的在于扩大知识面,培养思维广度与深度,形成社会认可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人格魅力。这时老师对学生推荐好的读物尤为重要。
1、推荐与课文相联系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学完了《最后一头战象》我就向学生推荐沈石溪的《狼王梦》、《第七条猎狗》、《猎狐》等一系列丛书。鼓励学生走进动物王国,感知它们的聪明智慧、有情有义,超越物种间的恩怨情仇,保护人类朋友从容赴死的悲壮。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在平时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以及文章的篇幅长短,内容深浅等方面的情况,重点为其推荐一些适合孩子读的课外读物。如:六年级的孩子,他们识字量比较丰富,已具备一定的阅读感悟能力。因此我就向他们推荐少儿版的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告诉学生这四本读物是我国五千年来灿烂悠久历史文化中的瑰宝。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携手同游,可以增长见识,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国外名著也值得一读。如《鲁宾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顽强的意志,坚定的决心、以及人生的启迪与智慧。
三、泛读的基础上安排精读活动,引领学生深入阅读。
精读可以更好的引导孩子感悟文本的构思、语言的特色、作者的情感。因此,除了推荐好书,大量阅读之外,我还利用一切机会指导学生进行精读。
1、课堂阅读教学。在不同类型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尽一切可能,教给孩子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
2、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以前我坚持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起名为“采蜜本”,用摘录批注法做笔记,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摘抄好词佳句、名人名言、精彩片段等,记录对成长有帮助的知识,自己的进步或收获等。本学期我重在指导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重点、难点部分圈、画、批、注,谈体会写感受,做成读书卡,或者手抄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注重国学经典诵读。近年来,语文考试形式灵活多样,重在课外阅读与古诗文的积累,当孩子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应用时就会得心应手,厚积而薄发。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8:00以前诵读《小学生古诗词》、《中华经典诵读》,让一名学生组织大家齐读、自由诵读古诗文及课后注释,在粗知其大意内容的基础上再熟读成诵。学生把目视、口诵、耳听、心想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再通过琅琅上口的反复吟诵,有效地提高诵读的效果。
4、认真做好阅读辅导。我利用大小册子等课外阅读内容,鼓励学生自读、分自然段朗读,重点语段老师范读,就在这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明理、知情、晓义,课后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还有周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自习课,我将它变为阅读交流课,有时让学生上台朗诵自己写的生动优美的佳作,有时让学生诵读自己最喜欢的课外书的某一篇章,然后大家点评交流好在哪里。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就会逐步提高了。
我相信只要学生喜欢阅读,自觉阅读,掌握了方法,就会一直坚持下去,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通过广泛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使学生获得智力基础,乃至情感、审美基础。我希望我的学生们也能从阅读中获取知识、拥有智慧,幸福生活。
一、培养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培养阅读兴趣要家校联手,指导家长关注孩子喜欢的事物。比如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就可以读与内容相关的漫画书,先是图文并茂,慢慢转变为少量插图类,最后发展到纯文字版故事书,这种方式针对低年段孩子非常有效;喜欢看战争片,就先看兵器介绍说明类,战争故事类,战争历史类,政治、军事人物传记类书籍;对动物、植物等自然现象感兴趣的,可先看有关介绍相关内容的绘本,进而发展到科普类作品;喜欢和朋友玩各种游戏的,可以让孩子阅读一些有大量游戏情节的故事书。总之,要让家长关注孩子的兴趣,从自身的兴趣入手,给孩子寻找类似的书籍,让孩子先有兴趣读,再进一步扩大阅读量,加深阅读难度,慢慢养成阅读习惯。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一个人坚持做一件事21天后会成为习惯性动作,90天后会成为稳定习惯。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配合学生的爱好,耐心等待。
二、向学生推荐好书,广泛阅读。
兴趣仅仅只是引导,并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有任务的阅读。主要目的在于扩大知识面,培养思维广度与深度,形成社会认可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人格魅力。这时老师对学生推荐好的读物尤为重要。
1、推荐与课文相联系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学完了《最后一头战象》我就向学生推荐沈石溪的《狼王梦》、《第七条猎狗》、《猎狐》等一系列丛书。鼓励学生走进动物王国,感知它们的聪明智慧、有情有义,超越物种间的恩怨情仇,保护人类朋友从容赴死的悲壮。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在平时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以及文章的篇幅长短,内容深浅等方面的情况,重点为其推荐一些适合孩子读的课外读物。如:六年级的孩子,他们识字量比较丰富,已具备一定的阅读感悟能力。因此我就向他们推荐少儿版的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告诉学生这四本读物是我国五千年来灿烂悠久历史文化中的瑰宝。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携手同游,可以增长见识,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国外名著也值得一读。如《鲁宾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顽强的意志,坚定的决心、以及人生的启迪与智慧。
三、泛读的基础上安排精读活动,引领学生深入阅读。
精读可以更好的引导孩子感悟文本的构思、语言的特色、作者的情感。因此,除了推荐好书,大量阅读之外,我还利用一切机会指导学生进行精读。
1、课堂阅读教学。在不同类型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尽一切可能,教给孩子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
2、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以前我坚持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起名为“采蜜本”,用摘录批注法做笔记,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摘抄好词佳句、名人名言、精彩片段等,记录对成长有帮助的知识,自己的进步或收获等。本学期我重在指导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重点、难点部分圈、画、批、注,谈体会写感受,做成读书卡,或者手抄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注重国学经典诵读。近年来,语文考试形式灵活多样,重在课外阅读与古诗文的积累,当孩子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应用时就会得心应手,厚积而薄发。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8:00以前诵读《小学生古诗词》、《中华经典诵读》,让一名学生组织大家齐读、自由诵读古诗文及课后注释,在粗知其大意内容的基础上再熟读成诵。学生把目视、口诵、耳听、心想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再通过琅琅上口的反复吟诵,有效地提高诵读的效果。
4、认真做好阅读辅导。我利用大小册子等课外阅读内容,鼓励学生自读、分自然段朗读,重点语段老师范读,就在这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明理、知情、晓义,课后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还有周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自习课,我将它变为阅读交流课,有时让学生上台朗诵自己写的生动优美的佳作,有时让学生诵读自己最喜欢的课外书的某一篇章,然后大家点评交流好在哪里。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就会逐步提高了。
我相信只要学生喜欢阅读,自觉阅读,掌握了方法,就会一直坚持下去,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通过广泛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使学生获得智力基础,乃至情感、审美基础。我希望我的学生们也能从阅读中获取知识、拥有智慧,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