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生计算错误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 熊淑芳
【机构】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学就是出错的地方,学生知识的形成是在不断出错,不断纠正,总结积累的基础上,由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从而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关键词:错误 成因 对策
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小学生在计算练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现象,我们必须找出错误原因,使错误成为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并探找解决的策略,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下面就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与对策谈谈我28年的教学中总结的认识与做法。
一、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
在计算练习中,学生的计算错误经常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纳为知识性错误和非知识性错误。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对于计算法则概念或运算顺序的不理解,或者没有很好的掌握所导致的错误。非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所导致的错误;如抄错数字、不认真审题、注意力不集中、易受负迁移干扰等。
1. 知识性错误
(1)教材本身有难度的问题。一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二是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例如,加法中的进位与减法中的退位问题、小数除法中的小数点处理问题、分数加减法中的通分问题等都是教材中的难点,也是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
例如:119+85=194;1000-32=978;9.2-3.5=5.6。第一题是十位上该进位的没有进位;第二题是连续退位后出错,导致该退位的没有退位;第三题是小数退位后减错。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教材本身的难点问题,都是学生对计算原理掌握不熟练,理解不透彻所至的计算错误。
(2)易混的知识问题。如果两种知识比较相似,容易发生混淆,错误就较多。最突出的例子是“0”与“1”的计算问题。0乘以任何数等于0,0加上任何数等于任何数。往往会出现15×0=15,15+0=0的错误。另外15×0=0,15×1=15这两者也容易混淆。
(3)复杂步骤的运算问题。计算步骤繁多,过程就比较复杂,造成错误的机会就多,只要在某一个环节上稍一疏忽就会影响全局,造成错误。多位数乘、除法,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错误,都属于这一类。如:1000-100×3=900×3=2700。这道题学生不经意地先算前面而忽视了运算顺序而造成了错误。
2.非知识性错误
(1)感知错误。这类错误是由于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及其导致的不良计算习惯所致。如看错题目、书写潦草、遗漏符号、忘记小数点、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结果出现错误。其次是耐心不足,在计算时学生都希望很快能算出结果,当遇到较为陌生的算式或较复杂的算式时,就不能耐心地去审题,选择合理的算法等等,都属于这类错误,出现这种错误主要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2)运算不认真
如数字抄错:1.35÷15在列竖式的时候写成13.5÷15,还有的计算题数据较大,运算步骤过多时,学生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极不耐烦,不认真审题,没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3)思维迁移的影响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消极作用则干扰学生学习新知识,如:7.68-2.75+1.25=7.68-4=2.68,错误原因是学生受到容易计算部分、能简便计算、比较熟悉部分等强刺激的作用而造成干扰,从而导致计算错误。
二、防止和纠正学生计算错误的对策。
1.重口算,重法则
口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学生的口算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计算能力,要引起我们教师高度的关注。由于现代的计算器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逐渐影响到了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因此教师不能因为新课程对计算能力的要求降低而轻视口算。要重视口算,丝毫不能放松,在每堂课前都留出一点时间(三分钟左右)进行口算练习,练习形式可以是听算,基本题口算,视算等,当场比赛,当场校对,前六名以奖励红花形式为鼓励来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2.明算理,重计算
要重视加强计算法则的教学,不但要关注学生经历体验过程,更要注重学生对计算法则的理解,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关系,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学生会结合自己的计算过程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计算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如教学10+20,教师不是停留在学生认知水平上,而是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算理进行描述,1个十和2个十合起来是3个十,也就是30。这样,把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的计算方法与新知的算理相结合,能够更好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多关注学困生,把发言的机会多留给这些“弱势群体”,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保持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
3.重习惯,提能力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本保证,而习惯的培养恰好是我们计算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从我28年的教学经验中得出,计算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四种习惯:
(1)审题习惯。计算时要细心观察题目的特征,解读习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看清每个数字和每个运算符号,不能抄错。
(2)认真书写的习惯。学生由于书写潦草,导致的计算错误的屡见不鲜,有时连他自己也无法认识。
(3)认真打草稿的习惯。虽是草稿但不能“草”,书写要认真,排列要有序,便于检查。
(4)验算的习惯。培养学生检查和验算的良好习惯,是防止错误的重要措施。
(5)整理错误的习惯。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错题集”,以每个单元为同一知识点进行错题摘录。把自己的作业本、练习册、试卷里的错题及时记录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在错题集里。并在错题下面标注出“概念错误”“思路错误” “理解错误”“审题错误”等错误原因,使“错误”变得更加清晰。复习时针对错题集的信息出几道易错的题让学生进行计算比赛,调动学生参与热情,迫使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认真的回顾、检查,从而起到事半功陪的效果,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是一门艺术,严谨的教学态度是我们教育者所要坚持的,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则是我们教育者所要不懈探索的。提高教学质量一直以来都是一线教师在教学上所追求的目标,其实在课堂教学中,除去新授内容,教师们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分析错题。因此,我们该科学地指导学生对错题进行再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地建立“错题集”,让学生远离题海战术,轻松摆脱错题的困扰,乐于做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错误 成因 对策
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小学生在计算练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现象,我们必须找出错误原因,使错误成为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并探找解决的策略,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下面就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与对策谈谈我28年的教学中总结的认识与做法。
一、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
在计算练习中,学生的计算错误经常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纳为知识性错误和非知识性错误。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对于计算法则概念或运算顺序的不理解,或者没有很好的掌握所导致的错误。非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所导致的错误;如抄错数字、不认真审题、注意力不集中、易受负迁移干扰等。
1. 知识性错误
(1)教材本身有难度的问题。一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二是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例如,加法中的进位与减法中的退位问题、小数除法中的小数点处理问题、分数加减法中的通分问题等都是教材中的难点,也是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
例如:119+85=194;1000-32=978;9.2-3.5=5.6。第一题是十位上该进位的没有进位;第二题是连续退位后出错,导致该退位的没有退位;第三题是小数退位后减错。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教材本身的难点问题,都是学生对计算原理掌握不熟练,理解不透彻所至的计算错误。
(2)易混的知识问题。如果两种知识比较相似,容易发生混淆,错误就较多。最突出的例子是“0”与“1”的计算问题。0乘以任何数等于0,0加上任何数等于任何数。往往会出现15×0=15,15+0=0的错误。另外15×0=0,15×1=15这两者也容易混淆。
(3)复杂步骤的运算问题。计算步骤繁多,过程就比较复杂,造成错误的机会就多,只要在某一个环节上稍一疏忽就会影响全局,造成错误。多位数乘、除法,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错误,都属于这一类。如:1000-100×3=900×3=2700。这道题学生不经意地先算前面而忽视了运算顺序而造成了错误。
2.非知识性错误
(1)感知错误。这类错误是由于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及其导致的不良计算习惯所致。如看错题目、书写潦草、遗漏符号、忘记小数点、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结果出现错误。其次是耐心不足,在计算时学生都希望很快能算出结果,当遇到较为陌生的算式或较复杂的算式时,就不能耐心地去审题,选择合理的算法等等,都属于这类错误,出现这种错误主要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2)运算不认真
如数字抄错:1.35÷15在列竖式的时候写成13.5÷15,还有的计算题数据较大,运算步骤过多时,学生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极不耐烦,不认真审题,没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3)思维迁移的影响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消极作用则干扰学生学习新知识,如:7.68-2.75+1.25=7.68-4=2.68,错误原因是学生受到容易计算部分、能简便计算、比较熟悉部分等强刺激的作用而造成干扰,从而导致计算错误。
二、防止和纠正学生计算错误的对策。
1.重口算,重法则
口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学生的口算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计算能力,要引起我们教师高度的关注。由于现代的计算器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逐渐影响到了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因此教师不能因为新课程对计算能力的要求降低而轻视口算。要重视口算,丝毫不能放松,在每堂课前都留出一点时间(三分钟左右)进行口算练习,练习形式可以是听算,基本题口算,视算等,当场比赛,当场校对,前六名以奖励红花形式为鼓励来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2.明算理,重计算
要重视加强计算法则的教学,不但要关注学生经历体验过程,更要注重学生对计算法则的理解,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关系,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学生会结合自己的计算过程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计算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如教学10+20,教师不是停留在学生认知水平上,而是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算理进行描述,1个十和2个十合起来是3个十,也就是30。这样,把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的计算方法与新知的算理相结合,能够更好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多关注学困生,把发言的机会多留给这些“弱势群体”,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保持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
3.重习惯,提能力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本保证,而习惯的培养恰好是我们计算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从我28年的教学经验中得出,计算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四种习惯:
(1)审题习惯。计算时要细心观察题目的特征,解读习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看清每个数字和每个运算符号,不能抄错。
(2)认真书写的习惯。学生由于书写潦草,导致的计算错误的屡见不鲜,有时连他自己也无法认识。
(3)认真打草稿的习惯。虽是草稿但不能“草”,书写要认真,排列要有序,便于检查。
(4)验算的习惯。培养学生检查和验算的良好习惯,是防止错误的重要措施。
(5)整理错误的习惯。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错题集”,以每个单元为同一知识点进行错题摘录。把自己的作业本、练习册、试卷里的错题及时记录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在错题集里。并在错题下面标注出“概念错误”“思路错误” “理解错误”“审题错误”等错误原因,使“错误”变得更加清晰。复习时针对错题集的信息出几道易错的题让学生进行计算比赛,调动学生参与热情,迫使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认真的回顾、检查,从而起到事半功陪的效果,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是一门艺术,严谨的教学态度是我们教育者所要坚持的,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则是我们教育者所要不懈探索的。提高教学质量一直以来都是一线教师在教学上所追求的目标,其实在课堂教学中,除去新授内容,教师们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分析错题。因此,我们该科学地指导学生对错题进行再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地建立“错题集”,让学生远离题海战术,轻松摆脱错题的困扰,乐于做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