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高效课堂”中提问的艺术

【作者】 靳创利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大庄镇圪崂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自“高效课堂”开展以来,大家对这一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都进行了深入探究和课堂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笔者也发现,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彻底改变后,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达到了高效率和高效益。个别教师对课堂缺乏驾驭能力,无法完成既定学习目标。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在于课堂提问的技巧上。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善问”、“巧问”?笔者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预设是课堂提问的前提。
  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因此在提问时,应紧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弄清针对哪些问题展开提问,这些提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有了明确的目的,在提问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吃透教材,在关键处提问。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好关键问题,这样往往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促进作用。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其中例一通过两个学生平分月饼的情景,引入分数。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分数的需要,让学生有学习分数的需求,这就是教材的关键处,是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最重要之处。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中秋节,几个小朋友一起分月饼。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块?学生用手势告诉大家“2”。那么两块呢?学生也能用手势,表示出来。当问到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的时候,学生就不能用一个整数来表示了。
  生1:画个圆表示这一块月饼,在中间画一条线,左右两边各标上一个“1”,其中的一个“1”就表示一半。
  生2:找个圆形的纸,平均分成两半,其中的一半就表示小朋友分到的月饼。
  这个时候我顺势追问:刚才大家都能用一个整数来表示,现在我们怎样把这一份一份的月饼也用一种数表示出来呢?这就是这节课的眼,恰当而精炼的课堂提问,指向性非常明确,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分数的需求和好奇心,同时使学生建立起分数的概念,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2、分析学生,在困惑处提问。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如教学数学“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在课堂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因为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在上课之前就学生对相关成语的熟悉情况进行了了解,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了要提问的内容。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把握气氛,在兴趣处提问。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良好的学习氛围,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好的做法莫过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力求让问题新颖、富有吸引力至关重要。
  比如在教学“四年一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有位教师就是从下面这个问题引入的:“小明今年12岁了,却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使学生兴趣空前高涨,结果整堂课效果非常好。 
  二、有效调控是课堂提问的重点。
  1、控制问题的难易度。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易适当。过于深奥的提问,会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如果问题太容易,甚至连后进生都不用动脑筋就知道答案,又显然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即便他们连连附和,但并不能反映出思维应有的深度。
  2、控制问题的精准度。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因此,教师提问的语言要严谨、简洁,不能含糊不清。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教师分别出示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坐的人数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结果前几个学生提出的都是比多比少的问题,而没有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3、控制问题的启发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效果,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提出的问题引人入胜,往往能促发积极思考。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在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后,带领学生搭一搭,当学生搭好平行四边形,老师问学生:“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我觉得关键是先搭一个长方形,再拉一拉。”还有学生说:“我觉得是要选4根小棒,对边要相等。”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只以“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为导向,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这样的提问无疑引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灵活善变是课堂提问的关键。
  教师在课堂提问要因题而异、因人而异,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提问的方式很多,常用的有:①开放式提问;②突破式提问;③比较式提问;④猜测式提问;⑤启发式提问等。只有灵活运用多样的提问方式,才能使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例如,开放式提问,让学生自由发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采用启发式提问,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遇到易错题,可以采用比较式提问,让学生借助提供的一些材料思考,让学生从比较材料中得到启示,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有成就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高效课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