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儿童良好品德形成的有效途径

【作者】 王世平

【机构】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路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善恶意念、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我们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视子女如掌上明珠的今天,青少年的恶性犯罪案件却层出不穷,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一个成年人的反思,我们的下一代在身体增长、知识增长的同时,道德品行也一起在和谐发展吗?为了他们的和谐发展我们自己又做了些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孩子实施品德教育才能使他们健康成才呢?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形成良好品德的主要因素。
  社会对儿童成长发生影响首先是通过家庭发生作用的,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又主要是通过家庭环境实现的,家庭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父母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水平、教育态度和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气氛、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等等,对孩子的品德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从教育顺序上看,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才是学校教育。在家庭诸因素中,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态度对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心理学家皮克(R.P.Peck)、海韦格斯特(R.J.Havighurst)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发现,儿童的优良品德与信任、民主、容忍的相关系数 都比较高;敌对行为与严厉的态度的相关系数比较高;意志坚强与家长信任的相关系数最高,与家长的严厉态度则成负相关;情绪稳定性、自发努力和友好态度的严厉态度成负相关。因此,我们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信仰、规范和价值观等首先通过父母的“筛选”而传递给子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品德的发展。
  著名作家三毛有一篇题为《一生的战役》的散文,读来令每个做父母的深思。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这个“你”就是她的父亲。有一天,三毛的父亲读了三毛一篇文章,给她留了一张小条:“深为感动,深为有这样一枝小草而骄傲。”做女儿的看到后,竟是“眼泪夺眶而出”。三毛写道:“等你一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
  读罢此文,感触颇深,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评价有时会在无形中为他们待人接物做了样子,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对自己的正确评价。那么我们又将如何用我们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去帮助他解开这此心结,释放内心的不满,使他快乐起来呢?我不得不反复深思……
  二、和谐的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奠定了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活动范围和接触的社会环境不断扩大,当儿童走出家庭,进入学校后,学校成为儿童最主要的社会生活场所,成为儿童接受社会化影响最集中、最丰富的社会生活环境。儿童在学校中不仅学习、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发展智力,也接受一定的人生观点和掌握一定的道德标准,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形成自己的人格。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孩子品德发展的动力。孩子的学习是在师生交往活动中实现的,老师是学生心中的榜样,其言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往往把教师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态度理想化,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典范,教师的学识才能、诲人不倦的精神会感染、激励学生对知识、事业的渴望和追求,对有威信的教师,学生人会产生敬仰的心情,愿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将教师作为自己心中的楷模和表率加以仿效,把体现在老师身上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品德,因而“老师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智慧、感情和意志品质的发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道德品质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对学生个体而言,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行为有着广泛的影响。罗森塔尔效应是教育界内外都十分著名的实验,教师的期望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如现我校四年级四班的蒋易、高莅金等同学,从讨厌上美术课、处处与老师作对到现在的挤出休息时间完成美术作业,并且质量很高,两年来的转变,真真切切地让我体会到教师对待每一个孩子的态度对他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其二、对学生群体而言,教师的管教方式也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发展。勒温等人把教师的管教学生的方式分为民主的、专制的和放任的三种类型,结果表明,在专横的领导下,学生作业效率上升很快,对领导的依赖性很强,缺乏自主行动,带有不满的情绪,冷漠和具有攻击性,教师不在时,秩序混乱,缺乏自制性。在民主管理下的一组,完成作业的目标是一贯的,行动是积极主动的,态度友好,很少表现出不平不满的情绪。在放任管理下,有好多任性的行为出现,无团体目标,无组织、无纪律和放任,作业效率低,经常发生失败和挫折。我们平常所观察到班级管理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和谐的班风、校风是儿童品德发展的摇篮。学校生活是儿童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除了与老师接触交流以外,最多的就是他所在的班集体和学校,班风、校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我校儿童在学校和谐管理、和谐教育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了让在我校就读的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和谐地发展的独特的校风、班风及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建立起了贫困生救助基金、奖励基金,严校长带头支助经济困难学生,学校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教师每人必须联系、帮助一个学困生,无论在学习上和品德发展上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同时,学校还利用升旗仪式、盛大的开学典礼、庆祝建队日、授奖仪式、家长会以及校徽、校牌、校歌等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在和谐发展的行为导向作用下,孩子们逐步接受并适应了学校的团体规范,形成了相应的文化价值意识和共同发展的目标取向。良好的校风陶冶了师生的心灵,大张旗鼓地鼓励上进,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行为方式。
  三、社会媒体应该对儿童进行健康地引导。
  现代社会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作(下转第31页)(上接第72页)为信息载体的网络、电视、电影、广播、书籍、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因其具有影响速度快、覆盖面广、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等特点,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对儿童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网络和电视具有视听结合的特点,加上活动的画面,最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儿童看到一些自己无法亲身经历的情景,更广泛地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接受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成为儿童的“第二课堂”。但是,媒体中的暴力内容和情景会直接诱导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如果儿童长时间地沉溺于电视或网络中,还会导致儿童的孤僻症,让儿童形成一种对事物的冷漠态度。因此,社会媒体要对儿童进行健康地引导。
  只有我们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儿童的成长,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的精神家园,从正确引导的角度让其幼而学,壮而行。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明辨是非的道理,才是真正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最佳途径。
  参与文献:
  《现代教育理论》 朱德全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李维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怎样做好孩子的父母》 孙云晓主编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编 中国人事出版社
  《教子成功,从培养习惯做起》 孙云晓主编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编 中国和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