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家庭教育中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

【作者】 董晓燕 刘润红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里岔镇里岔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好习惯可以塑造成功的人生,而做为习惯培养的主要基地是家庭,儿童在家庭教育中养成的行为习惯是很难改变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儿童言谈举止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家庭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在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就有着极其显著的地位。
  那么,怎样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呢?这无疑是摆在每一位家长面前的问题。下面我们就结合自身的体会对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榜样示范,引领成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我们父母又往往是儿童的第一榜样,是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主要模仿对象。孩子除了继承父母先天的遗传因素外,时时刻刻在模仿父母中成长,他们的言谈举止很多时候是父母的克隆。所以,为人父母者,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自觉纠正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和孩子共同进步。所以,做家长的在培养孩子时,一定要多注意自身的缺点,真正达到:己身正,不令则行“的效果,给孩子树立好第一榜样,和孩子一起进步,这不是很好的途径吗?
  另外,给孩子找玩伴也是很重要的。“近朱者朱,近墨者黑。”这一简单的哲理在孩子身上体现的尤为显著。跟自私的孩子在一起,孩子学到的是自私;看到别的孩子趴在土堆上玩,你的孩子很难拒绝这一诱惑;小伙伴把衣服脱下来放在屁股底下座着,你的孩子脱不下衣服会着急上火。这是因为除了模仿,孩子也想体验,看似很平常的小事情,对孩子来说就是难以抗拒的诱惑。所以,孩子的另一榜样就是童年的小伙伴,孩子之间的互相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要让家长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别人的孩子,更不是说把孩子放在家中圈养,而是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分辨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不好的行为,让孩子在分辨中学习别人的长处。
  二、适当放手,让孩子有自我发展、觉醒的空间。
  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都上小学了,可是吃饭还是妈妈用勺子喂、睡觉还得父母脱衣哄着入睡,过多的包办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会形成孩子的依赖心理。也听到有很多家长抱怨,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太费时间,会耽误上课等。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孩子穿衣慢,吃饭慢不也是习惯吗?还记得我的孩子小的时候,看到我叠被子,他也会拽着小被子叠;看到妈妈揉面,他也会要一块面揉得满头大汗;早晨起来和我比赛穿衣服、洗脸,晚上也不忘开展脱衣比赛;饭吃得满地、满脸、满了手,可我们仍然坚持只要他高兴,坚持让他自己吃,还时不时的夸他一两句,现在孩子上小学了,很多事情是不用我们操心、督促的。吃完饭,和妈妈一起刷碗,其乐无穷;看到爸爸捧书挥笔,他也会到写字台前。
  给了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其实也就等于给了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你从小老是给孩子喂饭,让孩子腾出手来边吃边玩弄玩具,不是很容易养成他吃饭慢的习惯吗?有时候,给了孩子锻炼的空间,也就等于在为培养孩子习惯上赢得了时间,不是吗?
  三、合理引导,规范行为,养成习惯。
  儿童的行为需要引导,他们最初始的行为除了模仿,就是愿意去体验,而这些体验只要是他们觉得快乐,是不会分辨好坏的。孩子逐渐长大,在平日的生活中应多讲道理,从小道理讲起,不厌其烦,比如教育孩子守时、守信,申明利害,使其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也要使其明白为什么不能那样做。从点滴小事做起,比如不喝生水,饭前洗手、用眼卫生等等。平时也要注意抓住时机,利用好时机,比如在公共场所讲秩序,学会明辨是非,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培养善心、爱心等等。小事不为,大事不成,我们在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上一定得注意从小事、细节上抓起,既讲大是大非,也讲小是小非,只要引导合理,良好的习惯是自然会养成的。
  四、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公约”,并相互监督。
  在实际教育孩子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时候我们的苦口婆心是不起作用的,尤其是孩子上小学后,作业完成不及时、写完作业书本摊了一桌子等等,虽多次提醒依然不见效。这时,我们不妨采用“家庭公约”的形式来试一试。全家人坐在一起共同商议条款,要求要明确、合理、具体,譬如饭前洗手、饭后及时洗碗、起床时间、不乱扔垃圾等小事,让孩子既能看得见、摸得着,又容易执行。制定好公约,相互监督,一周一评议,并随时根据情况补充、修订,一旦制定,严格执行,只要持之以恒,自然成了习惯。这个办法我们曾指导好多家长用过,事实也证明只要家长重视,效果还是不错的。
  五、要求要具体,纠偏要及时。
  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注意具体,细而小,过于笼统不仅不利于理解、执行,而且出现偏差时也不好纠正。例如我在自己孩子制定养成教育的要求时,从如何给大人递东西,接受别人的东西时要用双手,甚至连如何说话、如何刷牙、洗脸、擦桌子、扫地都有条有规。在孩子执行的好的时候,及时表扬加以肯定。出现偏差的时候也易于纠正。例如我的孩子在一年级的暑假中,由于在午睡前爱躺在床上看一会儿书,开始时我们并没有注意,可是在开学后我发现,每次看书时他总爱躺在床上,这可不好。于是我找来有关用眼卫生方面的文章读给他听,并且在具体要求中加了一条“不躺着看书。”当然,在具体的执行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孩子告诉我如果晚上躺下后不看一会书,很难受,也很难入睡。于是,我和孩子经过讨论又想了一个好主意,每晚睡前家长讲一个故事,就这样,孩子每晚总是在我那胡编乱造的故事中满意的睡去。这样一直坚持了一个多月,彻底帮孩子纠正了过来,不过直到现在我也没能彻底解放,孩子在睡觉时,还是会经常要我讲故事,否则,就威胁我要“罢睡”,还经常扬言故事不好就继续躺着看书。所以,我只能说孩子大了不好教,都知道跟你讲条件了,不过我还是时常窃喜,因为孩子一直表扬我的故事讲的很有创意,不像他妈妈那样只会照书念。承受如此嘉奖,我也只好继续了。
  良好的行为习惯往往是成功人生的基础,而良好的习惯往往在儿童时期就已成形,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越早重视效果越好。当然,由于儿童个性特征的差异,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也应是灵活多样的,只要我们注意从小事抓起,耐心引导,就一定会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拥有成功的人生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