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培养中职学生“四动”能力,提高专业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 彭 英

【机构】 四川省宜宾县柳加职业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课堂是职业教育从事专业理论技术教学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就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但是由于当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生源质量差、基础薄弱,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又加上中职学校部分课程内容相对枯燥、知识点分散、与现场实践结合紧密、对技能要求高等特点,就出现了在课堂教学中有的班级整堂课鸦雀无声,纪律极好,可一提问题,学生却毫无反应;有的班级学生坐姿极好,可是眼神呆滞,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班级学生非常活跃,精神旺盛,课堂下面言语不断等等情况。那么如何来加强课堂管理,利用课堂主阵地提高课题教学效率呢?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在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四动能力”,发挥学生主体的“内因”作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动脑思考,提出疑问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表现在质疑上,疑才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带着问题去思考,才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前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不爱开动脑筋,再加上中职学校培养目标主要是技能型人才,这些便导致了专业理论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因此作为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追求形式,单纯地为了“操作而操作”,而要通过实践教学促使学生思维,把实践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直观感知进行内化形成表象。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因势利导,提出恰当的问题思考,给学生充分的动脑思考时间,让他们独立、自由地思考,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教师在设疑时要注意问题的难易度,以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丧失思考的信心。
  二、动眼观察,感知新知
  研究表明,大脑中一半以上的知识和记忆是通过眼睛获取的,眼睛在学习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同学们能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作为专业课教师首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眼神,掌握他们的听课状态,又要善于使用肢体语言,引导学生的视线紧跟自己的教学节奏;其次更要将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运用计算机制作PPT课件或播放一些教学视频,使课程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图表更加生动、数据计算直观、操作一目了然,将复杂化的理论知识转化成直观、浅显的知识,从而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让他们体会学习的成功感,从而对所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动手做,拓展学生思维
  在职高课堂中让学生“手动”,是“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专业教学深化思维的有效方法,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动手能力人才的教学目标,能极大地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充分的机会。
  (一)让学生动手记笔记。有的学生说只要上课听了就可以了,记不记笔记无所谓。俗话说,好记性不如一个烂笔头,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的许多讲学内容是对书本知识的高度概括和补充,光靠课堂听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常记笔记可以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时刻集中注意力,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在专业课教学中,应当以学生实践操作学习为主线,加强实训教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多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动口多说,提高语言逻辑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当学生试图用语言表达内心所想的时候,他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因此,专业课堂教学中也应当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
  (一)小组探究让学生嘴巴动起来。采用小组探究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学生围绕着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展开讨论,教师从旁引导和总结,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小组探究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调沟通能力。
  (二)让学生走向讲台。对于在专业学科中理论知识较简单、举一反三的部分,教师可以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小讲师”角色,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准备,课上把讲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讲;在每节课的归纳总结阶段,让学生来表述本节课他所学到的知识或技能,提出还存在着哪些疑惑,再由会的学生给予解释。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四动”教学形式,在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下,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特征,结合“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调动了学生的脑、眼、手、口等感官参与教学,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实践证明,该教学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合中职专业课程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