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论教师的中国人文美学精神

【作者】 张丽琴

【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师进行中国传统人文美学修养必先“修己以敬”,能够做到德性与学问、知识与审美之间的相依并存、相辅相成。教师拥有高层次、高境界的人文美学素养,其气韵生动的言行举止和道德规范会自然而然的影响着学生,并将之传承下去。
  关键词:人文美学;尊德行;自省;和谐
  “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拥有以人为本的人文素养是教师的基本功,人文美学是比人文素养更高层次的境界,包含了文化素养、人文素养和美学素养三个层次,其中的文化素养包含在人文素养里。如果研究过中国美学史和人文史就会发现:研究美学离不开人文探究,研究人文也离不开审美意识,人文精神和艺术美学之间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这就是有别于西方分体式研究的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的独特之处。西方的教学理念并不能全部适合中国现状,中国的人文美学经过几千年历史的锤炼磨合已经非常成熟,这是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宝库。
  一、自然之态
  欧阳修在《左氏辨》中言:“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有德行的人要内修品德、外修仪表。自然之态指教师的神韵风采。“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晋书·嵇康传》),描绘了嵇康不加雕琢的自然风采。古人认为外在形象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内修与外貌浑然天成。嵇康在《养生论》里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人要形神兼备,而且“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气韵生动、自然质朴的气质和韵味一定是具有感染性的。气韵生动指内在气质和格调,自然质朴既是指教师的人文素养,也是形容教师的外貌与言行。种种内在情趣与意蕴都会反映到外貌言行之上,如,胸襟开阔者面相自然和谐、温文尔雅,心胸狭隘者的言行会显偏激、刻薄,修为情商低者或暴躁易怒,或寡淡呆板。
  教师也有七情六欲,也会因琐事而纠结、烦恼。控制情绪应该是教师必须的修行,一言一行都要讲究,有时候一句鼓励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青春期的孩子在自大与自卑中间摇摆不定,敏感而茫然,过于情绪化的老师容易使学生无从适应。《论语·述而》中描述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最佳的教师仪表举止就是:态度温和而又能够严厉,威严时而不凶猛,神态庄重而安详。
  二、坦荡之德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中庸》),德性与学问之间的关系是相依并存、相辅相成的。“仁、义、礼、智、信”是中国最基本的德性标准,是以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人文美学。人格的魅力胜过一切教条式说教,老师首先要进行人文美学精神的自我修炼,思想引领言行,一位具有人文美学素养的老师会使学生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学校与老师追求升学率无可厚非,但如果把它作为教学的主体,那就失去了教育的原旨意义。在严酷的升学压力下,老师、学生、家长的精神现状都非常值得探究。当今,人文美学素养教育的缺失,使得师生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尖锐,发展人文美学精神已经迫在眉睫。教育的根本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教育的核心价值还在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利益优先的价值观衍生了越来越多的道德缺失和社会矛盾,漫漫人生当中,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在各种欲望的诱惑、情感的驱使下很难保持清明平和的心志。而且,学问大了,德性就一定高吗?没有道德规范和自我修养的学,很可能“知愈多而人愈窒”,一个心胸封闭、狭隘的人在为人处事上极易偏激。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通过自省来修身养德,不一定要有超然物外的极高境界,但一定要有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和为人处事的方法。《荀子·修身》中道:“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身为表率的老师自己要做到身正仪端,在言行上以身作则,通过一言一行将人格魅力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学生,才能起到真正的人文教诲作用。内心光明行为就会磊落,行事也会坦荡。举个例子,老师为了了解班级学生的私下状态,鼓励培养了一大批打小报告者,一直以来,大众都觉得无伤大雅。笔者认为,这种貌似合情合理的举动,首先违背了做人的准则,比如,损人利己者容易养成小事喜欢斤斤计较,大事没有大非的做人理念;其次,此举会引发信任危机。老师可以大大方方的找当事学生进行谈心,在亲切关怀的谈话中,学生一般都会直抒胸臆。如果不能够打开心结,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威胁训斥只能雪上加霜。社会价值观的跑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回归正途的,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渐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和谐之音
  语言作为一个交流、交际工具,有着巨大的力量,《论语·子路篇》说:“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虽说这话有些夸张,但语言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个人的语言是其人格素养和知识素养的直接反应,作为老师,语言之美不仅仅体现了理性化、逻辑化,还要具有一定的传播性和感染力。古代诗文都讲究平平仄仄的韵律美,通俗讲就是抑扬顿挫,教学语言首先要训练音色和音调。优美的语言带给听者一种舒适愉悦感,可以吸引人的注意力,进而引领听者的思维,同时增强趣味性和学习兴趣。
  教师需“慎言。”包括两个含义,一是言前先思,二是分清场合。
  教学语言是指教师用于传达知识的教诲式论说。跟社交式的无意闲聊不同,教学语言是需要精心准备的。教师首先要经过谨慎而周密的思考,以育人为意图,将知识以口头加书面形式熟练的运用出来,使听者也能够以口头和书面形式模拟、记录下来,从而加以理解和铭记。语言传达之后,要经过思考、实践来验证、吸收,这就是攻克新知识的过程。教诲式论说一定要科学而精准,信口开河、断章取义或者闪烁其词都不可取。长篇累牍不如言简意赅,古人讲:“要言不烦”,简明扼要的论说更能让人印象深刻。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言过其行的轻言后果就是再也不能建立师生的良好信誉。教诲式论说的口吻也很重要,温雅式的论说从心理上更被学习者所接受,独断专行式的论说容易产生逆反效果。温文笑语为上乘,平静淡然为中乘,疾言厉色为下乘。
  在公开场合,要牢记“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礼记》)此时“忿言”很可能会激起叛逆学生的反抗,弄得老师下不来台是小事,有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不是任何场合都可以直言不讳,要学会审时度势,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根据场合掌握说话的时机和分寸,运用诙谐幽默之语放松心情,并懂得适可而止。当自己在负面情绪下时更要慎言,一定待情绪平缓再解决问题。
  孙子说:“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重于剑戟。”成为“珠玉”还是“剑戟”,话从口出之前应当慎思,教育工作者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四、广博之识
  广博之识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积累,还要具备审美意识,没有艺术素养也形不成高层次的人文美学素养。古人提倡诗、文、乐、书、画等美育观,目的是通过艺术熏陶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进而产生审美自觉,形成健康和谐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苏轼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具有导向性和传承性的工作性质使得老师一定要具备优秀的洞见力和探索精神,这需要跨学科的涉猎,博采众长的知识汲取。知识面不宽的老师传授不出宽博的理念,也不能很好的触类旁通。如果只会死抠教材的知识点,为了教而教,忽略最重要的分析问题、解构知识的方式方法,这跟程式化的教学机器有什么区别呢?现在的教学需要越来越博学的理念,狭隘的学习方式已经远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形式。博学多闻的教师,能够将众多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且将审美素养运用在教学中,就会逐渐形成一套带有个人特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体系。
  人文美学素养与科学素养并不冲突,两者应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与艺术素养的修炼与浸染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一个人的外貌格调和行为举止,天长日久的积淀会形成一种更加优厚的人文美学素养。内在的优雅和光彩,更胜于外貌的雕琢靓丽,这种美感随着岁月的洗礼和锤炼,会愈发夺目而含蓄。  
  《礼记·中庸》言:"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教学同样如同登高、远行,都要从低处、近处开始,扎扎实实、循序渐进,教育工作者既要具有构造严格理论的能力,也要兼具实践的智慧和审美经验。简单来说,人文与艺术的结合,才能形成真正的人文美学素养。文明如何延续不仅仅是靠知识的传播,人文美学素养应该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传承才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心的概念》,吉尔伯特赖尔著,刘建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324页。
  [2]《尊德性与道问学——吴澄哲学思想研究》,方旭东著,人民出版社,第261页。
  [3]《走到社会与学科前沿的中国美育》,曾繁仁,《文艺研究》2001年第2期。
  作者简介:张丽琴,生于1972年7月30日,女,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