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构建品德与社会(生活)的多彩课堂——论多媒体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 张晓红

【机构】 绵阳市游仙区教师进修学校绵阳市游仙区教育研究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许多老师看来,只要运用了多媒体就是一节生动有效的课,多媒体在什么时候使用、怎么用,从来不过多考虑。恰恰相反,多媒体的使用必须“适时”、“适当”、“综合”。实践一再证明,课堂上多媒体的使用也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课堂;多彩
  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教学中,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多媒体?如何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哪些途径可以有效地丰富多媒体教学?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构建品德与社会(生活)的多彩课堂的有效保障。
  一、问题展现   
  案例回放:《科学用水》教学片段——《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    
  1、导入    
  师:今天的课堂里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会是谁呢?瞧,它就是——小水滴,我们和它打个招呼吧,热情的小水滴迫不及待地要给大家做自我介绍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学生看课件,听介绍。动画展示小水滴在世界上的存在,学生被动画所吸引。) 师:你们愿意和它做个朋友吗? 
  生:愿意。   
  2、感受美好风光   
  师:那它太高兴了,今天在这里它就要敞开心扉和你们聊一聊关于它的生活故事。首先请你们欣赏它带来的幸福生活的照片。    
  (出示课件:美丽风光。眼花缭乱的的图片展示。)    
  师:你们觉得这些地方的小水滴生活得怎么样啊?
  生:幸福、快乐。    
  师:是啊,水娃娃生活得如此开心,正是因为这里的水是那么的清澈、明净。   
  3、感受水的污染   
  师:可是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一些水源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小水滴的生活不再幸福,让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现在的生活吧!    
  出示课件:课本中出现的各种水污染图片(将课本转移到大屏幕上。)    
  师:看,它还能那么开心吗?还能笑得出来吗?(翻图)瞧,它难过地哭了。小朋友,在你们的身边有没有看到过水污染的情况呢?    
  生:我奶奶家门口的一条小河现在很脏,听我爸爸说他小的时候那里的水还是很干净的,小河里还有很多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呢。    
  师:这是你亲眼看见的。    
  生:我在新闻中看到过有些地方公园里的湖水受到污染,气味很难闻。    
  师:那小朋友们,你们对家乡的水污染情况了解吗?
  生:不太了解。    
  师:没关系。老师做了一些调查,请你们来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家乡的水污染。又是大量水污染的图片。)你们想一想,生活在这里的水娃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一定非常不舒服。    
  师:是的。值得欣慰的是政府的相关部门已经采取行动进行治理。我们这里的水也需要我们来——    
  生:保护。(课件出示保护。)       
  案例中,教师自始至终以小水滴为主线,贯穿课堂,所有的内容都从课件上传递出来,而教师这种简单的提问以及师生间浅层次上的对话,已满足不了课堂教学的需要了。
  案例中,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品德内容已不再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
  案例中老师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而没有真正的实质内容。更不能掌握品德与生活(社会)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多彩的图片、生动的动画吸引着学生,可是细细观察,学生所关注的仅仅是多媒体呈现的那些图像而已,除此,并未显现出多媒体运用后的明显效果。
  案例中,教师本应板书的内容也由课件来代替,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对策探究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应“适时”    
  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能代替教师“教”,课件在教学中只能处于辅助地位,再好的课件若不能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并融为一体,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方面应注意做到“助教”,而不能“代教”;另一方面在运用多媒体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讲课时,应尽力避免以下情况的发生,如:始终坐在显示器前讲,教室内闭着灯,窗户挂上窗帘,学生看不清教师的表情和动作,看不清教材,写不了笔记,只能像看电影、电视那样,看着屏幕听课。这种现象阻碍了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学习方法仍然是被动地接受与死记硬背,其教学效果还不如一般的传统讲授法。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应“适当”    
  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CAI等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不适用于所有课程。有些课程适用,有的不宜采用,若强行运用其效果反而不如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好。即使是适用于多媒体教学的课程,也不是这门课程中所有的内容均适用多媒体教学。例如,用图像、视频、影像展示社会现象,再现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等,可使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教学效果明显。如果有些教学内容是以文字讲述或逻辑推理为主,就不宜采用或应少采用多媒体教学。因为通过教师的板书、面部表情、手的动作,讲话声音的高低、快慢等,学生才会了解教师的思维活动过程,增强理解,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任何一个教学手段、教学设备其适用对象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均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只有正确、合理地使用,才能发挥出其优越性。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应“综合”
  1、从班级教学向小组教学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以个人、两人或小组形式进行学习。    
  2、从教师讲授、叙述向教师辅助、指导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理解教学内容、主动地学会如何写文章、构思计划和完成其他学乏任务。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主要包括:学习项目的选择,建议学生阅读什么样的学习材料以及如何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如远距离通讯)来查阅、收集资料或如何进行实验等。    
  3、从针对好学生进行教学到针对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教师要对全班学生的成长负责,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他们提出各不相同的建议和期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指导。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人都有一位百问不倦的“个人指导教师”。    
  5、在教学评价时,要以考查学生记住多少知识为主的评价方式转变为着重检查学生行为、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式。    
  6、改变以往那种学生之间互相竞争的学习气氛,提倡合作! 教学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让学生从学习过程本身寻找动力,使全班学生在学习时互相讨论、互相合作,培养他们协作的精神。     
  三、实施策略      
  (一)化虚为实,化繁为简,激发情感,增强感染力
  例如,教学《我身边的环境》这一节内容,一上课就让学生看录像,欣赏一些环境优美的地方,如天池、南山、植物园等,让学生切身地感受美。把这些离他们生活很近的东西搬到了屏幕上,学生很感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接着通过生动的画面演示环境变化的过程:池水水面平静、清澈见底、空气清新,里面的,小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旁边的草地绿油油的,小动物玩得很高兴。慢慢地池水发生了变化,池水变成黑色的,里面的小鱼儿死了,地上到处是白色垃圾,小动物们高兴不起来了,小池哭了。屏幕上出现几个字:救救小池。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触动。这一场面引起学生的思考,对它们的启发很大,教育意义很深,学生深深感到保护环境卫生每个人都有责任,他们会积极踊跃地举手,为保持好环境卫生想办法。这比老师用多少优美语言去解释效果都好。    
  这说明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丰富得多。恰当运用这种手段,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知识的途径,达到对品德知识的理解。多媒体动画和录像片段等逼真的氛围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而且可以把学生观察的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社会现象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    
  (二)让课堂鲜明、生动,创造高尚的精神氛围    
  由于小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喜欢模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其道德认识、情感与行为间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因此,教学中要从学生的道德认识出发,巧用多媒体手段,指导道德行为,把学生引入创设的情境之中,使其身临其境。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道德行为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例如,在教低年级《爱清洁,讲卫生》一课时,借助显微镜让学生亲眼观察自己手指的污垢,当他们第一次看到手指甲污秽中藏着形态各异的细菌时,感到非常惊讶。在此基础上,适时地播放一些关于饭前洗手、饭后刷牙的正确方法和不要偏食、不要吃零食等内容的教学录像或幻灯片,并加以点拨。同时,还可以使用好习惯和坏习惯的对比图片,学生就知道为什么要爱清洁、讲卫生和怎样爱清洁、讲卫生了,就能积极行动起来,力争做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好学生。 
  可见,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恰当、适时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精美的画面,摆脱时空的局限,让学生在生动的意境中,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本上的道理,以其优美的音乐,激起学生的共鸣,创造出良好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得到启迪,最终达到导行的目的,真可谓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