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逻辑生长点——兼析“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作者】 于贵平

【机构】 (中共甘肃省平凉市委党校,甘肃 平凉)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党的十八大首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明确界定,实现了由价值体系向价值观念、由价值体系向道德建设中行为规范的转变,使原则性的文化系统转化为个体人生层面上的行为准则和做人信条,完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高端理念的解码,使其在民族精神的培育中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其在个人层面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便成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逻辑生长点,这与产生于40多年前的伟大的“雷锋精神”在价值内涵上是以一贯之一脉相承的,尤为重要的是雷锋这一典型人物及其精神的存在,能够使个体找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实现个人生存与发展价值的逻辑起点,这正是“雷锋精神”鲜明的时代价值所在。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人的生存发展 逻辑生长点 “雷锋精神” 时代价值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类文明的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实践的高度发展使得由人类及其活动决定的人类文化日趋丰富多彩。而文化的灵魂是价值观,文化的多样性必然导致价值及价值观的多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去引领和支撑并作为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以保障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并由党的十七大重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遂之成为引领社会主义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统一思想和行动的纲领。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在这此基础上提炼和凝聚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在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把社会主义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追求目标与行为规范统一起来,也就是说核心价值观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逻辑生长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任何社会都有其赖以支撑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无论从社会理想、社会运动还是社会制度来说,都表征着一种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自由解放息息相关的价值诉求,是一种有别于资本主义的价值选择,有着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所谓社会主义价值观,主要指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未来社会价值诉求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要求。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就是人类对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社会价值理想的一种延续,是在否定不完美的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之后对一种更人道、更平等、更自由的合理社会的理想价值诉求。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社会形态及制度安排,社会主义以其自身独特的价值魅力吸引、感召着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任务要求中,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进展,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凝聚力量、达成共识、提升价值的有效途径。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国家、社会及其人民普遍信奉、追求、恪守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规范,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我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博爱”。我们党90多年来建立、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也是提出和丰富、推广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一直在努力提炼、概
括全民族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看,其包含着共同的基本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贯通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确定核心价值观就能够使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了更为集中的价值基础、目标和导向,就能够使核心价值体系有更为凝练的价值内涵、符号和表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既是历史趋向也是价值趋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理想信念既是人民主体的利益需求也是价值需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结着民族的血脉和时代的精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既是精神导向也是价值导向;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是公民道德准则也是社会价值准则。“三个倡导”的提出,概括了国家、社会、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的价值反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价值表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相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凝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国家目标,也是全社会和全体中国人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使命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体现了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精神价值,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公民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公众取向。“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以“三个倡导”为基本价值取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标识和精神引领。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价值依据,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理想、精神和道德支持,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二、“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一致性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和先进文化的表征。周恩来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②
  (一)“雷锋精神”的价值内涵
  1、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雷锋一心向着党,他把党比作母亲,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党和祖国人民的,无论遇到怎样艰难复杂的情况,都“坚决听党的话,一辈子跟党走”;“为了党,愿洒尽鲜血,永不变心”;“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③这种强烈的阶级情感,正是雷锋精神的精髓。
  2、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雷锋是一个实干家和勇于探索的创造者,他总是把实现崇高理想落实到本职岗位上,说到做到,表里如一。他坚持理想与现实相一致,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甘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他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自己政治上要求严格,自觉经受思想锻炼,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提升自己,逐步成长为一名具有高度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修养的战士。
  3、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在雷锋看来,“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正像细胞和人的整个身体关系一样。当人的身体受到损害的时候,身上的细胞不可避免也要受到损害。同样的,我们每个人的幸福也依赖于祖国的繁荣,如果损害了祖国的利益,我们每个人就得不到幸福!”正因为如此,雷锋时时处处都以党、人民和祖国的利益为重,把帮助别人看作是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4、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雷锋人生观最光彩夺目的地方就是他正确解决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他把“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作为自己的信条,“时刻准备着为党和阶级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的一切,甚至生命。”在这样的人生观指导下,雷锋始终保持着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勇往直前的革命干劲,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用生命践行了为共产主义事业毕生奉献的誓言。
  (二)“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雷锋是一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解放前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给了他成人成才成长的宝贵机会,其人生起根发苗的生长点立足于人民共和国这片热土,成长于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之中,融汇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洪流中。他的精神最集中的体现了个人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规律,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对应于“雷锋精神”的具体内涵,就是:
  第一、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爱国。是社会主义祖国给了雷锋的新生,是社会主义祖国把全中国广大的劳苦大众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解救出来,这份恩情深深的根植于雷锋的心中,没有谁比他更明白爱国是他的魂,他的根。他爱好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则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具体表现为对养育自己的锦绣家园的衷心赞美和深深依恋之情;对祖国富饶辽阔的国土、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灿烂的文明,以及各种闻名于世的成就的自豪感;对祖国各族人民和骨肉同胞的热爱和亲切感;维护祖国的荣誉,保持民族尊严的高度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对祖国无限忠诚,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无比关心,愿意为祖国的独立富强和繁荣昌盛而献身的高度义务感和献身精神。那首节录于雷锋日记赞扬雷锋精神的歌曲最能印证这一点,“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抽敌人。”④
  第二、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诚信。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和普遍价值,从个人角度看,它是公民的一种美德;从社会伦理的角度看,它是规范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伦理准则。诚信的基本含义即诚实无欺,讲求信用,这构成了人们做人处事的根本道德准则。《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⑤此点,正对应于雷锋精神中言行一致忠诚老实的特点。
  第三、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友善。人类心灵的满足不仅需要有最起码的物质基础保障,更需要用一种与人为善、相互帮助和提携的精神理念支撑。历史和现实表明,在一个没有爱心、缺乏包容的社会环境中,是不可能有效建设和谐社会的,来自于互相尊重的社会活力也将会受到抑制。相反,建立在与人为善、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包容尊重基础上的公民意识和品质,不仅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冲突和危机,提高公民幸福感,也有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厚德载物和谐共处,强调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友善,已渗透到了我们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之中,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成为维系人类社会的道德秩序、道德关系及人们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成为中华民族一种深厚的民族传统意识。而以上这一切无不体现在“雷锋精神”中公而忘私仁爱友善的特点。 
  第四、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敬业。人类社会生活中,除了公共生活、家庭生活外,职业生活构成了人类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职业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根本前提,社会的延续和进步必须依靠人类的职业活动提供物质条件和文化生活需要。人们要从事各种职业就必须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在个体职业活动中,敬业精神作为职业道德的理性浓缩,最能表现出职业道德服务社会、造福社会、发展社会的功能。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敬业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阐述了以“天职观”为核心的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得以在西方发生、发展的内在动因。新教视认为劳动为上帝赋予的神圣使命和职责,要求人们在工作中努力勤勉、尽忠职守,即“上帝允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们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他们的‘天职’。”⑧天职观不但哺育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人,而且也为雇主提供了忠于信仰而为职业倾出全力的特别勤勉的产业大军。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尚“敬业”的传统。敬业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体现的是个体对其工作、职责的态度。孔子及其弟子主张“敬事而信”、“执事敬”,“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敬其事而后其食”。由此可见,敬业即敬重本职工作,是一个人通过专心和尽心于职业生涯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其具体表现是热心公益、助人为乐、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 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责的“钉子精神”和勤俭朴素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以“雷锋精神”为切入点塑造全体公民的理想人格
  价值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是由真理这一问题引出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的反映,人类追求真理性认识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样就从真理问题中引出了价值问题。价值是不同于真理的另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它是由实践决定并建立在实践活动其础上客体满足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价值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简言之,价值是指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是客体对主体的生存、发展和完善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价值主体与客体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是开展社会实践的唯一主体,所以,价值主体就只能是指从事价值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由此推知,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就是对“社会主义”及其对“人”的有“用”属性。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个人层面上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有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公民即人的生存于发展的追求目标和行为规范,也就是人的生存于发展的逻辑生长点,如果我们每个公民都能够自觉坚持实践这样的价值标准并时刻用以规范自己的行为,我们民族就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蓬勃的生命力,高尚的民族精神的培育和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塑造便寓于其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告诉我们,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进步追求的最终目标。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由自个性的全面发展。正是人在这些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过程中,能动地创造和实现着自身,争取和创造着自由。人的自由是指人的自觉和自主的状态或境界,人的真正自由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把握必然性,并利用其改造世界和自身。这就是说,任何价值观念只有外化行为方式,才意味着价值观念真正发挥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不是精英价值观,而是大众价值观;不是价值乌托邦,而是人生生存意义的支撑。换言之,只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的生存与发展逻辑、人们循此而行、依此而生活,并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追求目标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中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现在,我们以与时俱进的视角,继续回到对雷锋精神价值内涵的再认识上来。雷锋成长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众所周知,那是一个物质基础贫乏的时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是由需要而产生的,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阶段依此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当低级需要满足或基本满足后,才可能产生并上升到高级需要,而越是高级需要越带有精神属性,其获得以奉献为手段。由此分析,雷锋以一名普通解放军战士的身份,在其低级需要尚未完全满足的情形下,其高级需要已远远超出了低级需要,并且带有部分自我实现的色彩,这就是由现实人格向理想人格的超越。相对当代而言,由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绝大多数社会公民已经站在小康社会的大门口,尤其是物质财富的积累,引起了消费主义的盛行,绝大多数人的低级需要已经满足或大部分满足,与当年可爱而又清贫的雷锋同志的物质生活状况不可同日而语,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严峻而又意味深长的话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逻辑生长点,雷锋同志以自己的成长与发展史启示当代人,实现由现实人格向理想人格的超越,是可能的,应当成为所有良知者不懈的精神追求;而且是可行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的。尤其也给世风浮躁,道德滑坡,精神低迷,理想坍塌现象一记耳光。因为马斯洛告诉我们:“我们决不能以为只有当人们对食物的欲望得到了完全的满足后才会出现对安全的需要,或者,只有充分满足了对安全的需要后,才会滋生出对爱的需要。我们这个社会中有很多人,他们的绝大多数基本需要都部分地得到了满足,但仍有几种基本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正是这些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能强烈地左右人的行为。一旦某个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它就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动机了。”⑨这就是说与当代人相比,作为光辉榜样——人类的优秀代表雷锋使自己的人格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在物质方面可能并不富有,但在精神上他是最富有的;在社会地位上也可能并不高贵,但在荣誉上却是最崇高的;在智力上他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在德行上却是最好的;他可能不是最有权势和最有影响的人,但他是最真诚、最正直、最诚实的人。”⑩这无疑是对雷锋精神时代价值的最好诠释。
  四、结论 
  人是开展社会实践的主体,所有价值理念最终要有益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有益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有益于人的价值的实现,这就是人的生存与发展逻辑。因为所有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而人格的塑造是价值观(思想)指导人的行为,“除非内化为思想和行为,文化只是一种口号。”换言之,雷锋精神是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理想人格的一种标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经济日报,2011(9).
  [2]许金声.走向人格新大陆[M].北京:工人出版社出版,1988.
  [3]王福生.重筑我们的信仰与道德——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接路径[J].甘肃理论学刊,2012.
  [4]杨金海.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若干理论问题[J].学习时报,2007(4).
  [5]辛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J].学习时报,2007(10).
  [6]庞立生.核心价值体系与精神家园的当代探索[J].人民日报,2008(2).
  [7]杨学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研究综述[J].人民日报,2008(5).                  (下转第45页)
(上接第40页)
  [8]林尚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J].学习日报,2006(12).
  [9]王翠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10][美]马斯洛著.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出版,2007.
  [11]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编写组编写.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3.
  ①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第26页。
  ② 宋凤鸣,关殿君等:《雷锋志》,白山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21页。
  ③ 宋凤鸣,关殿君等:《雷锋志》,白山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23页。
  ④ 经典红歌舞《唱支山歌给党听》。
  ⑤ 《中庸》。
  ⑥ 郭庆生 段建玲:《国学与知行》,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7页。
  ⑦ 郭庆生 段建玲:《国学与知行》,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9页。
  ⑧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203页。
  ⑨ [美]马斯洛著.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九州出版社出版,2007年7月第1版,第97页。
  ⑩ [美]马斯洛著.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九州出版社出版,2007年7月第1版,第101页。
  作者简介:于贵平,男,汉族,生于1962年7月,甘肃省平凉市人,中共平凉市委党校教授,统战教研室主任,《平凉论坛》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