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示范微型表演对培养教师素养的意义

【作者】 宣 凯 芦建付 周建南

【机构】 淮滨县第二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对于中小学师生来讲,表演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课程模式。表演课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还能陶冶性情,增强班级凝聚力。不仅使学生渴望被关注的心理得到满足;而且还能对教师突出教学趣味性,强化教学效果,探索新课改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考虑到课本剧和师生自编小品需要耗费大量的准备时间,真正能使表演课上升为一种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学生广泛参入的可持续的校本课程,即兴表演师生们所见所闻的微型表演则是表演课课程的主攻方向。
  微型表演课程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师专业素质培养也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教师改进教育教学理念,进行自我反思,健全心理素质都有相应的促进作用。
  在微型表演课堂上进行示范表演,教师能够磨炼师生人格平等的思想意识。例如不少高中生在课堂上显得含蓄内敛,不甚张扬,因此在微型表演课最初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诱导。教师多次带头表演才会逐渐引出学生表演。在这种诱导中,没有师生人格平等的教育理念,教师就会不情愿在学生面前露出人性本真的表演。在微型表演课上,教师每一次面对全体同学进行示范表演,就是师生人格平等教育理念的一次锤炼。
  通过示范微型表演,教师能够锻炼驾驭课堂的能力。学生们在微型表演课堂上容易失去分寸,忘掉礼数,课堂上容易出现某些不可预知的教学情境,这就为教师应对课堂情境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例如某位教师要上一节微型表演课程的公开课,其对同学们说,到时候会有其他老师来听课,还要摄像。这时候一个平时顽劣的学生竟然冲老师笑着说:“还要摄像?那你那丑态不就被保存下去了?”这位教师立刻笑着回应道:“我用自己的丑态换来同学们的美态,不也挺好嘛!”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拍手称快,一场尴尬就此过去。那位同学说教师“丑态”,显然与教师在微型表演课堂上的示范表演有一定联系。这类教育教学情境,显然也为教师创造了有效驾驭课堂的锻炼机会。
  示范微型表演也有利于教师端正生活追求,客观进行个人定位;有利于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例如上文的例子,学生说教师“丑态”,这对于自尊心脆弱的人来说肯定不舒服;但这种情境有利于教师反省日常生活中个人追求的定位,有利于教师反省与端正个人审美旨趣,还能培养教师开朗豁达的性格习惯,对于教师提高心理素质素养是较为难得的锻炼机会。
  示范微型表演能提高教师对学生进行诊断的能力,促进教师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准确把握,有利于教师锻炼一双敏锐的双眼,是教师研究教育心理学不可或缺的实践手段。教师在同学们面前亲自进行微型表演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揣摩分析被表演对象性格、心理活动等内在素质的过程。通过认真模仿被表演对象,容易对其相关心理活动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理解,从而诊断被表演对象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的症结所在,便于教师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
  示范微型表演还有利于教师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提高教师管控课堂的效率。微型表演可以散落于各个学科的各类课堂上,例如在必修学科的课堂上发现了学生违纪,教师用模仿其违纪行为的方式指出其错误并进行批评,则不失为一种及时有效的好方法。
  示范微型表演也可以提高各必修学科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例如在英语课上学习例句You have a bike.教师提前制作四个大硬纸纸牌,每个纸牌上分别写着上述某个英语单词,课堂上教师先后喊四位同学上台逐一举起某个纸牌并按陈述语句站好。当台上台下的同学饶有兴致地参入其中时,教师却让这四位同学按一般疑问句重新站好队,这时候只需举You牌和举have牌的两位同学调换一下位置就行了。教师这种新课改的示范案例常常引得全班同学捧腹大笑,极大增添了课堂的乐趣,迅速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为同学们进行分组学习改革提供了探索的尝试。
  再例如学习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时候,教师亲自即兴表演明朝内阁大臣票拟、皇帝批红、太监畏畏缩缩地伏案抄写的情形,再表演皇帝怠政之后大臣和太监专权……一堂枯燥无味的历史课被上成了师生热情高涨、欢声笑语不断、效率极高的课改课,不失为教师示范微型表演成功的典范。况且这第四课胜利完结之后,高一新生带着美好的向往结束了第一个月的高中生活,在这节欢快的历史课中迎来国庆小长假,师生双方都会对未来的新课改、未来的高中生活充满美好的期待和必胜的信心。
  2015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淮滨二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JCJYC152515056;本文是本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作者宣凯、芦建付、周建南都是淮滨县第二高级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