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如何将美育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中

【作者】 袁瑞庆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在现实的信息社会中,要获取自己所需的有用信息,阅读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教材的阅读,而获得情感的体验、美的享受。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注意,积累审美素质。
  关键字:美育 渗透 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在现实的信息社会中,要获取自己所需的有用信息,阅读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教材的阅读,而获得情感的体验、美的享受。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注意,积累审美素质。那么如何将美育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呢?笔者经过十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知阅读,丰富学生的美的情感阅历。
  审美情感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反映形式,是学生个体心灵对客观的人与事的体验。审美情感阅历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而是在学生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情感体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文本塑造的意境中,可以获得诸如欢喜、悲哀、愤怒、恐惧、忧郁等种种复杂情感,从而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阅历。例如学生阅读都德的《最后一课》,感悟对祖国热爱之情;阅读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体验友谊的纯真之情;阅读西蒙诺夫的《蜡烛》,品悟爱国主义的精神如此等等。
  另外,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引导,能在感受美的同时,领悟文字中的价值和精神追求,体验各个时期不同的美的形象,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阅读中享受自然,体验人生,经历苦难曲折,步入更高的思想境界,领略无限的意境风光。
  二、品味阅读,培养学生的美的感知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学生的感觉是学生感官对文本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心理基础,如果在文本阅读活动中,学生感觉迟钝,就无法完成对美的感知。学生在阅读时,必须充分调动听、视、触、嗅、味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创设的意境,才能体会、感知到美之存在。例如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如果不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全方位去感受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话,是不能感受到文中创设的春雨之宁静,春风之柔媚,春花之瑰丽,春草之嫩绿,更感受不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塑造的美之存在。进入到文本创设的意境氛围之中,充分感受意境中美的存在,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素养,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进入到一个感受美,接受美育的良性循环过程中。
  另外,学生的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不仅是在引导学生品评阅读文本材料,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文本之中、课堂之中拓展开去,在生活实践中去感受品味美之存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和心灵去感受生活中的美,更利于学生对美的感受经验的积累,以此来丰富学生美的素养,以此来进一步促进在语文阅读中的审美感知。
  三、审美阅读,熏陶学生的美的想象力。
  审美想象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心理。是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把从文本中感知到的文字表象加以加工改造并重新组合,构成全新的、属于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的审美意象。
  在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学生对文本中塑造的美有了感知、吸收、积累的基础之后,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品味、感悟。最后通过丰富的想象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审美意象,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熏陶。例如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对小石潭周边环境的描写,对潭中水、潭中鱼的描写虽然仅是寥寥数语,但是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联想思维并结合平时的生活积累,是能品味出作品塑造的环境凄清、潭水清澈、潭鱼闲适的意境美。也会品味文本中作者多角度的描绘:绘声“如鸣佩环”,绘色“青树翠蔓”,绘行“参差披拂”,绘影“鱼影浮动”,绘神“游鱼闲适”。也只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联想,才能从听觉上想象到潭水的清脆悦耳;从视觉上想象到潭边竹木的清翠葱茏多姿多彩,潭水的清澈透明,鱼影的鲜活滋润。这样通过审美阅读,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真正吃透教材,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握全文内容,从而受到艺术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四、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美的创造力。
  拓展阅读,一是从内容是上拓展。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针对课本文本的阅读,更是针对广阔的文学文本的阅读。从内容上拓展的原因是,能进入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毕竟是少数,还有大量的优美的文学作品散落于课外,因此不能把学生的审美眼光仅仅局限于课内的文本阅读之中,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的积累。首先,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了解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对性引导。其次,教师要经常推荐优美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美育的精神粮食,使学生能不断丰富美育阅历积累审美素质。再次,开展课外活动,把学生的审美眼光从书本引向社会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是从了解上拓展。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更重要的是理解文本,理解文本就要展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由此拓展开去,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学生想象意境与文本塑造意境对话、学生想象意境与作者心中意境对话,这些对话无论是联想想象还是创造想象都含有丰富的创造因素。
  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时,了解到朱自清不接受美国救济粮而饿死就会被他伟大的人格与崇高的民族气节所感染,从中受到教育。具体到文本阅读中,应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朱自清的内心世界。《背影》中所塑造的亲情是感人的,但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之中,还会体会到《背影》不仅写出了对父爱的真挚感情,而且也体会到了家庭亲情的纯真之美。
  总之教师将美育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美的素质培养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充分运用文本中描绘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所蕴含的高尚而优美的情感,从学生心灵深处打动学生,在情感上陶冶学生灵魂,通过不断积累的美的素质,真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吴瑞裘.美育教程[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
  [2]吴振奎.教学中的美——教学美学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3]张文光主编.大学美育[M].北京市: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