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今天怎么做教研

【作者】 王春山

【机构】 黑龙江省桦南县教育进修学校中学物理教研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提起教学,对广大一线教师再也熟悉不过了,对教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那是专家、学者、教研的事,与自己毫无相干,如何将“教研”与“教学”区别开来,让广大教师走进教研的道路上来,值得我们每位教学研究人员的深度思考。
  关键词:教学、教研。
  每当谈起中小学教师搞教研活动,常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杂音: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搞教研是学科专家、学者、教研员的事;整天忙的像陀螺,哪有闲暇时间搞教研;教研就是写文章……凡此种种现象,都是“教学”与“教研”当作“两层皮”,没有真正搞清楚教研的本质和价值所在。导致许多教师不愿意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
  其实,教研应是教师教学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与研只有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为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搞教研是教师由经验型向专家型、科研型教师转变的必经之路,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许多学科的教研活动的结果却不如人意。那么,怎样搞教研,“为何研”、“研什么”“怎么研”是每位教师在开展教研活动之前必须弄清的问题,才能确保学科教研活动向着有效、实效、高效的方向去发展。
  “怎样搞教研”首先要突出主题。主题既是思路又是方向倘若方向错了,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学科教研活动必须要有鲜明的主题,无主题就向大海里无目的行驶的轮船。组织者在开展教研活动之前,必须弄清本次教研活动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是解决课结构问题,还是解决教学方法问题,等等,只有主题突出,行动才会有动力,这是搞好教研活动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为何研”即教研的目标是什么。作为学科教研员或组织者,在每次活动前,必须解决好几个问题:本次活动要达到几个目的?怎么样才能达到?如何知道他们是否已经到了?只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充分准备,才能可能达到预期的教研效果?目标越具体,越明确,行动起来才会越有力,越有实效。学科教研活动更是如此,否则活动就会大打折扣。大家经常提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从学校层面是要在短期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师层面是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来提升教师的自身对课程,教材等方面的理解,进而理性地审视,反思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的发展和提高。
  “研什么”即研究内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和经历,比较重要的事情很多,但短期内又难以完成和解决。此时,首要的任务是总要权衡比较,分清轻重缓急,把最紧迫,最重要的事情摆在最突出的位置率先完成。同样在组织教研活时,必须对活动内容精心策划,活动内容并非越多越好,有的放矢,认真筛选,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如此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中小学教师不像高校教师,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者,他们扎根于现实课堂,因此,他们的研究内容应该来源于在教学实践过程产生的实际问题。比方说:对某一章一节思考理解的深度的追问,对某一课程重难点突破的方法的探索;也可以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和思索等等,这些都是中小学教研的源头活水,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怎么研”即教研的方法和手段。教研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因此在教研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应采取多种恰当的教研方法和手段,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名师引领”、“同课异构”“同伴互动”、“QQ在线”、“网络教研”等,这些方式的目的通过学习前人的经验,学习名师的教学风格开阔视野,丰富教学经验,只有勇于教学实践的研究,才能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不断反思,有句名言:“真正的教研是从某项活动结束之后才正式开始的”,此话不无道理。要从一名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反思是起着积极决定性的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同伴互动”是说教师做研究不能“单枪匹马”,一定要过有团队的生活,如相互多听课,多交流,在碰撞中“集聚智慧”生成自己的能力,炼就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样的研究内容才具有生命力和鲜活性,“内生增长”是指教师做研究要有内心驱使,热爱是最强劲的动力。把教学研究真正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这样做起研究才会充满乐趣和幸福感。
  “教而不研则竭,研而不教则座空”真正的教研应是“教”与“研”的有机的巧妙的结合,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的统一。只有这样“教”与“研”才能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才能释放出持久的能量,使学校的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的自觉教学行为,成为指导和促进教学水平提升的有力动力,才能使教研活动向着有效、实效、高效的方向持续健康的发展。
  诚然影响和制约教研活动的因素还有很多。但我们认为作为教学组织者,作为学科教研员,在组织教研活动时,必须将“教”与“研”,“内容”与“方法”“理念”与“行动”的有机完美的结合,才能奏出和课程改革以来,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尽最大的可能使活动释放出持久的活力,唯如此,“教”与“研”才会真正奏出美妙和谐动人心弦的人生乐章!
  作者简介:王春山,男,69年出生,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中学高级教师,中学物理教研员,长期从事物理教育教学和物理教学科研工作。
  在《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高中数理化》、《中国教师教育杂志》、《教师教育研究》等国家级学术刊物发展论文2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