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职高专心理健康课心理训练互 动测试剧场分享型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董坤伟

【机构】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构造良好的适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是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心理知识传授、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为主要内容,以“活动”的方法开展课程教学。本文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如何加强心理课教学研究,突破传统模式,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进行新的尝试和研究,将理论融入心理测试、心理剧场等形式构造新型心理课模式
  关键词:高职高专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学模式
  课程标准的制订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在构建心理健康以及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立正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应对并且不断调适自身心理问题的方法,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研究对象。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相关教育课程的性质和作用、理念和设计思路、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教学方法手段、考核评价等进行系统化的考察研究,通过在课堂上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所做的探索进行课程效果的分析和探讨。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依据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学习生活的转变,个人发展方向的转变,以及社会对职业院校的关注,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人生规划以及学习、生活等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所面临的实际心理问题开设课程,即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综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注重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以解决本校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和难题为主要任务,形成有针对、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二)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
  建设好本课程是在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推进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举措,立足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把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当做目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高职学生在教学课程中的心理体验。从根本上来说,是在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自助与助人的理念,介绍加强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解析这种现象。它着重关注的是学生自身的成长,以学生学会自助为最终目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不同成才形式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二)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个性的健全发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以长久发展性目标为主,兼顾预防性。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良好人格,提高心理素质。预防性目标是帮助学生能够自我调整,消除不良心理问题,在问题产生前,能够及时预见,从而避免不良现象的发生,从而产生良好社会适应性并保持健康的情绪,最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总的来说,就是以发展性目标为主,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兼顾预防性目标为辅。
  在实际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潜能、健全人格的发展性目标为主,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通过鼓励学生自身体验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设定相关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感悟中获得直接体验,并学以致用,将经验内化到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中去,从而形成健康的行为。在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上,以活动为载体,在课程中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节,从而使得学生心态发生转变和改善。
  二、高职高专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
  (一)高职高专心理健康课程设置理念
  课程设计是指在在一定的课程理论或观念支配下的课程要素的选择、组织与安排的方法过程。在课程设置的取向为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载体,强调学生个体发展,以学生的需求、兴趣以及目的来进行课程的组织;针对个人以及社会中出现的问题,有所选择,组织教学。主要体现在:体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共性与高职高专专业对应的相应岗位职业心理素质个性结合理念;科学与实践的相结合,根据心理发展规律,针对常见问题,结合实际需求,着力实现素质教育塑造与养成功能;体现心理素质培养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结合理念,教学过程方法紧扣高职高专学生人才培养需求,紧扣企业工作环境与流程;贯彻实用性理念,从问题出发,体现解决问题的教学特征,着重解决学生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秉承开放性理念,实行开放性教学,打造开放性教学平台。
  (二)高职高专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
  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判别心理健康的状况,养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对心理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做全面的讲解,让学生在课程中对心理学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并掌握相关规律,对正常心理活动的整个过程、个性心理、以及正确认识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正确认识自己。
  生活化的心理教育,帮助高职高专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其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动机。培养学生正确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控制、调节并能够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能够体察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情绪,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在学习、生活中,面对环境、群体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注重心理潜能开发和心理素质拓展,让学生在学习后能够正确的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对已经有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调试和矫正训练课程。面对就业,社会的选择与被选择,让学生能够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在掌握知识和实际训练中,学生能够形成初步的职业认识和职业兴趣,并具备职业决策方面的能力。
  (三)高职高专心理健康课程形式
  1.入学教育课程
  在新生初入学的几周内,集中进行心理健康常识教育,通过讲座、黑板报、印发宣传材料、心理问题案例等形式,初步奠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2.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健康课的形式活动采取多样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
  (1)自我评述法
  学生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所产生的行为状态进行陈述、反思并评价的一种教学活动。具体有口头评述和书面评述两种形式。在采取自我评述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以及隐私权,不能强迫学生、更不能对学生所述的事件取笑或传播,也不能给学生施加压力定框框。
  (2)交流法
  在课堂中,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通过平等宽松的沟通交流,相互提示、相互影响,以此来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合作,可以每次有分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多变化的形式进行。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问题案例,对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划分辩方,教师只需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而对学生的观点和论据,不可随意的加以点评而导致倾向性。这个过程只是要求学生认真参与,从而开拓思路、获得知识与技能,舒缓心理压力,增进了解和合作,这就达到了所需的教学成果。
  (3)行为训练法
  行为训练是指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既定的程序,学习并强化正确的、适应社会的行为,纠正并消除不理智的、不适应社会的行为的一种方法。具体来说,应采用下列训练方法:创设一些虚拟的情境或者根据学生自己遇到过的情境,让学生重新体验,训练学生的行为认知反应。训练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只是进行积极引导的作;培养学生学会做出肯定的请求,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学生自己所提供的情境或者教师所提供的情境,相互进行对应练习;鼓励学生积极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时可以伴以体态动作。
  (4)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法是指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对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有所认识的一种方法,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成员扮演问题情境中所需角色,让学生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从而得以释放、解脱,并通过这种表演,深切体会到处理相关问题时所需注意的问题和方法,从而增加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并激发处理问题的灵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需要同学生进行事前沟通,使小组成员对相关情境有所了解,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并对情境中的人物特征加以说明,让成员有机会提问并能够提出建议。同时,要保证学生自愿选择角色,即兴表演并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方式表演,台词自己决定,鼓励临场发挥。关键是在结束后,要组织学生共同讨论,总结情境中所出现的问题,加深学生理解。
  本文所提出的实践方式,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心理需求不同地、有针对性地制订授课计划,有的放矢的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课程平台和授课过程夯实了教师与学生的信任关系,并且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要促进个体咨询工作的展开,实现学生与专业教师咨询的对接,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盖晓芬. 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机制研究.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09期
  [2] 李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与实施. 《当代教育理念与实践》 2011年
  [3] 边文颖、赵学华.对构建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