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航空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探讨
【作者】 胡良君 刘让贤 凡进军 王红梅
【机构】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张家界)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基于“生产型”课程体系开发是当前航空制造类专业改革的重要课题,构建与实际工作内容相联系的基于“生产型”课程体系,是提高航院学生职业能力新的尝试。本文围绕航空制造类专业基于“生产型”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和方法。以典型生产或工作任务、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以能力为本位,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给出了基于生产型的航空制造类专业课程设置框架。
关键词:航空高职院校;制造业;生产型;课程体系;实践
Abstract: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untry, the devic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untry.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the current aviation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reform important topic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Building associated with the actual work of the "production"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is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to improve. In this paper,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duction based" curriculum system for the specialty of aviation manufacturing a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ypical production or work tasks and process as the main line, the course structure is determined. The idea of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demand of professional post is established.
Key words: Institute of Aeronautic Engineering;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roduction;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航空业是朝阳产业,航空业是黄金产业。随着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出台,为中国航空工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机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都要求航空制造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更为重要的是相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国内经济却持续以高速度发展,航空市场需求也随之逐年快速增长,给国内航空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正处于摸索和改革的重要阶段,如何使课程建设与职业需要有效的接轨是我院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学院坚持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立足航空、面向国防、服务地方”,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了以生产型课程体系、生产型实训基地、生产型教学方式为特色的“生产型”人才培养模式,办学取得了显著成绩,开始建立航空高职院校独有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构建基于生产型的航空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对于培养航空制造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非常关键。
一、构建基于“生产型”课程体系思想与开发流程
职业教育要继续深化改革调整,面向市场,强化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模式,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企业需要哪类人才,我就培养哪类人才,促进职业培训与岗位开发相结合,形成产学研紧密相连的局面,共同强化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对航空制造类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岗位典型生产或工作任务及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态度要求,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同确定学习领域,构建“生产型”课程体系。以典型生产或工作任务、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依据岗位任职要求和职业标准安排教学内容,以典型产品、案例、生产项目为载体,按照企业实际生产或生产型组织教学,并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基于“生产型”课程体系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核心和关键,其开发思路与流程如图1所示:
图1基于“生产型”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首先深入企业调研,摸清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岗位工作职责与工作任务,进而确定航空制造类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方向:面向航空制造企业,掌握航空制造类专业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术,精通本专业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操作先进数控机床设备的能力,具有各类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修的能力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工艺设计和生产管理、产品营销能力,并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面向基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之后,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描述。再通过对岗位群中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确定与职业岗位需求相对应的行动领域。最后,将行动领域群转换成适合于教学的学习领域群,即课程体系。
二、基于生产型的航空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 生产型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基于生产型航空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作范围为学习领域的组织边界、以行动领域为学习领域的组织逻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生产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这是一种以“三个一致”为特征的课程组织模式,即: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生产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培养学生三个层次的能力,即专业基本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1)航空制造类专业基本技能
航空制造类专业特别要注重教材的自主开发,组织经验丰富、技能高超的相关航空工业人员编写培训教材,根据生产需要、岗位需求、学生意愿和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技能培训,同时突出技能培训内容的新颖性、培训方式的专题性、培训项目的实用性、培训方法的灵活性、培训目的的针对性,把技能培训切实抓出实效。另外,学院还应加强与航空工业的联合共建,充分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促进学生基本技能水平的提高。这种适合航空工业的基本技能是航空制造类专业高职学生在航空高技能人才需求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这一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属于第一层次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在企业“留得下”。
(2)航空制造类专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还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社会适应能力是指高职学生与他人交往、共同工作、合作和生活中的劳动组织能力、人际交流、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它应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社会适应能力是企业考察高职毕业生是否“用得上”的重要指标。
(3)航空制造类专业发展能力
专业发展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伙伴式的交流方式、利益冲突的处理等)、公共关系(与同龄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劳动组织能力(企业机构组织和生产作业组织,劳动安全等)、群众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具备专业发展能力的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后将逐渐表现出优越性,形成高职毕业生进入职业生涯后的可持续发展因素,是决定毕业生是否“能发展”的主要指标。
(4)形成了生产或生产型导向的“生产型”教学方式
“生产型”教学方式,是依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以生产项目形式呈现生产或工作任务,通过营造企业生产或工作环境,按照生产或生产型组织教学的教学方式。
根据航空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采用现场教学、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生产型实训、系统仿真等教学方法。
依托校园网平台,建立了教师和学生个人空间,开发了各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利用网上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现了空间资源课程教学和互动交流。已建成网络资源课程10门、培训资源8个,全部资源已经上传校园网。
(5)构建了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与航空工业密切合作构建了包含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的“三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基础实训、课程(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生产型实训、顶岗实习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校企共同建设生产型实践教学基地、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开发实践教学课程、组织实践教学、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航空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达到60%以上。学生在航空工业进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制定实习管理与考核制度,指导学生实习全过程,以学生产品为主、实习报告或毕业设计为辅评价学生实习成绩。
(6)素质教育学习领域
素质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设置更多的时候,既应考虑如何促进学生自身身心的发展,也考虑如何服务于学生的实习、就业和转换职业,从而考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备有益于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企业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构建基于生产型的航空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要构建立的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保证基于生产型的航空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的质量,准确及时地评价教与学效果,必须执行规范、标准的考核措施。
为与生产型的课程内容改革相配套,全面改革学习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和方面,应采用生产项目考核方法,每一个生产项目都采用闭环方式进行检查、反馈和持续改进,保证每一个生产项目的实施,都能为下一个生产项目的开展提供经验。多种考核方法相结合:作为把航空工业、学院、学生及家长一起作评价主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突出了航空工业、社会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诉求。生产过程考核与生产结果考核相结合,采用自评、航空工业评介、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比例为:自评占20%、航空工业评价40%、指导教师评价占40%,考核还要与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结合,全面综合评价学习成绩。
四、结束语
航空工业秉承“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宗旨,践行“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理念,《中国制造2025》是航空工业的行动纲领,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航空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航空工业制造文化,航空高职学院应抓住机遇,加大财力、人力和精力投入,加强课程改革建设的力度,带动专业建设的发展,基于生产型过程的课程体系是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相结合的过程,是专业建设的灵魂,专业建设所拥有硬件、软件的内容必将围绕课程改革而排序。
参考文献:
1.常青,张立.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以江西现代技师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 2012(17).
2.李建强,李小青.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索[J].艺术品鉴.2016(1).
3.杨克林,吕卫华,杜立刚.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系统化培养途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
4.吴健.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高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3.(4).
关键词:航空高职院校;制造业;生产型;课程体系;实践
Abstract: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untry, the devic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untry.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the current aviation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reform important topic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Building associated with the actual work of the "production"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is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to improve. In this paper,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duction based" curriculum system for the specialty of aviation manufacturing a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ypical production or work tasks and process as the main line, the course structure is determined. The idea of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demand of professional post is established.
Key words: Institute of Aeronautic Engineering;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roduction;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航空业是朝阳产业,航空业是黄金产业。随着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出台,为中国航空工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机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都要求航空制造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更为重要的是相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国内经济却持续以高速度发展,航空市场需求也随之逐年快速增长,给国内航空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正处于摸索和改革的重要阶段,如何使课程建设与职业需要有效的接轨是我院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学院坚持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立足航空、面向国防、服务地方”,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了以生产型课程体系、生产型实训基地、生产型教学方式为特色的“生产型”人才培养模式,办学取得了显著成绩,开始建立航空高职院校独有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构建基于生产型的航空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对于培养航空制造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非常关键。
一、构建基于“生产型”课程体系思想与开发流程
职业教育要继续深化改革调整,面向市场,强化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模式,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企业需要哪类人才,我就培养哪类人才,促进职业培训与岗位开发相结合,形成产学研紧密相连的局面,共同强化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对航空制造类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岗位典型生产或工作任务及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态度要求,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同确定学习领域,构建“生产型”课程体系。以典型生产或工作任务、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依据岗位任职要求和职业标准安排教学内容,以典型产品、案例、生产项目为载体,按照企业实际生产或生产型组织教学,并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基于“生产型”课程体系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核心和关键,其开发思路与流程如图1所示:
图1基于“生产型”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首先深入企业调研,摸清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岗位工作职责与工作任务,进而确定航空制造类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方向:面向航空制造企业,掌握航空制造类专业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术,精通本专业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操作先进数控机床设备的能力,具有各类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修的能力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工艺设计和生产管理、产品营销能力,并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面向基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之后,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描述。再通过对岗位群中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确定与职业岗位需求相对应的行动领域。最后,将行动领域群转换成适合于教学的学习领域群,即课程体系。
二、基于生产型的航空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 生产型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基于生产型航空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作范围为学习领域的组织边界、以行动领域为学习领域的组织逻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生产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这是一种以“三个一致”为特征的课程组织模式,即: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生产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培养学生三个层次的能力,即专业基本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1)航空制造类专业基本技能
航空制造类专业特别要注重教材的自主开发,组织经验丰富、技能高超的相关航空工业人员编写培训教材,根据生产需要、岗位需求、学生意愿和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技能培训,同时突出技能培训内容的新颖性、培训方式的专题性、培训项目的实用性、培训方法的灵活性、培训目的的针对性,把技能培训切实抓出实效。另外,学院还应加强与航空工业的联合共建,充分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促进学生基本技能水平的提高。这种适合航空工业的基本技能是航空制造类专业高职学生在航空高技能人才需求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这一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属于第一层次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在企业“留得下”。
(2)航空制造类专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还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社会适应能力是指高职学生与他人交往、共同工作、合作和生活中的劳动组织能力、人际交流、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它应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社会适应能力是企业考察高职毕业生是否“用得上”的重要指标。
(3)航空制造类专业发展能力
专业发展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伙伴式的交流方式、利益冲突的处理等)、公共关系(与同龄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劳动组织能力(企业机构组织和生产作业组织,劳动安全等)、群众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具备专业发展能力的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后将逐渐表现出优越性,形成高职毕业生进入职业生涯后的可持续发展因素,是决定毕业生是否“能发展”的主要指标。
(4)形成了生产或生产型导向的“生产型”教学方式
“生产型”教学方式,是依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以生产项目形式呈现生产或工作任务,通过营造企业生产或工作环境,按照生产或生产型组织教学的教学方式。
根据航空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采用现场教学、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生产型实训、系统仿真等教学方法。
依托校园网平台,建立了教师和学生个人空间,开发了各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利用网上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现了空间资源课程教学和互动交流。已建成网络资源课程10门、培训资源8个,全部资源已经上传校园网。
(5)构建了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与航空工业密切合作构建了包含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的“三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基础实训、课程(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生产型实训、顶岗实习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校企共同建设生产型实践教学基地、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开发实践教学课程、组织实践教学、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航空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达到60%以上。学生在航空工业进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制定实习管理与考核制度,指导学生实习全过程,以学生产品为主、实习报告或毕业设计为辅评价学生实习成绩。
(6)素质教育学习领域
素质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设置更多的时候,既应考虑如何促进学生自身身心的发展,也考虑如何服务于学生的实习、就业和转换职业,从而考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备有益于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企业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构建基于生产型的航空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要构建立的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保证基于生产型的航空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的质量,准确及时地评价教与学效果,必须执行规范、标准的考核措施。
为与生产型的课程内容改革相配套,全面改革学习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和方面,应采用生产项目考核方法,每一个生产项目都采用闭环方式进行检查、反馈和持续改进,保证每一个生产项目的实施,都能为下一个生产项目的开展提供经验。多种考核方法相结合:作为把航空工业、学院、学生及家长一起作评价主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突出了航空工业、社会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诉求。生产过程考核与生产结果考核相结合,采用自评、航空工业评介、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比例为:自评占20%、航空工业评价40%、指导教师评价占40%,考核还要与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结合,全面综合评价学习成绩。
四、结束语
航空工业秉承“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宗旨,践行“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理念,《中国制造2025》是航空工业的行动纲领,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航空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航空工业制造文化,航空高职学院应抓住机遇,加大财力、人力和精力投入,加强课程改革建设的力度,带动专业建设的发展,基于生产型过程的课程体系是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相结合的过程,是专业建设的灵魂,专业建设所拥有硬件、软件的内容必将围绕课程改革而排序。
参考文献:
1.常青,张立.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以江西现代技师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 2012(17).
2.李建强,李小青.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索[J].艺术品鉴.2016(1).
3.杨克林,吕卫华,杜立刚.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系统化培养途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
4.吴健.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高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