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导学问题设计策略

【作者】 韩胜华

【机构】 甘肃省舟曲县拱坝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我县在小学中高年级课堂开始探索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研究,明确提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指导思想,从操作层面提出“三先三后”的显性要求:即先学后教、先生后师、先练后评。2010年暑期,我们提出“问题导学”的教学构想,并在县内多次开展研究活动,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提高,学习状态有了根本的改变。
  “问题导学”,顾名思义就是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导学问题不仅是课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向导,也是课堂师生共同研究活动的主线。导学问题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我们在设计导学问题的时候,必须在“导学”上做足文章,我们认为,一个好的导学问题一般包括这样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找寻新知生长点,即编组有助于迁移新知的练习,通过练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通过问题直指新知迁移点;二是找寻生活中的知识原型,为概念的有效建构提供表象认识(这一点在概念教学中尤其重要);三是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即围绕文本中例题的重点与过程展现不够充分的地方设问;四是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困惑与问题,以备课堂质疑。
  一、导在新知迁移点
  “为迁移而教”是教育领域十分流行的口号,也是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关注的理念。多数小学数学新知的学习都建立在旧有知识的锚桩之上,围绕新知的生长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提炼出有利于新知学习的概念、法则等等,为知识的顺利迁移做好铺垫。
  二、导在知识发展点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尤其是一些数学概念的建立都必须依赖于生活实例的支撑。在设计导学问题时,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实例,并通过相应的观察与操作活动,积累一些感性经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形成概念。
  例如,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
  1.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
  2.做一做。用长方形纸剪一个三角形,你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吗?
  3.学一学。认真阅读教材第22~23页,思考:怎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4.问一问。我想提出的问题是(     )。
  生活中含有三角形的物体很多,如果不是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学生往往熟视无睹。安排课前“找一找”,学生有了时间与空间上的保障,因而能够寻找和发现许多含有三角形的物体,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有可能萌生思考:“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设计成三角形呢?”从而增强自主学习和课堂探究的内驱力。而“做一做”和“学一学”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也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进行了铺垫。
  三、导在自学关键点
  就教材例题而言,多数例题都有关键点,引领学生关注并正确理解这些关键点,将有助于学生理解例题中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教师在设计导学问题时,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追问,把学生的自学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比如,五年级(上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例1,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
  (1)学一学。自学课本,思考:18表示的是什么?用18÷2求的是什么?试着将例1的表格填写完整。
  (2)想一想。你能想到用其他方法来列举吗?比如说画图。
  (3)算一算。计算每种情况下面积的大小,说说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试一试。如果换成是24根栅栏,你能像书上这样列举吗?
  在这道例题中,正确理解18根1米长的栅栏与长方形周长之间的关系是关键。要“一对一对”地列举出所有的可能,就要先求出“长与宽的和”,即用18÷2。上面的设计,着力引导学生看懂文本,并鼓励学生尝试用其他的策略来列举,同时,通过变换题目数据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以满足学生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导在理解盲点处
  教材往往是对动态知识的静态处理,而且这种处理往往省略了一些过程性的东西。也正因这种“固化”的处理,使得一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知从何下手,因而我们最好能设计系列性的导学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真正走进教材文本,理解文本。比如,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例3,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
  (1)学一学。思考:你是怎么理解“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的?书上第一张表格是从1个3人间列举的,这时2人间的10是怎么得到的?3人间为2时,2人间的后面怎么画了道横线?3人间为3时,怎么算2人间的间数?你能继续往下列举吗?
  (2)想一想。如果从只住1个2人间想起,你会吗?在书上的表格中填写好。
  (3)试一试。如果住宿的人数改成24人,这时可以全部住3人间吗?可以全部住2人间吗?这时又该怎么列举呢?自己试一试这道例题的列举过程,教材回避了只住2人间或只住3人间的情况,因为23人单纯住2人间或3人间都不满足题意,因而在列举的时候是从1个3人间开始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只住某一种房间的情况却是客观存在的。当住宿人数变成24人后,我们的列举就应该从0个3人间开始。再说用表格来列举,如何完成表格的填写过程,每个数据又是如何思考并计算得到的,也是学生理解时容易出现的盲点。通过这种连续性的提问,使静态的教材变得生动,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逐步展开。
  五、导在思维创新处
  对于课前自学,也有一些教师持怀疑态度,总感到教材毕竟已经呈现了一些解法,学生看书后会不会囿于教材中的解法,而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为避免学生思维(下转第37页)(上接第13页)的惰性,我们在设计导学问题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与解决问题,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比如,上面提到的《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例1的预习,除了引领学生思考18与18÷2的意义外,我们还注意引导学生用与教材不同的方法(如画图)进行列举。从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采用画图的方法不仅同样可以清楚地得出四种不同的围法,而且画图的方法还能清楚地看出围成长方形的面积的大小,而由此引出周长一定的情况下,长、宽的大小与面积的关系就显得十分自然。
  上面主要介绍的是新授课的问题设计,就练习与复习课而言,练习课的问题设计重在知识的构建与演练,复习课的问题设计重在知识的梳理与建构。总之,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设计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看懂文本,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