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关于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 周廷华
【机构】 贵州省思南县柏杨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教材的实验与推广,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新教材无论从内容设计上还是呈现形式上,都给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冲击,也给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们带来了一个新课题──如何搞好实践活动课。
通过对比尝试,我对“实践活动课”有了一些思考。
一、实践活动的整体性
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活动,它在呈现形式上绝不是单纯的户外活动,它可以表现为课堂内的经历探索;也可以表现为课内外相结合;还可以是完全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调查活动。它是灵活的、开放的、形式多样的,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实践活动是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所谓整体性,就是实践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彼此相连的,应该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比如开展“小小商店”实践活动,不管是课外的市场调查,还是课内的分组活动,都紧紧围绕着认识人民币而展开和深入。
实践活动狭义上讲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学生应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都由学生自己决定。
二、实践活动的生活性
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能改善生活,实践活动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低年级认识人民币后,我们开展了“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课前让学生自备各种商品,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等,让他们自己制作价签,贴在准备的物品上,带进课堂中,把教室模拟成“小小商店”,小学生推荐出“柜台经理”“收银员”“售货员”的人选,其余的学生做“顾客”。此外还让学生了解社会中有哪些促销手段,在“小小商店”中进行展示。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在每个柜台前各组成员都各自为政,“推销”自己的“商品”,有的学生还用“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口号来招揽“顾客”,学生拿出准备的纸币去争先购买,个个都显得很有经济头脑,很有经济意识。在此实践活动中,学生既加深认识了人民币,也巩固了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更可贵的是加强了综合能力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金融、商业、科技等行业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活动的内容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思考性、可操作性,教学中可打破时空的限制,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地安排相应的实践内容。如认识了百以内各数后,可以安排学生走数字迷宫;学习了面积与周长的计算后,可以实地测量或目测、步测操场的周长;认识了时间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钟面,设计出自己的作息时间表,等等。
三、实践活动的情境性
数学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创设一个鼓励学生去探索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情境,吸引学生投入。
1. 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比大小”,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是让学生认识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会用符号表示物品的多少关系,这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讲是比较枯燥、抽象的。因此,我在上课时先出示一张幻灯片:三只小猴子围坐在三种水果的前面,其中鸭梨有4个,桃子有3个,香蕉有2个。学生看清楚后,我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三只猴子分水果,请小朋友猜一猜猴子分哪种水果时没意见?分哪种水果时有意见?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猴子们分桃子不会有意见,因为猴子的只数与桃子的数量同样多,随即教师出示符号,告诉学生这个符号表示左右两边数量相等的关系,接着学生又说猴子分香蕉时可能意见大,因为香蕉只有两个,而猴子有3只,不够分,即2比3小,反过来3比2多,出示大于号,介绍大于号的意义。同样的方法介绍小于号,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问题情境的故事化,确保了每位学生的有效参与。
2. 创设生活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将枯燥的数学以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代替,将会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
四、实践活动的合作交流性
数学交流主要表现在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实践活动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师首先提供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让每个学生有效地参与,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一个便于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由于独生子女更容易养成惟我独尊的性格,不会倾听别人,不会欣赏别人。因此,实践活动中应关注学生间的人际交流、观点交锋及智慧的碰撞,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合作意识打基础。而新教材中的实践活动课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如“我们的校园”这一课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结合,分别组建出跳绳组、跑步组、踢球组等,至于组中谁任组长,谁先跳,谁数数,谁发口令,全留给学生自己处理,给学生充分合作、充分交流的空间。
五、实践活动的创造性
新课标实验教材中每册都专门设置了一至两次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空间,教师可以合理地支配教材,也可以结合教材特点和学校背景,改造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实践活动。比如,在进行“统计”教学时,教材中安排了学生统计花的朵数,大部分学生对花的感觉远远不如对动物的牵挂,对水果的钟爱,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统计动物园里的动物、统计学生爱吃的水果切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总而言之,加强活动研究,拓展实践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舒展身心,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宗旨。
通过对比尝试,我对“实践活动课”有了一些思考。
一、实践活动的整体性
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活动,它在呈现形式上绝不是单纯的户外活动,它可以表现为课堂内的经历探索;也可以表现为课内外相结合;还可以是完全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调查活动。它是灵活的、开放的、形式多样的,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实践活动是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所谓整体性,就是实践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彼此相连的,应该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比如开展“小小商店”实践活动,不管是课外的市场调查,还是课内的分组活动,都紧紧围绕着认识人民币而展开和深入。
实践活动狭义上讲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学生应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都由学生自己决定。
二、实践活动的生活性
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能改善生活,实践活动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低年级认识人民币后,我们开展了“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课前让学生自备各种商品,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等,让他们自己制作价签,贴在准备的物品上,带进课堂中,把教室模拟成“小小商店”,小学生推荐出“柜台经理”“收银员”“售货员”的人选,其余的学生做“顾客”。此外还让学生了解社会中有哪些促销手段,在“小小商店”中进行展示。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在每个柜台前各组成员都各自为政,“推销”自己的“商品”,有的学生还用“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口号来招揽“顾客”,学生拿出准备的纸币去争先购买,个个都显得很有经济头脑,很有经济意识。在此实践活动中,学生既加深认识了人民币,也巩固了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更可贵的是加强了综合能力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金融、商业、科技等行业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活动的内容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思考性、可操作性,教学中可打破时空的限制,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地安排相应的实践内容。如认识了百以内各数后,可以安排学生走数字迷宫;学习了面积与周长的计算后,可以实地测量或目测、步测操场的周长;认识了时间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钟面,设计出自己的作息时间表,等等。
三、实践活动的情境性
数学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创设一个鼓励学生去探索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情境,吸引学生投入。
1. 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比大小”,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是让学生认识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会用符号表示物品的多少关系,这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讲是比较枯燥、抽象的。因此,我在上课时先出示一张幻灯片:三只小猴子围坐在三种水果的前面,其中鸭梨有4个,桃子有3个,香蕉有2个。学生看清楚后,我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三只猴子分水果,请小朋友猜一猜猴子分哪种水果时没意见?分哪种水果时有意见?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猴子们分桃子不会有意见,因为猴子的只数与桃子的数量同样多,随即教师出示符号,告诉学生这个符号表示左右两边数量相等的关系,接着学生又说猴子分香蕉时可能意见大,因为香蕉只有两个,而猴子有3只,不够分,即2比3小,反过来3比2多,出示大于号,介绍大于号的意义。同样的方法介绍小于号,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问题情境的故事化,确保了每位学生的有效参与。
2. 创设生活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将枯燥的数学以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代替,将会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
四、实践活动的合作交流性
数学交流主要表现在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实践活动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师首先提供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让每个学生有效地参与,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一个便于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由于独生子女更容易养成惟我独尊的性格,不会倾听别人,不会欣赏别人。因此,实践活动中应关注学生间的人际交流、观点交锋及智慧的碰撞,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合作意识打基础。而新教材中的实践活动课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如“我们的校园”这一课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结合,分别组建出跳绳组、跑步组、踢球组等,至于组中谁任组长,谁先跳,谁数数,谁发口令,全留给学生自己处理,给学生充分合作、充分交流的空间。
五、实践活动的创造性
新课标实验教材中每册都专门设置了一至两次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空间,教师可以合理地支配教材,也可以结合教材特点和学校背景,改造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实践活动。比如,在进行“统计”教学时,教材中安排了学生统计花的朵数,大部分学生对花的感觉远远不如对动物的牵挂,对水果的钟爱,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统计动物园里的动物、统计学生爱吃的水果切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总而言之,加强活动研究,拓展实践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舒展身心,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