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乡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 李建新

【机构】 甘肃省舟曲县插岗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思维性强,逻辑推理严密,内容比较抽象等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方面他们渴望学习知识,但其学习受情绪影响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另一方面,因为年龄尚小,注意力不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会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中单调、固定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会造成学生心理上厌倦,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想要扭转这种局面,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情景教学是一个好方法。小学生是以好动,爱玩为天性,在学习上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并且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容易被新奇的刺激吸引。因此,我们在创设快乐教学情境时,要掌握这些特点,只有明确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需求,才能使教学设计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使学生体验求知的乐趣。从而使数学教学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减轻负担,提高效率。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爱听故事,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情感最投入,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学生在情境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地进入数学王国,享受数学知识的乐趣。使枯燥的数学知识于充满乐趣的情境中,又不超脱和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刚上课,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猴子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猴①1块,猴②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猴③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吗?”
  生:“同样多”
  师:“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猴④要4块,猴⑤要5块,那么猴王又该怎么分?”
  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着,百思不得其要领时,师说:“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就知道了!”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创设生动有趣的意境,启发学生参与,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极高的热情投入新课学习。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上课开始,用用掌声来表示分苹果的个数,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该怎么分?该怎么写?借助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感知从用整数表示两个苹果,一个苹果,到两人分吃一个苹果怎么表示?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励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3.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从而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各组做实验,把每次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记录下来。
  二、优化练习设计激发兴趣
  要使课堂练习达到优化,必须正确处理课本、例题、习题、补充题之间的关系。做到铺垫练习引人入胜,尝试练习激发求知欲,巩固练习步步深入,以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发展思维能力。
  1.优化复习铺垫练习。
  把要学习的新知识转化为学生学过的旧知识,分层出现 ,要求学生逐步分析解答,有意识地分散教学难点,从而为学生顺利地学习新知识做好思维上的准备。新授前的铺垫练习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以顺利地实现正迁移的练习。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复习,为引进和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从而为促成新知识的迁移作好准备。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优化课堂练习。乐学是最好的老师,是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而乐学是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出来的一种态度。学生只有乐学,才能启动内在动力,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获得知识,最终达到学入人心。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应该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智能因素。在设计练习题时,必须改变以往那种枯燥单调的题海战术,应注重所设题目的趣味性。讲解新知识之后要安排巩固练习,即通过提问、板演等形式,及时了解各类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巩固练习中加深理解,消除疑难,力争使新知识当堂消化。心理学的试验表明,变化的刺激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根据数学内容,巧妙变式练习。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这就可以使学生的练习效果进入最佳的状态。教学《倍数和约数》时:教师拿出数字卡片说:是2的倍数2除外的同学请离开教室;有约数3,3除外的同学请离开教室……;一直到只剩1和其他一些质数为止,这些学生坐不住了,老师问怎么办呢?有的学生就会说:教师你说既有约数1又是1的倍数的同学离开教室,我们就可以离开了。这样的练习设计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调节学习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练习效果。体现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巩固、加深和发展”的过程。
  3、优化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是把所学的知识置于更广阔的背景关系之中,实行转换迁移水平的练习,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能,使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达到“灵活”的要求,课堂练习不能只重数量而轻质量,要在“精”和”趣”字上下功夫。兴趣对学生学习可起到定向、持续、内驱和强化的效应,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寓练于乐,练中生趣,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练习质量和效果,真正达到练习的目的。